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docx
2页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30例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中药灌肠在女性盆腔炎性包块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60例确诊为盆腔炎性包块的住院患者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是否辅用中药保留灌肠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辅用中药保留灌肠组疗效明显较对照组好(P<0.01)结论: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辅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具有治愈率高,疗程短、节省抗生素用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盆腔炎;炎性包块;抗生素;中药灌肠盆腔炎性包块过去均采用抗感染等综合治疗,疗程长,不易治愈我院于2002年10月~2005年10月在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辅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确诊为盆腔炎性包块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年龄20~42岁,平均34±0.3岁;每日晨6时体温36.0℃~39.5℃,平均(37.0±0.4)℃;彩超示包块大小3.5cm×2.4cm~12.6cm×6.8cm,平均6.22cm×5.28cm对照组30例,年龄23~44岁,平均32±0.8岁,每日晨6时体温36.0℃~39.6℃,平均(37.0±0.3)℃,彩超示包块大小为3.6cm×2.8cm~10.2cm×7.0cm,平均5.86cm×5.03cm。
其症状均以下腹痛、腰骶痛为主,伴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体征:妇科检查子宫颈有举痛及宫体有压痛,盆腔或附件区触及不活动、界限不甚清楚的触痛包块两组年龄分布、体温、妇科检查及彩超显示包块大小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检查:两组患者宫颈管分泌物培养与后穹窿穿刺抽出液镜检结果见表11.2治疗方法对两组宫颈管分泌物或后穹窿穿刺液做培养及药敏试验,两组均给予抗生素(首选敏感抗生素,且两组应用同一种抗生素,常规用药剂量相同)治疗,其中观察组中7例选用阿奇霉素联合甲硝唑,4例选用青霉素联合氟罗沙星,4例选用硫酸奈替米星联合甲硝唑,8例选用青霉素联合头孢噻肟钠,7例选用青霉素联合替硝唑;对照组6例选用阿奇霉素联合甲硝唑,5例选用青霉素联合氟罗沙星,4例选用硫酸奈替米星联合甲硝唑,7例选用青霉素联合头孢噻肟钠,6例选用青霉素联合替硝唑,2例选用青霉素联合氧氟沙星两组均治疗1周(用药种类、剂量相同)观察组在此治疗基础上辅用中药(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败酱草25g、鸭跖草25g、红藤25g、三棱12g、莪术12g、延胡索10g,煎成汤剂100~150ml)保留灌肠,温度(40±1)℃,每日1次,10~14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则加用理疗、口服中药等综合治疗,10~14天为1个疗程。
1个疗程未治愈者续行第2个疗程采用同一台彩超机,专人测量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的大小1.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腹痛消失,白带正常,体温正常,妇检及彩超检查盆腔包块消失有效:腹痛消失或减轻,白带正常或接近正常,妇检及彩超检查盆腔包块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1.5结果观察组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18例,治愈率为60.0%,其中疗程最短的为7天;2个疗程共治愈24例,总治愈率为80.0%,包括盆腔脓肿2例对照组1个疗程治愈2例,治愈率为6.0%,2个疗程共治愈7例,总治愈率为23.3%,其中疗程最短为16天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