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综合实践活动 薛伊蕊.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41244292
  • 上传时间:2018-05-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50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只有少数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由于龟甲兽骨坚硬,所以笔画以直折为主,很少圆转因为用尖刀雕甲骨文刻,所以线条细而均匀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具有早期汉字的特点:图画性强,写法上没有定型,大小不一,随意性大2. 金文 金文又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因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浇铸而成,比较容易写,所以它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 大小均匀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还有较多的异体字 3. 篆书 篆书有大篆与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种文字,又称籀文,有战国时期秦国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时使用的识字课本《史籀篇》一类形体特点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小篆是秦代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统一字体,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后改定的字体因为它是正式颁行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小篆笔画更加匀称整齐,线条粗细一致,更加圆转,符号性增强了,图画意味大大消失了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小篆书法:野鹤巢边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江流有声 断岸千尺 4. 隶书 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在秦代,隶书与小篆并行,是书隶日常抄录公文的便捷字体小篆难写,不能适应秦代公文往来的需要,多用在比较正规的场合为了便于快捷地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将小篆纵长内聚的结体风格变为横扁舒展;此时的隶书成为不再象形的汉字符号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 “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汉字为古汉字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定型性差,字由线条构成,没有形成构字的元素——笔画隶书以后的汉字为今汉字今汉字的特点是符号性强,定型性强,字由种类有限的笔画构成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正式的书写体,也称为“汉隶”(也称今隶) 汉隶书写风格多样,一种以方笔为主,如《张迁碑》 ;一种以圆笔为主,如《曹全碑》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甲骨文甲骨文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其内容大多是关于占卜的,因此又叫甲骨卜辞甲骨文出土于商代故都殷墟(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一带) , 《竹书纪年》所谓“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说的就是此处甲骨文从殷商中后期殷高宗武丁时期一直使用到殷商灭亡,约当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左右,主要在殷商中后期所以,甲骨文可看作是殷商中后期文字的代表不过,在周原也出土了一些西周初期的甲骨文,但字数极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先后出土约 14 万片,单字总数约 4500 个,可认者约 1700 字.甲骨文是现在汉字的“祖先“,距今约 3000 多年,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即从那时开始. 今天捡到的甲骨文多数是商代时期的甲骨文的字体象形程度高,笔画简单质朴,而且写法很不固定,笔道的多少,方向和偏旁的位置也灵活多变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它的数量有 4000 来个,迄今已认识的大约近2000 个左右,其余不认识的约占一半,大多是一些古代氏族名、人名或地名甲骨文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字,它的构成方式相当完备,即汉代人所总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式全都具备。

      特别是后期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 20%左右,说明汉字向表音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体现出文字记录语言、表现语言的基本性质 金文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应用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 多年金文(特别是后期金文)的字形大小趋于一致,线条圆润而凝练,排列整齐,古朴厚重所谓金文,是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因为秦汉以前的人把铜叫做金,所以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叫做金文古人又把铜称为吉金,因此金文又称为吉金文,如罗振玉编的金文著作就叫做《三代吉金文存》 该书实际只收了殷商和周二代的金文人们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为款识 《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 ”颜师古注曰:“款,刻也;识,记也 ”就是说,刻的文字叫款,写的文字叫识识,记也又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叫钟鼎文商周时期的钟鼎,是宗庙里祭祀用的,古代称为彝器(彝,常也) ,故金文又称为彝器文字说法不同,其实是一回事青铜器上的金文文辞习惯上称为铭文西周时最长的铭文是毛公鼎铭文,有 497 个字之多,可谓洋洋大观金文从商代中期开始出现,到西周时就成为当时通行的主要文字了,一直沿用至战国末年甲骨文和金文是就书写材料而言的,它们是同一系统的文字,在殷商晚期和西周早期同时并用。

      后来,金文完全取代甲骨文,成为西周时期文字的代表就现有材料来看,商代早期金文的某些写法,甚至比甲骨文还要早,其象形意味更浓厚一、课题提出背景: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华夏名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值得每一个国人骄傲与自豪的,先辈们的努力、奋斗谱写下了一曲曲动人的乐章,令我们为之惊叹不已从汉字的演变之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那些年代里,前辈们为此所挥洒的汗水,所付出的艰辛,所体现出的华夏儿女们的精神!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明白这一切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并将华夏精神永久的传承下去的义务、责任也希望通过文字的流露, ,记下这份完美,表达对汉字文化无尽的深情……三、研究方法:1、上网查阅资料2、通过查阅报纸历史书籍3、与同学老师参与讨论四成果: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後,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