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群创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研究.docx
18页城市群创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研究 杨昌辉+周开乐+冯南平摘要:产业转移是推动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对于优化城市群的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激发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群创新发展中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包括城市群协调机理模型、产业转移的概念和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然后,以皖江城市群为例,对皖江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进行了集群分析,并进行了集群间的产业链关联分析;最后,讨论了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问题,重点分析了区域合作模式、共建模式和特色园区模式关键词:城市群;产业转移;创新发展;集群分析;发展模式:F293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4)05-0054-007一、引 言产业转移是推动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地承接产业转移,城市群可以集聚要素资源,逐步形成增长极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又会通过产业转移向外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推进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应选择重点城市,在高梯度地区承接相对先进的产业,同时又要及时将本地劣势产业转移到产业梯度更低的地区我国已进入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阶段。
一方面,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转型阶段,这些地区面临着来自生产成本、环境保护和国家宏观政策等诸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地区在积极推动和承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而将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环节和对资源环境依赖较大的上游产业不断向内地区域进行转移[1]另一方面,广大中西部地区正进入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时期,面临着国外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双重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承接产业正由加工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承接区域正由面的扩张向配套能力强的城市群集中作为我国三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合作范围已由16个城市组成的“小长三角”扩展到包括沪苏浙三省市在内的“大长三角”,政府、行业和企业三个层次相互联动、相互融合的区域合作机制逐渐形成,从而促进了长三角地区区域合作的纵深发展[2]2010年1月,中国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国务院批复正式成立作为我国中部的重点发展区域,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成员,安徽省紧邻江浙沪等经济发达省市,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因此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的典型区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指出:“皖江城市群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区域。
皖江城市群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 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2008 年规划区年末总人口3058 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818 亿元,分别占安徽省的45%和66%[3]二、城市群创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一)城市群的产业创新发展城市群,又称城市带、都市圈或城市群等,是指由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协作,且城市设施和交通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若干城市构成大的城市集合系统城市群通常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区域辐射并与周围城市密切联系[4]城市群具有核心性、地域性、密集性和集聚性等特征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产业互动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城市群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产业转移则是城市群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产业转移对于优化城市群中的资源配置、促进城市群中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激发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活力具有重要意义[5]通过整合城市群中的土地、人才、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资源要素,可以充分发挥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根据城市群的协调机理模型[6],城市W的年投资收益率RCI可以表示为RCI=■(1)其中,Q为城市W的GDP,C为城市运营成本,I为城市投资。
假设各城市独立存在,没有形成城市群,n个城市的整体收益为RT=R1+R2+…Rn,而所有城市的总运营成本和总投资分别为CT=C1+C2+…Cn,IT=I1+I2+…In因此,这种情况下,n个城市的总体投资收益率为(RCI)T=■ (2)这表明,当各城市的运营成本和投资直接不存在任何关联,n个城市的总体指标可以通过简单求和得到然而,当这些城市相互关联,存在密切的产业协作时,根据规模效益理论和区域分工理论,当总收入相同,城市群的总运营成本则会低于独立运行时的总成本,即QS=QT时,有CS< p>其中,下标S表示城市群, T表示城市独立运行时的总体因此,有(RCI)S?叟(RCI)T(3)这表明,城市群之间通过产业协作和互动发展,产生的总体收益将大于单独运行时的总收益这是因为,在一个城市群内部,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市场化运作消除了区域贸易壁垒,激发了城市群产业发展的活力,提高经营运作效率,产生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实现了城市群总体收益的最大化二) 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推动城市群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自从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产业转移现象以来,全球范围内已完成了三次大范围的产业转移活动,目前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已经开始。
产业转移现象发生的主要动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的城市或区域为了获得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变化所产生的区域比较优势[7]产业转移对于促进城市群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不同城市间经济关系的协同发展和优化配置区域间的资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推进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优化生产力资源的布局,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承接产业转移是必经之路目前,全球范围内产业分工日趋显著,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的转移,这既有利于一流的管理、技术和人才等要素的引入,也有利于生产力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产业转移是城市群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必然要求,它有自己特有的发展规律产业转移和城市群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在这种条件下,才能促进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按照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积极主动地组织和承接产业转移,对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三) 城市群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城市群中的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转移活动的发生,产业转移又促使新的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聚是城市群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
关于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主要有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的集聚因素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波特的竞争钻石理论、克鲁格的产业集聚理论等[8][9]10]马歇尔最早从古典经济学视角,系统研究了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是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韦伯基于区域选择视角,指出成本收益的比较是影响企业是否集聚的重要因素,韦伯还将产业集聚划分为企业自身的简单扩张和大企业集中引发的更多企业集聚两个阶段;佩鲁认为增长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部分增长极上,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总是围绕这个极进行的,被非均衡作用支配下的现实经济中的经济因素存在着不对称关系,增长极理论在强调增长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政府和企业对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竞争钻石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四大主要因素,四个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钻石”体系[11],产业在地理范围内的集聚有利于四方面要素的相互协调和作用,从而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克鲁格曼认为产业集聚倾向于发生在特定的空间集中,其理论基础是收益递增,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思想整合了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传统区域经济理论,用规模效益递增和内生的集中经济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
三、皖江城市群承接产业转移的集群分析产业集群作为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具有极强的吸附效应、扩散效应和辐射效应,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12][13]因此,对皖江城市群的主要产业进行产业集群分析不仅是其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基础条件,也是促进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同时也为皖江城市群确定重点承接与发展的细分产业指明方向一)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皖江城市群重点承接与发展的大型铸锻件产品主要应用于电站、船舶、大型机械、冶金和石化等行业主要产品包括高温汽冷堆超大型锻件,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和低压转子锻件等,火电汽轮机缸体不锈钢铸件,水电水轮机上冠、下环不锈钢铸件以及核电压力容器锻件等目前国内的大型铸锻件产业由数目不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主导,这些企业80%左右分布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国内大型铸锻件的消费区域也主要集中于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皖江城市群重点承接与发展的机械基础零部件主要有轴承、液压件和密封件等我国机械基础零部件产业在全国已形成辽宁省瓦房店市,河南省洛阳市,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和镇江四市,浙江省新昌县等四个机械基础件产业集聚地区。
皖江城市群重点承接与发展的机械通用零部件主要有冶金齿轮箱、高速火车齿轮箱与城市轨道交通齿轮箱等传动件,以及连轴器、离合器、制动器等紧固件等随着城市规划和战略调整及对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给劳动密集型的机械通用零部件产业带来更大的压力考虑到环保、能源、运输、材料、人力等多方面因素,机械通用零部件产业已经逐步战略性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这为集中区承接上述产业提供了机遇皖江城市群重点承接与发展的节能及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主要有重型载重汽车动力及传动系统包括发动机整机、变速器、离合器,乘用车底盘总成包括电动转向装置、高性能悬架系统、制动系统及安全系统、车轮,车身部件包括内饰件、灯具企业等近年来,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汽车行业开始实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策略,国内市场将出现巨大的零部件配件缺口我国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等六大零部件的产业集中区域,并会带动周围临近省市的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发展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近年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但也存在着地域产业发展不平衡,技术含量有待提升等问题。
国际上,目前电子信息产业由于技术和网络的融合、信息服务化需求的扩张等原因,产业调整升级的趋势日益加快;从国内角度看,我国电子信息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电子产品第一制造大国皖江城市群重点承接和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产品包括集成电路领域、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计算机外设及网络产品领域、计算机软件等领域的产品例如,在新型电机产业领域,皖江城市群应大力引进永磁同步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及其控制单元等高效电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重点承接与发展汽车电机领域、大型电机领域、家用电机领域和缝制设备电机领域等领域的相关产业三)新型化工产业集群新型化工产业是一类技术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在这个领域占领了制高点,同时已经形成明显的产业转移趋势从国际上来看其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世界对化工产品的需求仍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跨国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三是高新技术成为影响化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四是超大型跨国化工集团的影响不断扩大,五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推进化工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的主要动力;六是亚太地区已成为发达国家转移大宗石化产品和传统化工产品生产的热点地区。
[7]endprint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国已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基本满足国内需要的化学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