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中职学生诵读《弟子规》的意义.docx
5页浅谈中职学生诵读《弟子规》的意义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学习成绩不好,很多原因致使部分学生有行为偏差问题而中职学校为了追求生源,对进校学生把关不严,很多“问题学生”成了管理的难点,在考验着中职学校管理的成败我校近年来在学生中开展了诵读《弟子规》活动,活动实施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了较大变化,这说明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有重大意义一、中职学生现状分析1.学习积极性不高,混日子心理严重问卷调查显示,38.3%的学生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有:上课不认真听讲,玩、看小说、睡觉,更有甚者,不但自己不听讲反而影响其他人;课后不认真完成作业;不接受教师的批评反而顶撞教师;热衷于上网聊天、看网络小说,无心学习,白天趴在桌子上睡觉,晚上用上网2.心理承受能力不强,情绪自控能力差问卷调查显示,33.3%的学生存在性格偏激问题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加之家庭的溺爱,思想行为多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怒作为判断好恶标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眼神、一句玩笑或无意的一个小碰撞都可以引发积怒甚至大打出手他们自尊心强面子观念重,一旦遇到伤害自尊心的事就易冲动。
3.缺少理想,缺少艰苦朴素意识问卷调查显示,13.3%的学生缺少理想,缺少艰苦朴素意识讲究吃穿,追求物质享受,多数学生不知艰苦朴素是什么意思,结伴进餐馆,节日互送礼物等在人际关系上追求“义气”,认为为朋友的事两肋插刀是天经地义,不能正确地处理讲义气与讲原则之间的关系4.追求异性,迷恋情感问卷调查显示,16.83%的学生有早恋现象由于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提前了许多,因此,他们对异性比较敏感再加上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特别是网络等媒介的催化作用,一些学生把许多精力用于早恋而影响了自身的发展5.个性品德差问卷调查显示,26.3%的学生个性品质差大部分中职学生语言粗俗、没礼貌、随地吐痰扔垃圾等,完全不顾个人形象及社会公德,给自身及学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二、《弟子规》中的教育资源1.重伦理亲情《弟子规》在道德教育方面突出强调“孝悌”二字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友爱兄弟姊妹2.重人格完善对个人的发展来说,完美的人格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目标之一《弟子规》要求人要“谨而信”,要“泛爱众”,要“能亲仁”,把德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有很大的帮助。
3.德育优先,余力学文《弟子规》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了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后,才可以学习技能、知识我们今天学校的德育工作的理念也正是: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才无德,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危险品”4.重躬行的行为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教育重在躬行《弟子规》是一本把先贤的道德教义具体化的书,它以孔子的一句德行教育的言论,编成近千字的修养德行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侧重于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具体而细致,实践性强,极力于行为教育三、诵读《弟子规》的意义1.有助于增进学生尊老敬长意识当代中职学生,俗称90后,绝大多数人成长环境优越,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大都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不知道付出,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弟子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2.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中职学生不仅是文化知识水平较差,更重要的是在行为习惯及个性修养上有欠缺《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要求言以信为先,实事求是,不要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虚浮佞巧,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对诚实守信品德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3.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在今天的校园里,有不少学生没有养成节约的习惯,浪费粮食、水、电、文化用具等现象随处可见,还有一些学生没有集体意识,公众场合语言粗俗、大喊大叫,随便乱扔垃圾《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熟读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进而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4.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当代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有着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而《弟子规》中讲述了人与人交往时应平等仁爱、真诚合作、和平共处、敢于奉献、行为文明等因此,《弟子规》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综上所述,《弟子规》的学习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号召中职学生学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是非常必要的,《弟子规》对当代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6)[2]叶建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探讨[J].中国教育,2009,(2)[3]徐凯新时期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现代企业教育,200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