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一些思考(中山大学 黄达人).ppt

144页
  • 卖家[上传人]:n****
  • 文档编号:55793767
  • 上传时间:2018-10-0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27MB
  • / 14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关于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些思考,黄达人 2014.11 北京,很高兴有机会与从事职业教育的同仁一起交流 也许大家会奇怪,为什么一个长期在“985”大学工作的管理者选择职业教育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 事实上,我大学毕业后,曾在工厂待了十年,对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在我国各项事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不仅仅需要精英人才,也需要大量能直接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技能、高技术等应用型一线人才因此,我是2010年卸任中山大学校长,从2011年开始,走访了国内十五个省市的二十几所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骨干)校、民办学校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 希望以微弱的声音,号召大家都来关注高职院校的发展,并于2012年出版了一本访谈录,书名就叫《高职的前程》此后,虽然根据自己的兴趣还关注了大学治理结构、大学教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等的话题,但是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一直没有中断过 也不断在与高职人进行交流我本是高职的一个圈外人,好在高职人也不把我当外人,坦诚如多年老友,将办学的酸甜苦辣娓娓道来,使得我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不断加深 随着对职业教育的深入理解,我认为,职业教育离“985”大学也并不遥远。

      在《高职的前程》前言里,我总结了职业教育的三个特征: 一是师资,强调“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二是就业,强调持证上岗 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础与实践结合我发现,不仅在高职院校,在普通高校包括“985”大学里,也大量存在有着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 例如,临床医学专业的老师需要有在医院临床工作的经历 学校要办医学教育就要有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学生上岗前需要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因此,讲职业教育,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高职院校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机构设置等原因,造成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看法 把高等职业教育看成是专科层次的教育 把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看成是职业学校 这是对职业教育的一种误解最近,调研了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的问题 我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提法是从高职院校借鉴过来的,高职院校的示范校、骨干校建设、专业建设等探索,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坚实的根基我甚至向教育部有关领导建议,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应该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贡献 未来走应用型道路的本科高校可以与高职院校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正因为此,我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鼓与呼。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领导要我来讲,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面就结合调研的经历和体会,讲一讲高职院校在内涵建设方面的一些思考一、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在讲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之前,想先谈一谈对于职业教育大背景和最新动向的一些认识 随着今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一时间,职业教育成了热门词汇,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首先,我很赞成国家通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衔接中高职,打通了职业教育断头路,提高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增强了职业教育吸引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职教大会体现了自上而下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有人断言,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但是,在我看来,这次大会更多地关注中职学校和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问题 对于高职院校,春天似乎还没有到来 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应对?,我认为,高职院校的前程依然存在于建立职业教育体系之中 要加深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存在着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 把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放在完善中国教育体系的背景下提出,充分考虑与整个教育体系的融合,把高等职业教育放在高等教育的框架下去考虑 把职业教育独立于整个教育之外,反而可能无法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两者的相互融合才能使得职业教育有地位二是学校层面 对于学校而言,要有自己的办学定位,立足定位,进行内涵建设三是学生层面 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是一考定终生,也不是一次分流就决定未来的方向,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断地选择机会 作为学校有自己的定位,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要按照这个人才培养的定位来走,更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南大、科大、东湖学院的例子可喜的是,我看到,很多高职院校在面对困难时有着自己的努力 我认为,越是在迷茫和困难的时候,自己的努力就越显得重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周建松书记说得好,他用三首歌代表他们的态度 对外,高唱《东方红》; 对内,齐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积极探索高职的前程,唱《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二、推进内涵建设,要明确努力的方向,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明白我们可以做什么和我们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是高职的前程 就像周建松书记所说的,高职院校不仅要醒得早,还要做的早1. 明确学校办学定位 在结束国内高职院校的调研之后,专程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访问林靖东前院长 访问的最后,请他提几点对国内高职院校的建议。

      林院长直言不讳地说,来他这里学习的国内高职院长有很多,但大多数会比较关注操作层面的做法 而他认为,“借鉴和引入外国办学理念和模式或办学特色,最重要的不是模仿它们的外形,而是学习它们的内涵,然后发展出自己学院的模式,创造自己的特色”我认为,推进内涵建设,最后也不应该成为同一个模式,所有的学校在同一个指标体系中竞争 越是强调内涵建设,越要关注学校的特色和定位就我走访的国内部分高职示范校、骨干校以及民办学校来看 一个感受是,高职院校就像一座百花园: 有面向小微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也有为国家级新区提供人力支持的; 有立足本地产业园区的,也有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瞄准国家和地方支柱产业的,也有定位在生活美上的; 有打造城市高职的,也有立志成为区域农业科技龙头的 这些高职院校的定位非常清晰,每一个学校就是一个案例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是找准定位,然后把自己的定位做到最好 我特别认同清华大学谢维和副校长曾经说过的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大学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上可能定位各不相同,但不应以定位来判断大学的水平 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体现在办学定位上而是体现服务于定位的水平上香港城市大学程星副校长则套用了一句名言:平庸的大学都是一样的,而优秀的大学则各有各的优秀。

      对于不同的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也是不同的 我认为,从“985”大学到地方本科高校再到高职院校,专业的面向是越来越窄的 在此基础上,就业的岗位也越来越细像“985”高校,强调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 例如,北大陈十一副校长认为,如果所有大学都讲就业率反而会掩盖一些人才培养上的问题,不容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像北大、清华这类学校如果是100%就业反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而地方本科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开始强调通用专业的面向 例如,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金融专业主要面向四个子行业:银行、证劵期货、保险和信托对于高职院校,则是面向岗位中的核心岗位 例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培养酒店前台,中职主要培养客房服务员无论是哪种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互相理解,不要因为别人的定位不同而看不起别人 例如,很多“985”大学提出通识教育,这是根据其办学定位和精英化或通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方式,无可厚非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以此来指责另外一批以培养面向现场、面向一线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校明确了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有助于厘清我们办学究竟是学校本位还是教育本位 只有坚持教学本位,才不会被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标牵着鼻子走。

      如果很在意在排行榜上的位置,一味追求某些量化的指标,就会导致学校的政策变形在很多事情上,两个不同的本位出发,效果完全不同 例如,高职人一直的期待是,通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打通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捅破办学层次的天花板,提高高职院校的吸引力一方面,目前的现状是,专升本的形式有很多,像借壳、“3+2”、中职直升本科等等,很多省都在探索 但是这些形式基本上是建立在学历提升上,而不是学生的选择上 违背了以生为本的办学出发点,导致学生缺乏归属感 因此,高职院校升本才会成为政策的高压线,另一方面,无论从社会需求还是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需求出发,高职院校都有着举办本科教育的需求 我在2012年期间以及职教体系建设规划的座谈会上,几次提出建议,从产业和行业需求出发,探索高职院校长学制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弄清楚办学出发点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在政策中发现机遇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中第四点讲中职学校,第六点讲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我们可以理解为,第五点主要针对高职院校提出“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哈尔滨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例子 中铁集团认可哈铁的人才培养质量,希望学校能够培养本科层次的学生,但是不认可目前哈铁与其它本科高校联合培养,只授予其他高校本科文凭的做法 于是,学校提出“围绕中铁集团发展加快学院改革,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将哈铁职院发本科证,授予学士学位列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2. 关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一,职业教育的特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所说,如果学生在世界技能竞赛中偶尔得冠,表示学生聪明但如果每一年都是冠军,才说明老师的实力很强所谓“双师”,一般认为要有企业的经历,对此,我并不反对 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强调能力,强调老师是否能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否具备服务社会和企业的能力 我校有几个突出例子,自身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是有解决企业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学生也主要服务于企业 我认为,能力重于经历第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很多是学科教育的背景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老师在职培养可能是建设“双师型”队伍的主要渠道,在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的情况下,老师们要主动增加自己在企业的工作经历,进行半年以上的挂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我也赞同受访高校很多老师的经验,他们认为,学校与企业共建合作科研平台,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并尽量吸收学生参与,既是产学研合作的最好形式,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最好途径第三,努力推动校企合作 在与高职院校的院长们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也普遍认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陈建新院长就说,“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协同创新,都不如跟校企协同来得直接、有效”我认为,校企合作的本质在于互利 跟企业的合作,虽然也强调企业责任,但更多的是利益关系 正如温职院丁金昌院长所说,校企合作,就是以实现各自目的为基础,各自目的达到了就可以合作 温职院校企合作的三种类型:与政府合作办瑞安学院、与行业合作办家具学院、与企业合作以项目化为主随着社会和学界对于修改职教法的呼声越来越高,校企合作也应该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 例如,暑假里我应邀到黑龙江为全省高校书记、校长暑假读书班上课时了解到,哈尔滨市就出台了一项规定,全市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其员工必须持证上岗 这就使得当地企业愿意把员工送到高职院校进行培训,从而取得职业证书对此,天津职业大学董刚校长认为,推动校企合作的当务之急是制定出一部“管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

      他认为,如果没有一部“管用”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的职业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重大任务措施难以全面实现、难以很好落实在这方面,宁波等几个地方已率先出台相关的校企合作促进法 我也建议由教育部综合改革司牵头,召开促进校企合作立法座谈会 目前,已将其纳入教育咨询委员会2014-2015年工作计划,计划12月中旬在天津召开。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