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民俗学全六讲.doc
12页应用民俗学全六讲第一讲:应用民俗学的概念及其体系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含义:即民间文化,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2.类型:物质类民俗:衣食住行用等; 社会类民俗:婚姻、家族、宗族、行会、结社、帮派等各种组织与活动 精神类民俗:民间信仰 语言类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谜语、谚语、笑话等二)民俗的特征与性质1.社群性:民俗存在的前提民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形成并为大家遵循的惯习,是集体意识与行为的显现2.传承性:民俗形成的内在契机民俗靠世代传习而成民俗传统3.变异性:民俗发展的必然规律时空变化、科技发展导致民俗形态或功用的变化4.功利性:民俗消长的主要动因一切民俗事项、物象的演成都有其功利的原因5.象征性:民俗表现的基本方式象征表现一定的心境和动作,还要在象征中寻求意识形态方面的解释三)民俗学的研究倾向和方法1.研究倾向:事象研究、背景研究、功能研究、传承研究、播迁研究、价值研究、应用研究等2.研究方法:田野作业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结构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等二、民间文学的概念及其应用(一)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1.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由民众集体创作、借助语言等媒介,在中下层社会广为流传的通俗文学作品。
既包括散文类型的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也包括韵文类型史诗、歌谣、谚语、谜语;还包括韵散结合的说唱2.应用:民间文学的应用,是把民间文学作为资源或材料,在生活的其他领域加以开发和利用,以催生新的精神与物质文化产品,实现丰富生活、改造生活的目标如传说,在地方物产、风俗活动、旅游景观等方面常见于开发与应用,它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使这些土特产品、风俗活动及景区景点增添色彩,并带有浓厚的情思和韵味三、民俗学的体系与应用民俗学(一)民俗学的研究体系民俗志学:地方民俗志、国别民俗志、族群民俗志、专题民俗志;理论民俗学:内部结构与机制、外部环境与规律,研究方法等;民俗史学:民俗传承史、研究史、考古等;民间文艺学:神话学、传说学、谣谚学、故事学、民间工艺学和民间艺术学等;比较民俗学: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专题民俗学:据具体而较大的民俗对象进行划分而进行的研究;应用民俗学:民俗移易论、资源论、工程学等(二)应用民俗学的建设1.定义:应用民俗学是以民俗为教育手段,干预生活、改造社会的学科,同时也是以民俗为开发利用对象,对其加以勘察、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学科2.原则:积极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3.特征:(1)突出的功利性,即着眼于当代,服务于社会,强调实用价值和预期效益2)鲜明的选择性,即对民俗加以取舍,并循此改造生活,强调民俗的教育作用和改造功能3)操作的指导性,即指出应用的时空范畴、开发步骤、管理方式及利用谋略,它不仅提供理论模式,也构画应用的范型4.应用民俗学的领域:移风易俗、社会教育、商品开发、民俗旅游、文艺创作、群众文化活动、咨询服务、民俗陈列等思考题:1.什么是应用民俗学?2.应用民俗学有哪些基本的特征?第二讲:应用对象论一、主体意识与应用 主体要实现它的决定,就只有把对象消灭掉,或是更动它们,改造它们,改变它们的形状,取消它们的性质,或是让它们互相影响,例如让水影响火,火影响铁,铁影响木等等这样,事物的独立自在性就被剥夺掉了,因为主体要利用它们来为自己服务,把它们作为有用的工具看待,这就是说,对象的本质和目的并不在它本身而要依靠主体,它们的本质就在于对主体的目的有用——黑格尔《美学》一卷主体意识(创意) 目标可供盘点的对象使用的手段和方法主体在创意的驱使下,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将对象目标化,即应用应用主体(有创意的)、应用方式(空间)(可操作的)、应用对象(可以塑造的)、应用目标(理想主义而又是需要二、应用对象人是文化的族群,文化成人——《圣经》(智慧果)小孩要经过家教、风化、教育、社会化等应用的对象——文化或文明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民俗: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二重性)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举例:岁时民俗:生产生活,人生礼俗:生老病死,信仰民俗:精神心理岁时民俗:岁时节日和岁时农事岁时节庆民俗的变迁: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岁时农事民俗的传承:农业生产生活的规律人生礼俗:生命的社会化和社会阶段的转化:生日、婚嫁习俗信仰民俗:心灵的感应和精神的需求应用对象的一般规律:功利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重组性:可以改变自身的内在结构或外部形态,以服务于主体的需要变易性:可以改变原来的性质或价值,适应主体的需要共通性:满足不同社群的需要,灵活、多元用源:可开发、利用的资源确认应用源的基本前提:1.拥有一定的资源蕴藏量,能长久地加以发掘;2.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特征鲜明,用途明确;3.具有通材的性质,可经改造、组合、作多功能的应用;4.具有可再生的、传承的特性民间传说:扬州琼花艺术节 相传琼花是扬州独有、他乡无双的名贵花木,连隋炀帝也不远千里,大征民工修凿运河,一心要到扬州来观赏琼花但当运河开成,隋炀帝坐龙船抵达扬州之前,琼花却被一阵冰雹摧毁了接着爆发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隋政权崩溃,隋炀帝死于扬州因而有“花死隋官灭,看花真无谓”的说法。
《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在这里,琼花已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一种名花,而是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物 安塞腰鼓:白羊皮褂子、红色舞缎塞腰鼓协会承担春节、元宵节、运动会开幕式、大型文化晚会、各种庆典活动表演承担腰鼓教练、大鼓、大釵、腰鼓、服装销售业务 南京夫子庙纸扎花灯在盘点今年收成的时候,曹真荣师傅表示有六位数,和去年差不多,但今年老百姓买花灯的热情却让他意外曹师傅说,现在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欣赏水平也增加了,只要你的花灯好看精致,老百姓就不怕花钱和传统的秦淮花灯脱销相比,曾经红极一时的塑料花灯,却在今年显得倍受冷落 ——2008年2月22日《扬子晚报》 应用场:民俗活动的空间或范围,即应用展开的空间场所和应用的领域对“应用源”加工、改造和利用的场所表现:演示场、陈列场、服务场、游乐场、教育场,由此演变成各类市场,旅游市场、艺术市场、收藏市场等文化商业市场文化市场:应用场建设和完善的必然趋势,起着激励或制约作用,市场运作的高低是应用成熟与否的标志,并反映出应用源的需求程度1.民俗文化作为应用源有哪些特征?2.结合东北“二人转”,谈一谈民俗文化如何成为大众文化。
第三讲:应用功能论一、民俗功能 民俗在其所传承的俗民社会中满足着社会整体的共同需要,也满足着个人的心理需求,这种将人们生活融为一个整体的有效作用,就是功能 民俗是动态发展的行为模式,它适应着一定时代与社会的生活需要,帮助人们在人与自然交混共融的一体感中,找到有利位置 民俗功能作为传承的动力,构成一切民俗事象赖以形成的前提民俗事象形态与内涵的衍变,首先是功能转化的结果二、民俗功能的类型1.认识功能民俗凝聚着一时一地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知识,并以行为惯习或民间文学的形式,借助动作与经验的媒介而传布,在传习的群体中发挥着认识的功能作用如节气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2.教化功能民俗是在一定社群中传习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多方需要,有的事象偏重情感教育和道德教化,诸如敬老、爱幼、济贫、劝诫、告慰等,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教化的作用如《哭嫁歌》一见女儿离亲娘,哭得亲娘泪汪汪,从小抚养靠身边,今朝出嫁断肝肠哭声女儿细听清,自你离家去夫门,百般诸事要留心,忠恳勤俭莫忘本先要孝敬公与婆,尊重长辈心要和于是先要多商量,莫要好胜自逞强二和丈夫多相爱,莫听闲话坏名声,夫妻团结一条心,发家致富胜黄金。
三与姑娘小叔…四与妯娌…五与邻居……3.组织功能民俗文化的发展总是适应着生产、生活的需要,有些事象在社群中起着聚合族类、连接群体的作用如图腾崇拜、祖先崇拜4.改造功能一切避凶就吉、禳祸祈福的惯习性心理与行为,在社会中表现出改造的功能如风水5.选择功能民俗活动中的占验、观兆、禁忌等事象,以自然比附人事,并以之探测后果,决断行止,或用以制约语言与行动,以求目标的实现,表现出文化功能中的选择意向如巫术、禁忌等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泼水、不借东西,男不拜月,女不祭灶6.满足功能一切娱乐的、游戏的、竞技的、赏玩的民俗活动都在社群中发挥着满足的功能这些活动以轻松、愉快、逗趣而使参与者得到身心的满足二、应用与功能(一)应用:功能的强化与制约功能的演进既有自然规律的驱动,也有人为的推进文化传播与演化的内力是人的需要,其基础是“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其节奏取决于应用的力度应用能推进演化的过程,打破自然的传承节拍,通过对功能的强化与制约,获取张扬或抑制的实效二)功能演进与应用开拓功能是人的需要的反映,需要的变化必然导致功能的变迁功能的变迁演进是一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受多重因素的诱发和制约人们的文化应用,特别是目标明确、而又有组织的应用,则加快了功能演化的进程。
就事象与应用而言,功能的演进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即一般有“始生功能”、“衍生功能”、“泛化功能”等相互连贯的发展阶段 所谓始生功能,即人们对一物、一事的最初需要和早期的应用方式,其功能目标较为单一,意义较为直露,人们易于从当时的文化背景与社会风尚中对之加以感知和了解 所谓衍生功能,是次生性功能趋向,它作为文化主流的传习与演化,其目标也有所转移和扩大,并且其意义的表达往往带有文化象征的性质所谓泛化功能,是在始生功能与衍生功能基础上的继续拓展,其目标更其转移和扩大,而意义更显出综合化、复杂化的特征 功能的演进为应用开拓创造了条件,而应用的目的则在于满足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的需要,并获取最大的需要应用开拓需要解决长远目标与急功近利、集团利益与全民利益、开发应用与资源保护、优秀传统与陋俗迷信等矛盾,把握基本方向,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实际的损失 应用作为对功能的引导,它旨在提升人的文化素质与道德素养,普及知识与科学,激励爱乡爱国情感,褒奖劳动与创造的智慧,肯定人生的价值任何经济利益都不能代替上述功能指向,只有推进这一功能的应用才可望获取多重的回报第四讲:应用资源论一、民俗文化资源类型民俗文化资源依据其承载方式,可以分为物态资源、动态资源、心态资源、语态资源四种基本类型。
物态资源:是指具体、有形、可观、可用的各种民俗物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器、民艺物品、民间玩具、地面建筑、地下墓室、服装配饰、各类食品、中草药品、信仰物品、交通工具等如“秦淮小吃”动态资源:是指以行为、动作为特征的可观赏、可参与的民俗活动,包括民间游戏、民间舞蹈、民俗技艺、庙会活动、生产生活等如斗鸡习俗心态资源:指精神类民俗事象,它包括各种对吉祥、喜庆的追求,对灾祸、凶殃的禳除,对审美与情感的满足,以及一切正常无害的信仰观念等如“妈祖”信仰语态资源:指以语言形态、尤其是以有声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资源,诸如故事传说、风俗歌谣、方言俚语等,既承载者文化的气息,又营造着生活的气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