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在线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某师范类大学四个不同专业的800个研究样本.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43140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7.96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课程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基于某师范类大学四个不同专业的800个研究样本 四 讨论与分析首先,本研究对原英文版本三因子结构的探究社区量表进行了翻译与修订,并且检验了中文版本CoI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结果表明,CoI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也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根据探索性因素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在原英文版本[18][19][20][21]CoI量表的基础上,删除了出现了交叉载荷的3个项目,最终形成了31个项目的三因子结构的中文版本CoI量表同样,Moreira等[22]修订的葡萄牙文版本CoI量表、Taeho等[23]修订的韩文版本CoI量表也都出现了交叉载荷值的情况,这可能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中文版本CoI量表中三个因子的平均数和方差分别为:教学性存在(M=2.00,SD=0.60),社会性存在(M=2.16,SD=0.66),认知性存在(M=2.03,SD=0.61),这表明在本研究中CoI量表的三个因子水平都相对比较低另外,在本研究中CoI的总体平均分为2.06,方差为0.32,明显低于Moreira等的研究结果综上说明,本研究选择的课程中教学存在、社会性存在及认知性存在的水平都较低,这可能由于以下原因导致:①学生特点差异。

      中国学生不擅长主动学习,大多数中国学生都是被动的学习者,不善于表达自己,这直接影响课程中社会性存在的高低②课程安排差异本研究所有的内容和教学都是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传递这与北美的课程截然不同,北美国家的课程的主要活动有阅读、讨论及反思[24],其中,讨论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本研究所选择的课程中,讨论交流并不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教育文化差异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教育起步较晚,并且受传统“接受式”教育的影响,很多课程都是传统课堂的搬家,教师并不擅长设计和组织课程,仅仅是将传统的课程生搬硬套到网络对于中国教师而言,受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影响较深,侧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不注重给予学生适合而恰当的教学性存在,从事网络教育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能力[25],这直接限制了课程中教学性存在的水平另外,课程中的教学性存在包括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中国学生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探究社区中发挥的教学性存在方面的作用有限,这也是影响教学性存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课程中教学性存在主要功能是通过支持和加强社会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教育成果,它主要从设计与组织、促进对话、指导教学三个方面影响着环境中的教与学。

      教学性存在的水平直接影响社会性存在与认知性存在的创建和维持,能显著预测社会性存在与认知性存在[26]因此,学习环境中低水平的教学性存在导致学生的认知性存在以及社会性存在也都相对较低,从而直接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综上,本研究认为应该从教学性存在入手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①从教学设计与组织的角度来看,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应基于相关理论指导,计划和设计课程结构、过程、互动及评价等,从而设计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国际上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远程教育领域著名学者加里森等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框架模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实践者和研究者可以用它来指导环境以及混合环境中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②从促进对话和指导教学的角度来看,课程开始实施以后,教师应密切跟踪课程,恰当的个人及小组任务以及各活动的时间安排,为如何有效地使用媒体提供了指导针对课程内容提供个人的深刻见解,适时贡献权威的科学知识,诊断学生的错误理解,以及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和解释性的反馈等方式来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及对话,持续参与到互动和建立对课程教学材料的理解过程中,从而实现深度有意义的学习教师不仅要作为课程内容的提供者,同时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了提高课程实施效果,教师必须同时扮演好这两个角色。

      五 结语本研究以参加课程的中国大学生为被试,使用权威量表,采用问卷调查法,基于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视了课程实施效果研究结果揭示出所选择的课程中教学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及认知性存在水平相对较低,课程的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本研究证实了中文版的CoI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中国教育文化背景,为测量及混合学习环境中课程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测量工具我国教育实践者及研究者可以以探究社区理论框架为理论基础,采用CoI量表,从教学性存在、社会性存在及认知性存在三个方面评价教学实践中课程的有效性后续研究将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先前学习经历、性别以及年龄等对课程中的教学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以及认知性存在是否有影响以及教学性存在、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这三个因子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1][20]Shea P,Bidjerano T. Community of inquiry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foster“epistemic engagement”and“cognitive presence”in online educat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2009,(3):543-553.[2][14]Arbaugh J B,Cleveland-Innes M,Diaz S R,et al. Developing a community of inquiry instrument:Testing a measure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 using a multi-institutional sample[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8,(3-4):133-136.[3][16][22]Moreira J A,Ferreira A G,Almeida A C. Comparing communities of inquiry of Portuguese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One for all or one for each?[J]. Open Praxis,2013,(2):165-178.[4][17][23]Taeho Y,Jennifer C,Richardson W C. Examin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Korean version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instrument using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5,(25):45-52.[5]管佳,李奇涛.中国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经验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2014,(8):62-66.[6]李慧丽,蒋国珍.教学的教学临场感评估——以《远程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为个案[J].中国远程教育,2009,(12):44-47.[7]杨素娟,莫冬敏.网络教育课程论坛教学性存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39-43.[8]王广新,白成杰,陆宏.网络远程教育课程的教学临场感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9):42-47.[9][10]Garrison D R,Anderson T,Archer W. Critical thinking and computer conferencing:A model and tool to assess cognitive presence[J].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7-23.[11]Anderson T,Rourke L,Garrison D R,et al. Assessing teaching presence in a computer conferencing context[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1,(2):1-17.[12]Garrison D R,Arbaugh J B. Researching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Review,issues,and future directions[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7,(3):157-172.[13][19]Garrison D R,Anderson T,Archer W.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A retrospective[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0,(2):87-105.[15][21]Swan K,Richardson J,Ice P,et al. Validating a measurement tool of presence in online communities of inquiry. instruction with graduate students in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J].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08,(1):84-88.[18]Arbaugh J B. An empirical verifica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frame-work[J].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7,(1):73-85.[24]Misko J,Choi J,Hong S Y,et al. E-learning in Australia and Korea:Learning from practice[J]. Nat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2003,(13):1-19.[25]杨素娟,莫冬敏.网络教育课程论坛教学性存在的个案研究[J].中国电化育,2010,(12):39-44.[26]Kozan K,Richardson J C. Int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and among social,teaching and cognitive presence[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2013,(2):28-38.作者简介:白雪梅,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远程教育,邮箱为96358402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