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类型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含答案

收藏

编号:33715115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18M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2-09-28
  
10
金贝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关 键 词:
河南省 创新 发展 联盟 2021 2022 学年 上学 联考 历史 答案
资源描述:
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年度上学年高二考试(一)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2、3(第l~2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周本纪》记载:古公(周族先祖)有长子曰太伯,次子曰虞仲,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生昌(姬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季公。据此可知,当时 A.王位继承制度十分混乱 B.诸侯国内部争权现象严重 C.宗法继承原则受到重视 D.兄终弟及是主要继承方式 2.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到公元3世纪初的罗马,内务大法官负责审理牵涉罗马公民之间的诉讼案件,受理的依据是公民法;而外务大法官负责受理涉及外邦人诉讼的案件,包括外邦人之间、罗马公民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审理的依据是万民法。由此可知,此时罗马 A.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 B.万民法体系逐渐形成 C.公民法始终高于万民法 D.公民法地位逐渐丧失 3.18世纪中叶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不仅要求首相和内阁从议会下院多数党中产生,而且执政党必须依靠它在下院中的优势力量去行使权力。而反对党由于力量弱小,难以否决和修改或拖延政府议案,只能借助议会讲坛行使批评权。这表明当时英国 A.“多数原则”已确立 B.下院掌控国家行政大权 C.政党政治呕待完善 D.分权制衡导致效率低下 4.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1937年9月22日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于23日发表了实际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毛泽东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新纪元”是指 A.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C.国共由武装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D.建立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5.参加巴黎公社的外国战士来自波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俄国、意大利等国家。据统计,仅波兰人就有500人。5月6日,公社拆毁了象征军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旺多姆纪念柱,并将旺多姆广场改名为“国际广场”。由此可知,巴黎公社革命 A.得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指导 B.发扬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建立了较为广泛的工农联盟 D.实现了世界无产阶级的真正联合 6.“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借鉴了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经验,而且也充分吸收了西方国家宪法中的先进思想,与此同时,“五四宪法”充分总结和考虑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且结合当时过渡时期的特殊国情,吸收外国经验,以世界性的眼光确立了中国式的风格。据此可知,“五四宪法”的制定 A.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B.开启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宪先河 C.彰显了制宪主体的广泛性特征 D.坚持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统一 7.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策略进行了一系列变化。美国“策略”的变化说明 A.新独立民族国家支持恢复中国代表权 B.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得到了加强 C.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D.美国自身经济实力不断遭到削弱 8.马歇尔计划发表后,美国成立了总统领导下的对外援助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了援助的四条总原则:帮助欧洲国家恢复预算平衡;鼓励私人资本向欧洲投资;援助应采用贷款而不是赠予形式;援助必须符合保持美国经济稳定的要求。这些原则 A.体现了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B.凸显出美国控制西欧的企图 C.表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作用甚微 D.意在帮助欧洲尽快走出困境 9.子贡问政于孔子,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孔子 A.以赢得民心为立国之本 B.对诸侯失信极为不满 C.认为讲信义能成就霸业 D.强调诚信是治国之要 10.韩非子著有《解老》《喻老》篇,提出道生万物的天道观,阐明了“理”与“道”之间的辩证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老庄申韩列传》,把老子、庄子、申不害(曾在韩国主持变法)和韩非子放在一个传中叙述。这反映出 A.法家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 B.战国时期诸子观点趋同 C.道家与法家之间相互借鉴 D.汉代著述政治功能明显 11.“罪己”一词从大禹、商汤之时就曾被使用,秦始皇建立统一王朝之后,为体现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下令将周时君臣通行的文书改称诏,到汉代时罪已诏变成了皇帝专用的下行文书,并形成一种罪己诏制度。汉代罪己诏制度的形成反映了 A.皇权至上权威的弱化 B.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C.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 D.王国势力的急剧膨胀 12.董仲舒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这一认识 A.神化了君主的政治统治 B.背离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感望 D.有利于树立君主的威信 13.下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著述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思想文化领域自由开放 B.佛道思想对儒学形成冲击 C.土族借助道教提升地位 D.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政策 14.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这说明朱学 A.严重束缚知识分子思想 B.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是历代科考的核心内容 D.扩大了新王朝的统治基础 15.李贽承认个人私欲,“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黄宗羲说:“夫工固圣王之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这反映出他们 A.具有离经叛道思想 B.反对传统经济政策 C.抨击明末社会黑暗 D.主张发展民族经济 16.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无之论,指责王学末流(王阳明的门生后学)“言心言性,舍多而学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不言而终口讲危微精一之说”。这反映出顾炎武 A.向往明君统治 B.否定宋明理学 C.崇尚经世致用 D.主张反清复明 17.学者布里曾说:“希腊民主城邦的宪政决定了普通公民具有在公共场合发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任何人都是不可少的……要学会如何辩论,这就要求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据此可推知 A.希腊的民主政制推动了智者运动兴起 B.只有民主政体才能促进希腊思想繁荣 C.高层次教育决定了民主政治的兴衰 D.古希腊公民都要接受发言辩论的教育 18.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提出:城邦对公民的教育应分为两个阶段,先进行大众的教育,以培养公民良好的心性品德和各种技能;再进行精英的教育,以培养出能运用理性把握最高的善的理念来维护国家的优秀的统治者。由此可推知,柏拉图 A.推崇罗马共和制度 B.重视公民的生存权利 C.注重提升民众素养 D.反对雅典直接民主制 19.在天文方面,亚里士多德综合了古希腊的各种猜想创立了运行的天体是物质实体的学说;在物理方面,亚里士多德通过大量观察认为各物体只有在一个不断作用着的推动者直接接触下,才能够保持运动。据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A.能够正确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B.大胆挑战学术权威 C.开创了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D.具有理性主义精神 20.“一个明确的事实是:几乎在意大利各地,甚至那些动辄以家世自豪的人也不能凭借这种理由来抵抗教育和金钱的力量,而他们在政治上和宫廷上所享受的一类特权是不足以激起任何的封建等级感情的。”这反映出 A.因信称义的诉求 B.人文精神的勃兴 C.契约观念的盛行 D.理性思维的活跃 21.据下面两幅图可知,16世纪初期的欧洲 A.人们狂热迷信天主教会的权威 B.市民阶层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出现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复兴热 D.画家借助宗教来宣扬人文主义 22.马丁·路德认为,肉体的顺遂或是磨难“既不影响灵魂的自由,也与灵魂的被奴役无涉”,靠外在的善行是无助于灵魂的自由的,而只能造就伪君子。这一观点 A.统一了欧洲民众的信仰 B.表明路德主张思想自由 C.与智者学派的主张相似 D.抨击了因行称义的学说 23.孟德斯鸠特别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特别是气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观点有利于 A.反对宗教神学统治 B.否定君主政治体制 C.打倒一切外在权威 D.宣传分权制衡思想 24.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社会腐化的根源,因为当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的完善,追求科学艺术的至高境界的时候,就会把一些最纯粹、最基本的德操忘得一干二净。这反映了他 A.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B.看到代议制的弊端 C.对工业文明的担忧 D.主张主权在民思想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程颐强调“知”是“行”之“本”,“知”决定“行”,“行”则是由“知”派生而来的,能知必能行,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朱熹不赞同程颐过于强调知难行亦难的说法,而是提出了“行重知轻”论。他明确指出,“知”若只会“纸上谈兵”而不去实践,“知”则不是“真知”,“行”也不是“真行”。 ——摘编自张梦思《王阳明知行合一及当代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颐和朱熹在知行关系认识上的不同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随着礼崩乐坏所引起的社会结构与秩序的变动,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改变。此时的思想家认为自然现象没有神灵的意旨,人类社会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的,人能够决定自身吉凶祸福。这就区分开了人与天,人得以与天相提并论。在摆脱古代卜筮宗教迷信束缚的同时,他们以周公重德观念为基础,通过鲜明的人文精神来说明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肯定了人的道德作用。可以说,没有春秋时期的文化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历史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jinchutou.com/shtml/view-337151158.html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