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为本造就“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doc
9页以人为本造就“培养民族人才的摇篮宁德市民族中学创办于1958年,是福建省唯一 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的二级达标重点完中自创办 以来,共培养出3万多名中学生,为高校输送2000 余名大学生,百余名研究生近年来,学校每年都有 200多位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为少数 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干部和经济发展的 带头人因此,每年校友聚会,他们都会骄傲地说:“民中,我们成长的摇篮!”在简朴的校长办公室里,兰存安校长接受了记者 的米访:“民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 性的办学特色:一是确立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主的 指导思想,形成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生源结构体系 二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基础差、绝大多数住校的特点, 建立起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课内课外 一起抓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学秩序三是从少数民族学 生特点出发,加强初中,打好基础,发展高中,形成 优势,适应培养多层次人才的需要四是把加强民族 团结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贯穿于办学过 程始终,民族团结成为学校教育的一次重要内容,全 体师生的必修课学校确立了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倡导“教 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服务,教学就是为学习者服务”的 思想。
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注重教师在学校的 主体地位,发挥教代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作用,完善科 学民主的决策机制,信任与尊重的管理意识,使全体 教职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打造民族教育 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访见闻一:民中的管理理念是“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强调人 的主体意识,即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强 调科学化和规范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 住,学得好,用得上”在采访中,“60%”这个数字不断在兰校长的谈话 中提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也就是说,民中在招生时,划定60%指标招收少 数民族为了能招满少数民族生,少数民族生往往比 汉族生低分录取记者又注意到往年招生的一些数字, 据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少数民族考生,按升学考试 总分的10%加分录取从事过教育工作的人或多或少 都有体会,在生源结构不平衡的情况下,这将造成教 学质量上的困难正如该校一位资深的副校长告诉记 者:“民中的生源质量就是在低于其他学校录取的情况 下,而背水一战地奋起直追的”,“好的生源需要好的 老师,不好的生源更需要好的老师”,民中的老师就是 以这种强烈的事业心担当起这样的责任因为这一切 都是从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出发,使少数民族学生能进 到更高一级学校学习。
为了逐渐提高高中少数民族学生质量,民中非常 注重办好初中,长期以来,民中注意保持初中少数民 族生比例在70%左右1999年开始,全省达标学校转 办普通高中为了更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培养, 民中坚持办好初中,初中100%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在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上,民中实现 常规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调 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岗位责任制、考 核制度,实行优化组合、竞争上岗,增强活力,增加 动力,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采访见闻二:如果说,校园是学生流动的风景,那么教师就是 学校永恒的财富兰校长告诉记者,要使少数民族学生学得好,关 键要有一批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有较高业 务水平的教师长期以来,民中坚持以导向机制、规 范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来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 形成了 “校荣我荣、校耻我耻”的良好氛围,建立了 一支有追求、有理想、有水平的中青年教师队伍,不 少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其中有5位成为省中青年教师 学科带头人,11位宁德市学科带头人,10位省级骨干 教师,4位国家级骨干教师,4位福建省特级教师一位从加拿大留学回校、拿到教育硕士学位的英 语老师林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兰校长是位舍得花 本钱又极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倡导者。
在职攻 读教育硕士学位,每人最少要交、2万元的学费;在 校办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依然不吝啬地鼓励 全体教师竞争考核,出国深造求创新、求发展,深化课堂改革,“导学探索,自 主解决”的教学目标是兰校长锁定的变革之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民中在教学中的创新模式首先,在教学设计上,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 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正确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教 学资料,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其二,在教学目 标上注意整合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 价值观其三,在师生关系上,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 体,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主动、生 动地学习,师生平等其四,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 讨论式为主,倡导自学、实践和创新相结合其五, 要求强化实验,保证理、化、生实验的开出率100%, 利用好多媒体手段其六,素质教育亦是个性教育, 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创新教学中提升素质教育几年来,民中组织 参加的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音乐周 活动”,多次获得一、二等奖钟安辉同学的小发明“教 学循环音乐彩灯”获宁德市二等奖,林娜同学的小论 文《叶平面质量换算公式》获省二等奖,郑夜星等同 学“电脑作品”获省一等奖,畲族体育队的“舞龙头” 节目在参加1999年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二等奖, 2003年校传统体育项目“打枪担”获省少数民族运动 会金奖,还代表宁德市赴宁夏参加全国民运会,并获 全国一等奖,学校也当之无愧地被授予“全国民族体 育先进集体”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倾注着全体教 师的心血和汗水,展示了民中丰硕的办学成果米访见闻二:“人文关怀,和谐教育”是这所学校又一特色 有着近30年教龄的兰校长告诉记者,民中学生来 自全市9个市县区,80%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 僻的山区,这些地方不仅文化落后,而且经济也比较 贫困,虽然享受到政府的助学金,但助学金仍保持着 十几年前每月每人26元的水平,远远解决不了贫困学 生的基本生活费问题为了让少数民族生留得住、学 得好,民中执行了 “一帮一”活动,建立全天候的三 位一体的教师值班制度,对于生活困难的学生,学校 采取班级、年段发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在自愿的 基础上帮助民族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同时,通过助学 金、减免学杂费、少数民族教育基金、爱国人士损资 助学、师生互助等形式帮助贫困少数民族生解决实际 困难,还通过一年一度奖学金评定,让他们感受到关 心与温暖近年来,少数民族学生基本上无辍学,做 到了留得住2003届毕业生雷大淋,是霞浦县溪南镇大山里村 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在上海发展他在长 途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我是位来自山沟里的学 生,家中父母都是农民,当我在民中上完初中三年,接着再上高中时,家里经济的确非常困难,当时校方 免去我高中三年的注册费用,还有企业、基金会的 赞助,我忘不了母校老师特别是郑一平老师的帮助,上民中是我一生的幸运。
他还在中特别告诉记者, 在他离开母校上大学的四年里,郑一平副校长仍然没 有停止过帮助他的学业众多老师对记者说,由于民中的少数民族学生远 离家乡,逢年过节,老师们经常带着自家的棕子或年 糕与少数民族生欢度传统节日据办公室主任商其亮 介绍,由各方千方百计集款助学,到老师亲自带头捐 款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事例数不胜数而民中对学 习优异且家庭困难的学生设立高额奖学金,一年就要 支出15万元左右在爱心的呵护下,民中的少数民族学生更加勤奋 地读书据悉,今年全国高考民中学生雷正辉获宁德 地区文科状元,同时,260多名少数民族考生中,上 省专录取线的达90%以上,是全省16所少数民族中 学升学率比例最高的学府米访见闻四:话说兰存安校长本人,1998年被评为“福建省优 秀教育工作者”;1999年被宁德地区行署评为“民族 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和“中小学十佳校长”;2002年 被福建省民族宗教厅、教育厅评为“福建省促进民族 教育事业发展先进个人”,2004年获“省优秀教育工 作者”称号,2005年获“省中小学先进德育工作者称 号”等等然而,他却谦虚地说:“我的工作离不开大 家的支持他在个人的述职报告中这样写道:作为少数民族 学校的主要负责人,首先要有热爱民族的热忱和爱心, 才能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有“千年山哈”的冲天豪气!“我是何人,我从何来,欲往何去。
这不应该仅 仅是哲学家思考的命题兰校长始终定位自己的目标: “我是少数民族的一员,我的心就永远和民族教育的 心连在一起据了解,兰校长有过几次调动荣升的机会,但他 都放弃了他爱这一方校园,也更爱他的师生们由 于兰存安校长具有决策的前瞻性、管理的创新性,学 校成绩突出,连续九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学 校”的称号,先后十次被国家、省、市政府评为“全 国勤俭学先进单位”、“先进教育集体”、“民族团结先 进单位”的称号,2002年被国家教育部、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等由于民中 的办学特色而被畲族群众誉为“民族之花、教育之花、 文明之花”,是畲族人民心中的“金凤凰”即将走上新岗位的兰存安校长,他播洒下的辛勤 汗水,还将伴随民中的发展,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