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舞蹈审美特点的形成之我见.doc
17页中国舞蹈审美特点的形成之我见My opinion about forming of the aesthetic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dance学生姓名: 郭海峰 指导教师: 纪广[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舞发展从古至今,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时期里,不同年代的舞蹈的审美发展也在汲取着不同的营养尤其在周、汉、唐三个时期祭祀、宫廷宴乐、女乐等舞蹈在融合雅俗乐与民族乐舞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舞蹈的发展基础在元、明、清发展出来的戏曲舞蹈,这种舞蹈在继承前人的基础形成了以“拧”“曲”为主要的特点通过对舞蹈的历史发展特性从内部文化成因,和外部的中国舞蹈的发展环境分析中国舞蹈自己独特风格的审美特点发展的[关键词]:中国舞蹈 审美特点 祭祀舞蹈 宫廷舞蹈 戏曲舞蹈 Abstract: The Chinese classical dance is develope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has gone through each different developing periods. During each periods, the aesthetic development of the dance in various years is drawing different nutrition too. Especially in week, Chinese Tang offer sacrifices to three period of period , in merge refined folk music with nation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dance accompanied by music form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f the dance gradually imperial banquet happy , woman dance such as being happy.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pera dance coming out in development, this kind of dance was inheriting forefathers' foundation and form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regarding " twisting""song"as. Pass from internal cultural cause to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danc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one's own unique style of Chinese dance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external Chinese dance.Keywords: chinese danc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scarificial dance courte dance opera dance中国舞蹈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以“圆”为主要审美特点的审美趋向,而“拧”是中国舞蹈身韵美的支柱。
从造型,动律,运动线,舞蹈技巧都表现出“拧”的特点而“拧”的本质是曲线,曲线是圆的变形,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文化对于圆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人认为太极图是中国古典舞的典型反映无论从宗教祭祀舞蹈,还是宫廷宴乐,直到元,明,清的戏曲舞蹈都体现了圆的审美标准虽然当代的中国古典舞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唐满城等诸位老师的精心的加工整理最终建立出来的但是基本上沿袭了戏曲舞蹈等舞蹈元素,继承了中国固有的审美标准那么中国舞蹈为什么不同于西方芭蕾的“开、绷、直、立”中国舞蹈自身是如何发展的?审美特点又是如何形成的?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一、 中国舞蹈的三大发展时期看中国舞蹈的形成基础西周是中国舞蹈的第一大发展时期,周公旦“制礼作乐”之始,建立了中国第一套礼乐制度,还设立了相应的礼乐机构,掌管各种礼乐事宜历史上著名的《六代舞》、《六小舞》便是这个时期的代表周代舞蹈不但突出了它的功用性—祭祀,而且突出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天子八佾①,诸侯用六佾②,大夫用四佾③,士用二佾④,也体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在《周礼·乐师》中注:“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舞<大夏>在这个时期民间乐舞的发展出现了雅乐与“郑卫之声”的区别。
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已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春秋时代,封建领主制继续向封建地主制过渡,至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提高,促使生产关系的改变,较先进的封建地主制先后在诸侯国确立社会基础的改变势必导致了上层建筑的改变,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渐渐没落史称“礼崩乐坏”雅乐的衰败随之而起的是民间乐舞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民间乐舞大量见载于《诗经》《楚辞》的典籍诗经中的“风”便是各地的民歌汉代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它表现在舞蹈活动的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艺术水平的大幅度提到,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的传入,以及乐府在汇集民间乐舞中的重要作用百戏”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表演艺术形式,它是多种民间艺术的综合串演,可能由于它的包括了许多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节目,所以称“百戏”百戏”中各种表演项目不仅广泛盛行于民间,骇异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王朝表演艺术水平的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宫廷,出现在皇帝招待域外使节及少数民族首领的集宴中汉代除穿插在“百戏”中有舞蹈表演外,在后宫和贵族之家还有许多专门以表演歌舞娱人的艺人—“女乐”,有时也称为“歌舞者”,即隋、唐时代的歌舞伎人。
汉朝初期宫廷设置了两种乐舞机构,一是属于奉常的太乐,主要掌管宗庙的祭祀雅乐,另一个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少府的乐府,管理供皇帝娱乐的俗乐舞不过乐府的设立本来就是以搜索民间乐舞,体察民情为职责的,以国家的力量采集,整理大量民间乐舞,在客观上对汉代的乐舞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在汉代的酒宴中,除观赏歌舞艺人的表演外,汉代还有宾客间相邀起舞的习俗,这种古老的交谊舞,时人称之为“以舞相属”汉代的雅乐乐舞,一方面继承前代传统如《嘉至》、《永至》、《登歌》、《休成》等乐,还有《武德乐》、《文始舞》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结合民间乐舞风格,重新整理创作了《大风歌》《灵星舞》《巴渝舞》等汉代俗乐糅入雅乐使部分雅乐舞蹈呈现出新的面貌但这新创作的雅乐舞蹈在时间与祭祀这种长时间的消磨中雅乐舞蹈又逐渐僵化起来原先具有的生机也开始失去原有的风采汉代以舞具为舞名的舞蹈还有四大杂舞,这四种舞常被作为一组舞蹈有时称作“四舞”或“杂舞”,是汉魏一直流传到唐代的著名舞蹈唐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发展的光辉夺目的一篇,南北朝各族乐舞大交流,大融合是唐代舞蹈艺术之花成长的土壤,唐代社会的兴盛强大是舞蹈艺术之花盛开的良好气候在唐代舞蹈活动极为普遍,社会各阶层在不同的场合,运用各种方式,频繁地进行丰富多彩的舞蹈活动。
舞蹈是人们乐于欣赏的表演艺术形式,又是人们用以自娱的极好方式,在唐代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在唐代不是被歧视的对象而是人人以善舞为荣在唐代音乐舞蹈十分发达,歌舞自然成了群众欢庆节目,自我娱乐的重要方式我们所熟悉的“踏歌”在唐代流行十分广泛在乡间、城镇、甚至在宫廷组织庆祝节目的活动中,“踏歌”都是人们极为喜爱的自娱舞蹈在盛行踏歌的同时,也曾在一段时间中盛行西域风俗—“泼寒胡戏”虽然“泼寒胡戏”在流行一段时间被禁止了,但是这一民俗活动中流行的曲子《苏莫遮》舞蹈《浑脱》却以另外多种方式得以流传唐代舞蹈品种名目繁多,目前有记载可考的舞名有一百多个唐代已形成自己的舞蹈分类法如按舞蹈风格,特点区分的“健舞”,“软舞”类;具有严谨统一结构的歌舞大曲;带有一定故事情节的歌舞戏;还有用于宫廷朝会的宴享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每类乐舞都包括十分丰富的舞蹈节目,这些节目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1、继承前代的传统舞蹈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商乐》;《立部伎》中的《安乐》、《太平乐》;“软舞”类的《乌夜啼》(属〈清商乐〉类起于南朝宋代);《兰陵王》(起于北齐);《回波乐》(北魏时乐舞);歌舞大曲中的《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代作品属〈清商乐〉类);《泛龙舟》(隋代),《采桑》(属清商乐类);《伴侣》(北朝齐末),《踏金莲》(南朝齐代);《安公子》(隋代);《同心结》(隋代有〈舞席同心髻〉唐大曲〈同心结〉可能有继承关系);歌舞戏中的《踏谣娘》(起于北齐或隋);《兰陵王入阵曲》(亦作<代面>起于北齐);其他如北魏的《火凤舞》等也属此类。
2、以国名,地名,族名为乐部或舞蹈名称的乐舞这类乐舞从名称上已标明它们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高昌乐》;“健舞”类的《拂林》、《大渭州》,著名的《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原本都是西域的民间舞;“软舞”类的《凉州》、《甘州》;大曲类的《伊州》、《醉浑脱》、《突厥三台》、《穿心蛮》、《龟兹乐》等当然这些大曲应该是根据各地民族民间乐舞,按照大曲的结构形式编制而成的;歌舞戏类的《拨头》(本是西域乐舞),其他像《南诏奉圣乐》(西南少数民族乐舞今云南一带);《骠国乐》(骠国既是今天的缅甸)等也属这类乐舞3、唐代的新作唐代有许多舞蹈新作,其中一部分是在吸收民族民间乐舞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如《九部乐》、《十部乐》中的《宴乐》是乐官张文收为歌颂唐朝兴盛而作的;《坐部伎》、《立部伎》中除《安乐》与《太平乐》两部外其余乐舞全是为歌颂唐代各朝皇帝的文治武功而创编的,其乐舞形式吸收了丰富的民间滋养;“健舞”、“软舞”类中的为歌颂忠勇将领王孝杰创编的《黄獐舞》,吸收传统武术风格英武豪健的《剑器舞》,既优美又矫健的《杨柳枝》,乐曲如鸟鸣的《春莺啭》,以舞袖为容的《绿腰》,以及在西域民间舞《柘枝》基础上发展变化的《屈柘枝》,都是唐代的作品。
即便是前代传统乐舞或少数民族乐舞如《玉树后庭花》、《泛龙舟》、《伴侣》、《龟兹乐》、《醉浑脱》等也都是在原乐舞的素材的基础上,编制成大曲形式,都经过了较多艺术加工和创新部分没有归类的新作有表现仙女优美形象的舞蹈,其创作、编制常常与一些神话传说有关,带有一定宗教色彩的,如刻画龙女忽然在水中出现的,飘拂、轻捷的《凌波乐》;由李可及吸收南方少数民族的乐舞素材创作的大型女子群舞《菩萨蛮舞》等,最负盛名的《霓裳羽衣舞》,另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悲伤情绪的舞蹈如《何满子》、《叹百年》等何满子是著名歌舞者何满子在被处死以前用满腔悲愤哀怨所唱的悲歌,文宗朝宫人沈阿翘依曲编舞叹百年则是李可及为悼念同昌公主之死而作的大型女子队舞,数百人或数千人盛装宫女载歌载舞,“词语凄恻,闻者流涕”,颇为感人综上所述,虽然周、汉、唐的乐舞只能从只言片语,零星的图片舞俑中领略到他们的美,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舞蹈审美方面时间前后的继承关系即使元、明、清在乐舞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冲破了原来的思想禁锢,但其祭祀乐舞在体制上仍沿袭了唐代队舞的形式二、宋代以及元、明、清舞蹈的发展走向宋代活跃在广大农村、城镇的“村歌社舞”空前繁荣,是中国舞蹈的转折期,宋代的民间舞蹈,品种之丰富,流传之普遍,艺术表演水平之高,已能与宫廷舞蹈平分秋色,文人学士谈艺时,往往把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