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docx
11页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大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开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全面提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华民族认同,二是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识与维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民族平等是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之一。
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2、大力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近代以后,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也有一个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体系和制度,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各学段、各环节,纳入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要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积极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3、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文化认同属于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包括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青少年的政治认同是他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发展政治认同素养,才能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这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工作中要全面分析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让学生形成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正确认识,形成政治认同并且增强青少年的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有助于他们在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5、青年学生应该以实际行动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活中都能够感受到的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生活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应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共同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开发的,中华民族的未来也要靠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来开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由此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核心在于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一是要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表现为维护国家主权、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尊重民族历史文化、骨肉同胞相惜等真挚情感的流露因为爱自己的祖国,56个民族始终并肩捍卫着祖国统一,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要深刻认识我们伟大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是各族人民维护共同体利益的共同精神支柱,爱国主义这面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坚定挥舞,使其高高飘扬! 二是要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自然灾害造成的困难时期,内蒙古的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抚养国家的孩子,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精神几十年过去,当年来到内蒙古的3000余名孤儿都长大了这是一场艰苦年代的生命大营救,又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绵延至今的一场接力传承挺身而出,互伸援手;不计血缘、终成至亲这流淌着对中华民族高度认同的共和国往事,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今天,我们应继续深化这份对中华民族的深刻认同,继续谱写更多美好的民族亲情故事 三是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不断增强文化认同,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会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长远性和根本性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认同和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并育而不相悖的关系,中华文化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源于其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铸就了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要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四是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创建根据地,英勇奋斗,为革命斗争的坚持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中,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红军,为长征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934年至1936年的长征中,红军大部分时间行进在少数民族地区,先后经过了苗、瑶、侗、壮、水、布依、纳西、彝、藏、羌、东乡等少数民族杂居或聚居地区,得到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
红军抢渡金沙江时,附近各少数民族人民帮助红军搭桥开船,搬运物资在经过彝族地区时,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按照彝族的风俗结盟,从而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无不体现着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及革命队伍的深刻认同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并努力加入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五是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40多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一个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只有让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感同身受地体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才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第一,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认同我国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共同条件。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共同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共同反对封建主义压迫、共同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历史的必然,更是人民的选择因此,增进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党和国家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 由上可见,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之本,没有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我们要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如同个体成员会不断追问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一般,一个国家和民族也需要时时省思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目标定位与理想追求显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上述双重省思的产物,呈现出小我和大我的深刻关联 一方面,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一样,可以映射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缩影也就是说,小我之个体的观念意识与行动取向,会深刻地影响大我之整体的形象、面貌与走向。
另一方面,这滴水又会跟随大江大河汇入大海,流向远方 换言之,大我之整体的生存状况与未来愿景的构思,又会直接关乎小我之个体的生命质量与期待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从整体和个体的双重视角加以审视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歌里唱的真好中国人民经历了多少苦难,还是那么团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