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国民的依附心理解读个体的社会认同需求.pdf
1页青年与社会 理论探索 从国民的依附心理解读个体的社会认同需求 殷伟红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中国人有事爱找关系、托人情,也就是找个靠山、后台 靠靠,办事方便,说m来也有面子;没事喜欢看热闹、凑热 闹,既可消磨时间,闲余饭后又多了许多谈资 托人情、看热闹、找靠山,是从众心理的细化,其中有 江湖帮派和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子,既是缺乏个人信心的表现, 也是寻求归属感,希望社会对个体价值认同的积极表现,从 社会和国家的角度来看,是民众个人身份不清晰的体现 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的转型,价值 认同真正成为一个问题被凸现出来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社 会整合主要依赖于一个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政治权威来实现, 价值认同是一种强制性认同、服从性认同;而现代社会结构 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基本领域的相对独立和 自主,实现了“私人生活”从“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自主分 离,使个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主ca由的发展空间;现代社 会生活的开放性与多元化客观上促成了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 追求的多样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主流文 化与亚文化等的冲击和碰撞,使人们很难确立一个普遍有效 的、统一的价值规范,出现了价值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的盛行。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 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或以 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实现自身 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与定向,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认 同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个体层面,即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色 或身份的理性确认,通过回答“我是谁”、“我的归宿在哪里”, 显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同一性,它是个人社会行为 的持久动力;二是社会层面,即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 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 总之,认同对于个体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极为重要的价值认同不仅是一切个体认同和社会共同 体认同的共有维度,也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性经济、政治、价值观念的 整合进程冲击着由传统国界筑成的坚固壁垒,使国际上出现 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对话、文化碰撞与文化交汇的复杂格局 在各种思潮与话题的背后,我们可以体味和梳理出两种不同 意义上的精神诉求一种所体现的是各种各样的弱势群体, 在社会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宗教、种族及文化上拥有自我认 同性的族群在为自己应有的政治与社会地位,为自己得到社 会认可这样一种权利而进行的顽强抗争;另一种则是在全球 化趋势面前,有些文化或宗教族群在维护其独特性的旗号下 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地盘,希望恢复或保持传统社会的结构, 并且要求本族群的成员必须坚守对本民族文化的忠诚与认同 的这一现实。
. 人是同一类生物,自然就有着大致相同的生理结构和 心理结构,有着相似的逻辑思维机制,因此赞同某种价值观 念,认可某种理想信仰以及希冀自己的观点被普遍认同就成 为人们的精神需要这不但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而且是长 期社会生活在精神上的沉淀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通 过认同形成共同价值观为自身的存在进行合理性和合法性论 ·268·2013.V0L.543.N0.11 证的 价值无序是社会混乱的思想表现,也是社会混乱的思想 之源它弱化、消解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认同、对共同体的 认同,引发人们的思想混乱和行为冲突,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与不和谐但另一方面,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又构成了价值认 同的前提条件,折射出价值认同的强烈要求,要求确立一种 共同的、为大多数成员所普遍认同并自觉遵从的主导价值观, 以消除人们由于价值评价标准不一致所造成的共同体内部分 歧和内耗,消除他们的内心焦虑与行为冲突,从而使个体和 社会共同体都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中 上述价值无序造成社会混乱的思想表现源于同一种内在 的社会心理上的需求:一是归属性需求人们都有归属于某 一团体的愿望,并将这团体看成是自己情感、信仰的寄托之 地,从而赢得满足。
二是独特性之需求人们通过归属于某 一集团而显示出自己的个体性、与他人的差异性,如宗教团 体、同性恋团体等等于是,在一个以自由、民主为根本特 征的社会里,如何理解与对待多元文化的现象以及作为多元 文化之载体的不同的拥有自我认同性的族群?是坚持“宽容” 原则,容忍生活方式与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容忍不同族群的 相互竞争,期待族群内部的成员有权在对自己的文化传统的 承袭与弘扬、改造与变革、批判与扬弃等方面作出自主性的 抉择?还是更进一步:不仅仅是宽容,而且还要明确认可各 种不同的族群的存在价值,并且将多元化、多样性本身作为 值得倡导的价值加以推进? 从历史上看,关于对文化、对族群的认可问题并不是一 个悠久的传统性课题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只有 少数人享有尊严与荣耀,他们本身也无需要求得到社会的认 可;而大多数被压迫者由于自己的社会地位则又不可能要求 得到认可所以几乎不存在所谓认可问题封建社会等级体 系崩溃之后,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才开始得到传播并逐渐深入 人心 个人的独特性构成了他的自我认同,也就是他自己的本 真性,这种独特性引导着他按照他自己的不可与他人相混淆 的方式生活,并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对独特性、本真性、 自我认同的追求,不仅仅是个体的一个本质性特点,而且也 是文化或宗教族群的一个本质性特点,假如我们将族群看成 是个体的扩大化的话文化或宗教族群在自身特有的价值观、 行为模式中找到自我认同,并通过这种认同性将族群中的所 有个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要求自己的独特性、自我认同性 得到认可,这不论对于个体还是族群,都是一种最基本的强 烈的心理需求而这需求又是奠定在每个人、每个族群均拥 有一种同等的不可侵害的尊严之基础上的 正是由于每个个体,每个族群都拥有同等的潜能、同等 的尊严,所以我们必须予以同等的尊重同等的认可是民主 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里经常会出现一种 错误的观点,它将认可与尊重不是奠定在个体或族群所固有 的尊严与生存权利的基础之上,而是与个体或族群的成就、 贡献与价值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