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2923715
  • 上传时间:2021-11-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3.5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作者:宫军 发表时间:2014年“月) 论文关键词:蒯因 不确定性 译者主体 语言哲学论文提要:蒯因是二战后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继罗 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他有关翻译不确定性的理论 引起学界很大的反响,为原本复杂的翻译现象添加了更多的神秘色 彩多年来,国内外虽然不断有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但是结 果却差强人意本文尝试另辟蹊径,从人与世界的关系出发,探讨译者 在具有不确定性翻译现象中的主体性问题1引言蒯S(Quine, W.)被誉为"继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之后影响最大的 哲学家”(Ayer 1982: 242)o国外学者认为他的《语词与对象》(Word and Object)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两部哲学著作之一”(施太格缪勒 1992: 204),我国学者钱冠连将这本书称为%吾言学家绕不开的一座哲 学山”(钱冠连2009)o蒯因深受杜威(Dewey, J.)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批 判传统意义理论的基础上强调意义的整体性,并且提出自己的行为主 义意义观他认为,“我们就像海员一样,必须在浩瀚的大海中修补自己 的船只,绝不可能在船坞中拆卸船只,用最好的构件把它重新组装起 来”(Quine 1960: l)o2不确定性1960年,蒯因在《语词与对象》中首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论题。

      蒯因将自己的翻译观概括如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编写 把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的手册,这些手册符合全部言语行为倾向, 但彼此之间却不一致这些翻译手册将另一种语言的一些彼此并无明 显等值关系的句子分别作为此一种语言的一个句子的翻译,因此它们 在很多地方是有歧义的当然,当一个句子与非言语剌激的直接联系 愈密切,不同手册的翻译之间的差异就愈小”(Quine 1960: 27)他认为 文化间性框架中的翻译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行为,文化因素和其它 非语言因素等与之相关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当然,蒯 因所设想的翻译是一种极端的原始翻译(radical translation),并不能涵盖全部的翻译行为但是,他的这一观点仍然在西方哲学界、语言 学界和翻译理论界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有些哲学家把它当一条公 认的数学定理一样看待Kirk 1986: vii) 蒯因的意义理论产生于他对指称论和观念论的批判他将这两理论称为%吾言的博物馆神话”:其中,展品是意义,语词是标签,改变语言就是更换标签蒯因坚决拒斥语言的博物馆神话,而主张与杜威 一道转向“自然主义”,也就是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的、主体间公共可 观察的活动或行为,意义则是这种言语活动的特性,因此必须根据行为 标准来阐明,并且只有在行为的基础上才能习得”(陈波1996:31)o他 明确表示「除了通过人们对社会交际中可见的刺激的明显反应倾向, 我们不能以任何根据去核对语言的意义”(Quine 1960: 14)o蒯因认为 意义其实是应当被抛弃的“中介物”,意义理论的首要问题是语言形式 的同一性和陈述性。

      因为不存在形式上完全对等的两种语言,翻译过 程中为寻求意义的最大对等必然要加入文化等其它因素,因而意义是 不确定的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在语言的很多层面都有体现,如词汇、句子 或语篇等比如,下面的英文句子在翻译时就体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1 I will wait you near the bank. //译文1:我将在银行附近等 你译文2:我将在河岸附近等你由于bank 一词具有多义性,这句话的翻译便产生了不确定性: 不考虑语境或者其它非语言因素,就无法确定这个句子的正确译文 实际上,由一词多义引起的意义不确定性还具有更为复杂的表现一 个词语意义项的多少,决定着确定其意义的难易程度语词的义项越 多,确定意义的难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此外,在确定词语意义时, 还须要考虑历时或共时这两种因素例如: %1 The voice I hear this passing night was heard In ancient days by emperor and clown.译文今晚我听见的歌声古代的帝王和小丑也听过译文2:我在今晚听见的歌声古代的帝王和乡民也听过例句②出自济慈(Keats, J.)的《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o在济慈时代,clown —词的词义是“农民、乡下人”,后来 才逐渐衍生出“小丑”的义项。

      译文1没有考虑词义的历时发展然而,an译文2则注意到这一点因此,在翻译时必须要考虑词义的历时因素, 选择适当的词义项又如,black —词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 运动中逐步衍生出“正式和“庄童的情感色彩,而失去了原本具有的略 带贬意的韵味而negro —词的情感色彩恰好相反,由“正式”转变为贬 意译者在处理这一时期的各类文本时,必须要慎重对待,充分考虑两 个词的情感色彩变化3译者的主体性学界对于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同意刘宓庆的 观点:翻译的主体是译者和翻译理论研究者他认为,主体具有三个主 要特征:一是主导性,它是人这个主体的内在规定性,即主体总是以自 己的意识、意向、目的为前提或主导而行事,处处伴随着一种“自我权 威感”;二是主观性,即主体常常在实现自己主体性的同时,伴随一种主体以自己的意志、意向、目的为轴心的心理倾向 最后一个主体的 特征称为主体能动性或者主观能动性,指的是在一种精神或者观念支 配下的创造性行为,能动性常常是主体的价值源泉刘宓庆2001:52-53)蒯因认为,翻译是一个从理解到表达的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宰就是译者他说「语言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技艺。

      在学习语言当中,要说什么,什么时候说,完全依赖主体之间可以利用的线索因此,只有知道那些使人们作出明显反应、可见的社会刺激,我们才能检验 语言的意义”(Quine 1960: ix)o显然,蒯因延续并发展了行为主义的意 义观后者认为所有的反应方式均来自于人性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用习惯来解释人定的行为方式翻译过程作为人定的行为方式之一,同样离不开人(翻译主体)与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译者的主体性在涉及文化因素的翻译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1 当时的人不知道平遥,就如同现代人不知道深圳一样不可思 议// 译文:Chinese people in that time who knew little about Pingyao were as incredibleas American people of today knowing nothing about New York.(叶苗 2009:30)例句③是从汉语的视角对平遥古城的介绍为强调她当时的知 名程度,特意选择了当下国人十分熟悉的深圳与之对照译者进行翻 译时,充分考虑了例句③中的对照关系、受众的文化背景知识和文化 对应关系等因素,将中国人熟悉的“深圳”替换成英美人熟知的“纽约: 这一替换既保持了原文同译文在形式上的一致性,又传神地表达了平 遥古城在繁华时的知名度,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又如,赵景 深先生当年将milky way翻译成“牛奶路”,虽然保持了原作中的文化语 境因素,但是从受众的角度看,并不利于中国读者的理解实际上,对于 milky way(银河)这一事物而言,东西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神话传 说,代表了各自的文化传统翻译时,译者或者选择进行相应的文化因 素替换,或者选择直译加注释的方法这种选择的过程既是他发挥创 造性的过程,也是体现自身主体性的过程这种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在 成语翻译中表现得更为集中对此,我们将另辟专文,予以详述作者:宫军 发表时间:2014年“月)从文体的角度看,科技文体、商业文体、政论文体、日常文体和 文学文体构成一个文体的连续统(continuum)o在这个连续统中,译者 的主体性呈现出逐渐增强的态势由于科技文体的意义最为确定,因 而译者的主体性最弱例如,很多科技术语都是由拉丁语的词根构成 的创造这些术语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歧义,最大限度地保证科技文体 意义的确定性而在文学文体中,意义的确定性最低,因此译者的主体 性最强例如,受后现代思潮影响产生的意识流小说在创作和理解上 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译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而 不用过多地受到原作的限制。

      总之,译者的主体性“游走”于不同文体之 间「程度的不同成为区别不同文体的标志4语言哲学诠释对于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问题,我们须要有客观的认识因为“蒯因并不是热衷于研究语言的翻译理论,而是为了通过对语言的哲学理解,论述科学体系中的本体论的相对性”(姚介厚1996:26)o尽管如此,他的上述观点对语言哲学和i译的发展与研究仍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由世界、语言和人组成的系统中,语言发挥着中介作用正是 凭借语言的帮助,人才同世界建立起联系刘辉2009: 26)不同语言 间的翻译活动既体现着人和语言之间的互动,又反映出人与世界以及 世界同语言之间的复杂关联意义的不确定性是世界的多样性在语言 中的反映而译者的主体性则是人对世界和语言能动性的体现它们 都在不同程度上回应着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人和人的世界如同 普罗泰格拉所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因此译者应当是“翻译的尺度:因 为任何文本在接受读者的评价与审视之前,必然要经过译者的“衡量: 在衡量的过程中,译者一方面须要在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寻找同源语(source language)相一致的表达,另一方面也必须融入目的语(target language)的文化特征和非语言因素等内容。

      这个过程同样构成了一 个“世界、语言、人”的三元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翻译活动是 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这也是蒯因意义不确定性和译者主体性观 点的深刻之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蒯因上述观点的局限性如陈波指出, 意义不确定性反应岀蒯因持有的是“一种同质语言观,认为语言应该 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系统,其中的语形和语义是严格确定的,不允许任 何含糊和歧义”(陈波1996: 34)o实际上,语言不存在普遍的本质「只 有在不同的具体语言游戏中,我们才能够描述或者显现它的某些相似 性”(严明2009: 101)o语言类型的多样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家族相 似性表明,蒯因的语言观不具有普适性,只能适用于有限的范围此外, 他所假设的“原始翻译”是一种非常极端的翻译行为,对它的论证只能 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因此,这种翻译的解释力和指导性非常有限,不 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5结束语译是“宇宙进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最为复杂的现象(Richards1953: 250)o通过梳理与反思蒯因的相关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语言使用者「语言是人,人是语言”(李洪儒2007:")的 论断在他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实「翻译就是译者与原文作者之 间的对话,就是以语篇为中介的一种意义呈现和解释行为”(李明清 2009:13)o对这种意义解释行为的反思,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语言的认 识,进一步展现“人通过对语言的使用来认识世界”的具体样态(谢群 2009: 25)0蒯因的上述观点是对语言的一种反思,是在根本意义上对 翻译和语言哲学的思索。

      当然,本文只是砖瓦一块,唯愿能够引得碧玉参考文献陈波.蒯因的语言哲学.北京社会科学,1996(4)・李洪儒.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 索之六.外语学TIJ, 2007(4).李明清.释义理论的语言哲学诠释.外语学刊,2009(5)・刘 辉.索绪尔与后期维特根斯坦:继承与超越——后期维特根 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一.外语学刊,2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