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团结故事.doc
6页大美新疆·大爱故事讲故事四十里欧城子镇中心学校 海霞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志们,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讲故事的题目是:大美新疆 团结之花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荣辱与共、唇齿相依同样的历史、相同的信念,将新疆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正如歌曲中所唱的: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下面我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亲如一家的故事 今年69岁的新疆奇台县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阿力马洪和丈夫阿比包(去世)共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其中10个孩子是他们收养的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孤儿,加上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全家共由6个民族组成阿尼帕夫妇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旷世奇爱2009年2月28日,阿尼帕获得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称号泉水最清,母爱最真——哈萨克谚语 这段感人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23岁的阿尼帕年轻漂亮,与丈夫阿比包养育着自己的2个孩子,加上因父母去世一起生活的3个妹妹,一家7口人过着虽清淡却很幸福的生活 1963年,她们的哈萨克族邻居牙和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三个半大孩子。
看着这三个没了爹娘的孩子,阿尼帕想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在那个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家家都是节衣缩食,全家人的生活仅靠丈夫阿比包每月47元的工资,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这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生活的艰难呀然而,生性善良的阿尼帕深知孩子失去父母的辛酸和孤单,没有利益的驱使,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种人性最本能的选择:“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3个娃娃饿死……”一句再简朴不过却掷地有声的话语,让阿尼帕的一生与人间大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劳苦艰辛 时隔14年后的1977年,阿尼帕又收养了王淑珍兄妹4个汉族孤儿在回忆起被领回阿尼帕家第一天的情景时,已是中年的王淑珍每每总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阿尼帕的妹妹在天寒地冬的医院门口发现了冻饿交加的小淑珍,便将她领回家小淑珍一进家门,屋里正在玩耍的其他孩子全都捂着鼻子跑了出去,因为小淑珍身上衣服又破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散着臭味的脓水,满脸污垢,整个人乍一看上去,没有一处是完整的 看到小淑珍这个样子,阿尼帕那作为女人最原始的母性,最自然的舐犊之情油然而生,她心疼地一把把小淑珍揽在怀里,眼泪哗哗地流下来 阿尼帕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地将小淑珍浑身上下搓洗干净,换上暖和的衣服,给小淑珍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
为了治好小淑珍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尼帕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带小淑珍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小淑珍长出了浓密的黑发,复原了她那张清秀的脸就这样,在阿尼帕这个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维吾尔妈妈的一抱一洗一治疗后,改变了王淑珍一生的命运,让这个街头流浪没人疼的孤儿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份胜似亲生母亲的爱 直到现在,人到中年的王淑珍依然留着过膝的长发,她说,是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如今,王淑珍和女儿的户口还在阿尼帕妈妈的户口本上,结婚十几年了,丈夫的户口本上还是一个人,她真不想把自己的户口从这个大家庭中迁走,在妈妈这里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20年前的全家福 至此,阿尼帕共收养了10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9个孩子,一大家子20多口人,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要一天天地过日子,谈何容易那是阿尼帕家最困难的时期没有新房,全家住在4间土平房里,十几个岁数差不多的孩子们睡在一张垫着麦草、铺着旧毡子的大炕上穿的衣服,往往是老大穿完阿尼帕缝补之后老二、老三接着穿,直到穿破为止,阿尼帕最小的亲生女儿到了上初中时还没穿过一件新衣裳住的、穿的都可以勉强过去,最让阿尼帕发愁的是孩子们一日三餐的吃饭问题。
阿尼帕几乎把所有时间、所有的心思、所有的爱心都用来照料这一大群孩子,为了给一家20多口人做饭,她辞去了在食品厂的工作为了让孩子们吃上饱饭,阿尼帕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换成可以吃的东西她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2米的铁锅和一个特大号的盘子,这个锅被孩子们称作“团圆锅”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打一坑馕,十几个孩子围在馕坑边熟一个吃一个,阿尼帕夫妇从来都是只吃半饱就行了 为了不让孩子们饿着,阿尼帕两口子想尽一切办法弄吃的丈夫阿比包下了班就去打土块卖,哪怕每块只挣一分钱他去帮别人宰牛宰羊,目的就是想得到一些牛羊杂碎,改善一家大小的生活;他曾到后山上捡骨头,是为了熬汤给孩子们喝;阿尼帕也经常在春天里去挖野菜,秋天出去捡麦子,拾土豆,用这些换面粉、玉米面给孩子们吃 就是在那样的年月里,性格开朗、乐观、善于持家的阿尼帕,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跨,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她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会逐渐好起来的尽管家里十八九个孩子,连吃饭穿衣都很困难,但阿尼帕夫妇仍然省吃俭用,从牙缝里省出钱来让孩子们去上学孩子们晚上要做作业,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找来破棉絮搓成条,放在羊油碗里点燃照明,让孩子们学习。
从1963年收养吐尔达洪三兄弟到1994年10月金雪莲出嫁,维、哈、汉、回4个民族的孩子在这个家里生活、长大,成家、立业,整整32年的时间! 32年对每个人来讲,都是漫长的岁月,从20出头初为人母到年近六旬的老人,阿尼帕含辛茹苦地将这些不同民族的孩子抚养成人,在无限的爱心和有限的力量之间,阿尼帕夫妇从来没有动摇过,在他们的眼中,没有民族,没有亲疏,不论是亲生还是收养,都视为己出 被阿尼帕收养的这10个不同民族的孤儿们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这些孩子们在这个家里重新获得了温暖,10个孩子都让爸爸妈妈给自己起了维吾尔族名字名字就说明了一切每一个名字都表达了阿尼帕夫妇的一种爱意和希望,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承诺 有一句哈萨克谚语这样说:英雄要看他走过的脚印 除了抚养孩子, 阿尼帕夫妇还要做了很多的好事,有人形容像天上的星星数不清在青河林场工作的张爱国不能忘记,他出生时,妈妈就没有奶,是好心的阿尼帕妈妈省出自己喝的牛奶送给他家,张爱国深情地说,不是阿尼帕妈妈,我早就饿死了 儿行千里母担忧,每当提起不在身边的哪个孩子,老人总会泪水涟涟地担心孩子们生活不好,担心孩子们在外吃苦受累而孩子们也同样对老母亲充满牵挂,家里只要有个事,不管大小,哪怕请假,哪怕生意扔下,总会第一时间感到老人身边。
阿尼帕亲生的子女有9个,其他 10个是收养的孤儿但她始终说:“我家19个孩子,个个都是亲生的亲生的子女们也反复强调:“不要把我们分成亲生的和收养的,我们都是父母疼爱的孩子被收养的子女们也一再坚持:“这就是我们的家,维吾尔族妈妈爸爸对我们恩重如山,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爱,多一点付出,就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因为,爱加上爱是更多的爱在青格里河畔这家朴素的屋子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温情剧,感动着每一个人 去年9月,阿尼帕的丈夫阿比包去世了,老年丧伴,这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了,所有的儿女都到赶来了,安慰着阿尼帕妈妈而坚强的阿尼帕妈妈忍住眼泪, 让儿女们不要担心她,她能挺过去,因为心底有爱天地宽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事实也是如此,因为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家庭56个民族,56种习俗,56种语言,56种文化,把祖国的大地装扮的五彩斑斓,把祖国的天空描画的壮丽灿烂而我们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更能深深体会到各民族一家人的亲情 我们多么幸运,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繁荣富足和平美好的时代;我们多么幸运,因为和许许多多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一起,感受着不同的文化,创造着共同的未来!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不朽的灵魂!让我们各族的兄弟姐妹们携手共进,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