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课件.ppt

30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89487226
  • 上传时间:2024-09-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22MB
  • / 3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九、中国古代雕塑欣赏——宗教雕像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安徽省皖通艺术安徽省皖通艺术品有限公司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主要经营:雕塑,浮雕,玻璃钢雕塑,砂岩雕塑,城市雕塑,铸铜雕塑,不锈钢雕塑,佛像雕塑,安徽雕塑,塑石假山,石雕.皖通雕塑TEL: :308498898TEL: :308498898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宗教雕塑是以宗教教义、故事、人物、传说为题材的雕塑我国由于佛教传入较早,影响广泛,所以在宗教雕塑中以佛教造像为多,佛教雕塑艺术成就最高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复交文化为特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复交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敦煌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大同大同—云冈石窟云冈石窟•洛阳洛阳—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天水天水—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历史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

      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 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        莫高窟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87年12月,莫高窟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景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盛唐是中国的民族和文化融合的鼎盛时期,莫高窟开凿洞窟近百个,洞窟气势恢宏,在壁画和雕塑艺术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了•盛唐洞窟也多以西壁(正面)开龛的覆斗型洞窟为主•盛唐壁画在经变画上令人瞩目,第172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以恢宏的场面表现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而第103窟、第217窟南壁法华经变化城喻品中的山水画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青绿山水和堆粉沥金的风格;第103窟的维摩诘形象鲜明、线条技法精湛;而北壁壁画琼楼玉宇,对于研究唐代古建筑群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壁画上出现了飞天穿楼的场面,极具艺术效果;第45窟北壁宝树观、第23窟耕作图等壁画对于反映唐代社会生活和服饰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敦煌盛唐的飞天精美异常,详见前面的专题介绍•盛唐雕塑以高26米的第130窟的南大像、长14.5米的第148窟的卧佛、第45窟神情娴雅、姿态优美的菩萨彩塑最为可观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第第45窟窟      正壁敞口龛内的塑像是此窟的重点,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铺塑像原系九身,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现存七身塑像按照通常秩序纵向对称的布置在深敝口龛内以佛像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造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气氛       第45窟作为莫高窟盛唐时期的的代表窟之一,其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塑像和壁画中刻划精细的各种人物形象,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风貌,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主尊佛像右手上举,左手抚膝,端坐说法,头顶高耸螺纹肉髻,宽和的面貌,丰满圆润,肥大的耳朵,圆弧似的双眉,长长的眼睛,似在吸呼的鼻子,饱满秀巧的嘴唇,丰腴的下颌,宽厚的胸堂,从慈眉欢韵的神情、丰厚肥硕的躯体、庄重大度的仪态上,鲜明地体现了佛陀大慈大悲的性格特征。

                          >>>>>>>>  佛像左侧的弟子迦叶,内着锦襦,外披田相山水衲衣,胸部半袒,俯首直立,面貌清癯,嘴唇抿合,嘴角深陷,浓眉纠结,双眼下视,眸子半露,目光有神,神情老成练达,沉毅矜持此像造型严谨,比例准确,技法纯熟,刻画细腻,曲尽形神之妙塑造出一个资历高深、精研佛法、思想深邃、令人敬仰的高僧大德形像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佛像右侧的弟子阿难,上身后倾,腰胯微向上侧斜挫,两手相交置于腹前,头部右倾微俯举止闲适潇洒,面目英俊秀朗,神情聪明,又含有恭顺、腼腆的神态,犹如现实生活中有情有欲的世俗少年后生明亮华丽的锦绣裙襦和色彩热烈的紫袈裟,更为青年僧人的俊秀之美增色                  >>>>>>>   最外侧的两身天王,身躯魁伟,气势威武,头束高髻,身着铠甲,是唐代武士的典型样式天王双眉紧锁,两眼怒视前方,叉腰握拳,重心落入两脚之间,以轻捷稳健的半弓步横跨在地神身上头部侧转,俯视下方,胸部随着即将出击的拳头相应地向内倾,使体态形成内弛外张之势,显现出一种向外暴发的力量和激昂奔放的动感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两旁的菩萨像,更是唐代彩塑菩萨的上乘之作。

      婷婷婀娜的姿态,丰盈健美,冰清玉洁的肌肤,莹润细腻,团花密绣的锦裙,轻柔稀疏的衣纹,犹如音乐的旋律一般菩萨面相丰满圆润,云髻高耸,长眉入鬓,双目徽启,眉目间似笑而非笑,有慈眼视物,无可畏之色,神情恬静慈祥         作者为使菩萨妩媚娇娆,更借助主要构成人体动态的头、胸、臀三部分在空间的扭倾关系,遂成“一波三折”节奏鲜明的波浪形动态并赋予菩萨一种娇滴滴的大家闺秀的风度,塑造了理想中慈悲为怀、垂怜众生的菩萨形象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莫高窟雕塑             ——佛像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莫高窟壁画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莫高窟被盗事项莫高窟被盗事项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我国古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并搬走一尊菩萨像   2010年是藏经洞发现110周年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石窟始建于公元453年的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中除了以佛、菩萨为主的造像外,还有极为丰富的配饰,如有手持排箫、琵琶、鼓笛的伎乐天;有骠悍勇猛的天王力士;有纯真无邪的童子;有端庄多姿的胁侍和供养人;有轻盈飘舞的飞天;有奇花异卉、珍禽神兽、瑞鸟宝塔、背光火焰…不胜枚举,令人目不暇接•云冈石窟的佛像艺术既吸收融合印度佛像艺术的首批大规模工程又融汇了中外,并起到承先(秦、汉)启后(隋、唐)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宝库,在世界文化上有着显著的地位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

      •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据说是要显示北魏皇帝权力的无限;而5个石窟的中央都雕刻了巨大的如来佛像,象征了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 第16窟的释迦立像,立像高13.5米着褒衣博带式佛装胸前结带下垂,衣纹作平直阶梯式,属于太和改制后的样式身着厚重的毛毡披,胸着佩结带,大裙齐胸,立于莲花座上,显示出道武帝拓跋硅征服鲜卑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气概。

                      >>>>>>>第17窟交脚弥勒,风化损坏严重以未来佛弥勒菩萨为主像,高达15.6米,窟小像大,表现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气凌人的样式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详沉静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释迦立像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从面部表情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在石窟艺术方面,主像身着轻薄贴体,衣纹紧密的服装,反映了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征正壁东上方的罗汉浮雕造像,以个性突出,形象生动,被誉为云冈早期造像的佳作                                                                                >>>>>>> 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6.8米,三世佛主像释迦呈结跏趺坐,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内满雕千佛,西侧的罗喉罗实子因缘像,颇具西方造像风格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第20窟的露天大佛,对大家来说十分熟悉,他往往作为云冈石窟的标志。

          主像高达13.7米,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手示呈大目如来“定印”状,定印,又称禅定印,是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的意思据说释迦佛在菩提树下禅思人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他恢复佛法,开凿云冈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态,表现出佛教徒对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犍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的特点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由于地处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拟己为 “真龙天子”,故又称“龙门”•龙门自古为险要关隘,交通要冲,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山青水秀,环境清幽,气候宜人,素为文人墨客观游胜地又因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故而古人择此而建石窟这里青山绿水、万象生辉,伊河两岸东西山崖壁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如蜂房•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从而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宾阳洞包括南洞、中洞和北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其中仅中洞的开凿就花费了24年时间,其富丽堂皇的景象是龙门众多石窟之冠主佛释迦牟尼端坐中央,面部修长清秀,面容和蔼慈祥,略带微笑迦叶、阿难二弟子和文殊、普贤二菩萨侍立左右迦叶形象老成持重,阿难形象活泼开朗,望之栩栩如生佛像的衣饰都由北魏早期的袒露右肩和通肩式,变为褒衣博带式,是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在石刻艺术上的反映洞顶雕有莲花宝盖,周围雕着飘逸脱俗的伎乐天人和供养天人•洞口内壁两侧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是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构图严谨,雕刻精美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这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左图),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

      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荣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左图)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天水东南的中国四大石窟天水东南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之一麦积山石窟,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   石窟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悬崖多在二十到八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其特色,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其特色,塑像的大小于真人相若,被塑像的大小于真人相若,被誉为誉为“ “东方塑像馆东方塑像馆” ”。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麦积烟雨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素有“““小江南小江南小江南”””、、、“““秦地林泉之冠秦地林泉之冠秦地林泉之冠”””之之之美誉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麦积山石窟约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创建,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麦积山石窟约自十六国后秦时期创建,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时唐、宋、元、明、清各代,历时一千六百余年一千六百余年,都有不断开凿和修缮因,都有不断开凿和修缮因历代地震的缘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将山崖自然分为东崖和西崖两个历代地震的缘故,中部山崖崩塌陷落,遂将山崖自然分为东崖和西崖两个部分洞窟现有编号部分洞窟现有编号194个194个      各时代特点:各时代特点:11、后秦(公元、后秦(公元384-417384-417年)  创始阶段年)  创始阶段----剽悍雄健剽悍雄健  第第7474、、7878窟窟22、北魏(公元、北魏(公元386-534386-534年)  辉煌发展阶段年)  辉煌发展阶段----秀骨清像秀骨清像  第第115115、、133133窟窟33、西魏(公元、西魏(公元535-556535-556年)  精练提高阶段年)  精练提高阶段 -- --秀骨清像秀骨清像  第第127127、、121121窟窟44、北周(公元、北周(公元557-581557-581年)  创新阶段年)  创新阶段----珠圆玉润 第珠圆玉润 第44、、6262、、4444窟窟5 5、隋代(公元、隋代(公元581-618581-618年)  新发展期年)  新发展期----丰满夸张 第丰满夸张 第3737窟窟6 6、初唐(公元、初唐(公元618-712618-712年)  新发展期年)  新发展期----丰满夸张 第丰满夸张 第5 5窟窟7 7、宋(公元、宋(公元960-1127960-1127年)  大规模重修期年)  大规模重修期----写实求真 第写实求真 第165165窟窟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135窟(俗称135窟(俗称天堂洞天堂洞)     )                     北魏晚期(516北魏晚期(516--53534)开凿,为4)开凿,为西崖三大窟之西崖三大窟之一一。

      俗称俗称““天堂洞天堂洞””,既王,既王仁裕仁裕《《玉堂闲话玉堂闲话》》中称之为中称之为““天堂天堂””者横长方形平顶者横长方形平顶窟,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窟,其独特之处是前壁上部开三个明窗开三个明窗      ••          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全窟共有造像17身正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壁中龛泥塑一佛二菩萨和窟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左石雕一佛二菩萨,都是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神兼备的优秀作品          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壁画约保存50平方米正壁上部绘涅磐变,其右侧正壁上部绘涅磐变,其右侧的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的八王争舍利,构图准确,描绘真切,表现了激烈的争描绘真切,表现了激烈的争战场景  142142窟:时代、北魏窟:时代、北魏  北魏晚期(516北魏晚期(516--534)开凿,窟内塑三世佛及菩萨、弟534)开凿,窟内塑三世佛及菩萨、弟子壁面又有贴影塑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等布局严谨,子壁面又有贴影塑佛、菩萨、飞天及供养人等布局严谨,形式多样,是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形式多样,是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4444窟:时代:西魏窟:时代:西魏  洞窟形制:洞窟形制:      四角攒尖顶窟,高四角攒尖顶窟,高2.252.25米,面阔米,面阔3.20 3.20 米,米,进深进深1.9 1.9 米,窟前部塌毁,仅存后部造像。

      米,窟前部塌毁,仅存后部造像  造像:造像:      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塑左右胁侍菩正壁龛内塑坐佛一身,龛外塑左右胁侍菩萨各一身,左、右两壁后侧塑弟子各一身萨各一身,左、右两壁后侧塑弟子各一身  特点:特点:        佛高佛高1.601.60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米,水涡纹高肉髻,内穿僧祗支,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胸前系结,外披通肩袈裟,结跏跌座肉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髻、胸前、衣裙上均残存彩绘痕迹,覆于佛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座前的悬裳衣褶俱呈圆转的线条,质感厚重,层次分明,富有装饰趣味佛面形方园适中,层次分明,富有装饰趣味佛面形方园适中,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端庄典雅、微微俯视、和蔼可亲,集中体现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龛外胁侍菩萨高了西魏造像的美感龛外胁侍菩萨高1.301.30米,米,头戴冠,发呈三缕,披于肩上又垂至臂肘,头戴冠,发呈三缕,披于肩上又垂至臂肘,袒上身,披巾绕肩佩项饰,下着裙,侧壁袒上身,披巾绕肩佩项饰,下着裙,侧壁弟子高弟子高1.071.07米,形象质朴米,形象质朴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时代:北魏晚期,宋重修。

      时代:北魏晚期,宋重修 造像:造像:   三壁龛内各塑一佛正龛内左、右壁中  三壁龛内各塑一佛正龛内左、右壁中门内两侧塑二力士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门内两侧塑二力士佛上半身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结跏跌坐下身衣裙搭于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结跏跌坐于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着裙左弟子塔于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着裙左弟子塔螺旋发髻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与螺旋发髻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与弟子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合掌于胸前,弟子紧紧相依,面带笑意,双手合掌于胸前,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作拍手状,似在窃窃私语,会心交谈,犹如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青春活现实生活中一对亲姐弟一般,充满着青春活力与动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与亲切力力与动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与亲切力士头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着裙,士头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着裙,披巾于腹部穿圆、交叉,左手持金刚杆而立,披巾于腹部穿圆、交叉,左手持金刚杆而立,右手提风带,右力士着宽袖上衣,下着长裙,右手提风带,右力士着宽袖上衣,下着长裙,垂手而立,身穿护身铠甲,刚健雄武,具有垂手而立,身穿护身铠甲,刚健雄武,具有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

      此窟为北魏晚期代表一种威严震慑的气魄此窟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画:壁画:   佛、菩萨彩绘背光,项光藻井壁画,  佛、菩萨彩绘背光,项光藻井壁画,大部剥落,均被烟熏黑,仅飞天飘带,隐约大部剥落,均被烟熏黑,仅飞天飘带,隐约可见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皖通雕塑介绍中国古代宗教雕塑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