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面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课程培养体系研究.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89571408
  • 上传时间:2022-05-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7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面向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课程培养体系研究摘 要:课程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理念得以实现的载体,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1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与对工程教育越来越高的要求,我们迫切需要探索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新理念与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本文以国外一流大学为例分析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并分析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变化趋势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1引言在全球化经济时代下,世界各国对工程师培养极为重视,纷纷对高等工程教育作出改革课程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理念得以实现的载体,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国外一流大学的高等工程教育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兼具专业知识与人文艺术的同时,开设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实践类课程2在中外对比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对当前课程现状进行反思,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改革2国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特点2.1强调知识与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美国一流大学本科的共同特点是强调通识教育,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设置较为灵活的主修、辅修、任选课等课程体系3以麻省理工学院(MIT)为例,这一特点体现在,本科生课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校级要求课程,二是系级要求课程。

      MIT希望为本科生提供一个多文化、多学科的教育环境,因此学校要求学生修满8门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内容充实且多样化带来了艺术元素的呈现和运用,对人类进化中精神和行为进行实证性探索,以及对人类历史和成就进行批判和解释人文、艺术和社科类课程还特别要求,每个学生完成4门交流课程,包括两门以说明性写作与会话技巧为重点的交流强化课程,以及另两门以专业和学术写作为重点的交流强化课程,目的是能有效地结合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综合能力素质方面的培养得到实质性的指导和提升2.2重视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科型的工程教育已经不再适应工程发展的需要,面对这种转变,国外的工程教育经历了从经验到学科,再到实践能力的发展过程世界一流大学通过创造丰富的实践平台,开设内容丰富多彩、类型多样化的实践类课程,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机会如MIT的本科实践导向项目、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CO-OP项目,以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学习工厂等MIT的本科实践导向项目,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学生的多样化实践为主要内容和任务,从确定问题,提出计划,到实施方案,模拟真实的工程情境,帮助学生迅速有效地提升专业技能。

      以土木与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近年来持续开展世界性实践项目,从尼日尔的疟疾预防、尼泊尔的水处理到波士顿和曼谷的交通问题,学生可以利用暑期实习,在当地进行学习和实践例如,参加钢铁桥项目课程的学生,可以在实际的结构设计中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钢铁制造的流程、建设规划以及组织和团队合作2.3注重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的紧密联系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应当考虑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理念的指导下再判断如何以最佳方式安排学习体验的先后顺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有效、丰富且相互联系的知识学习体系4美国一流大学十分注重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相符合,强调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理念而服务的例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学习工厂的课程改革是在21世纪需要复合型的工程科技人才,而其尚未提供跨学科的毕业设计项目,发展进入瓶颈期的背景下产生的针对这一状况,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课程改革,即将跨学科设计体验整合到毕业项目中去,在经过加强院系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加强跨学院的合作等改革后,学习工厂中的跨学科项目体验逐渐满足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3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变化趋势3.1建立课程与目标之间的联系我国很多学者提出要将课程安排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关联起来,例如,有学者提出工程人才的课程体系的安排应首先分析一个简单工程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回收五个阶段分别要运用到哪些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再分别构建针对这五个阶段的课程组,每个课程组由一门或若干门课程组成;再根据学生对工程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过程,将课程组的课程均衡地分配到不同学习阶段53.2优化课程结构安排通过与国外大学比较发现,国内外工程教育课程在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课程组织的侧重点也不同,我国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长期以来,呈现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结构,主要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而非以工程活动的认识逻辑来组织课程在目前的改革中,我国大学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出发,开始重视课程的连贯性3.3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工程教育的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在近年的改革中,我国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工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多元化、复杂化,工程实践能力是工业界最看重的能力之一6并且,各个学校还通过引入多元化实践项目、扩大校企合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4总结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一步梳理与明确我国工程教育理念,重新审视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方案,重视探索切实有效的工程教育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的需要参考文献:[1]刘文博.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J].学周刊,2019(04):5-6.[2]潘剑波,丁建宁.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人才培养——光伏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6):55-59.[3]熊国远,郑海波.面向社会需求的工程教育建设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8(22):96-98.[4]邱茜茜.智能制造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对策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5):22-24.[5]邱勇. 迎接工程教育的新挑战[N]. 中国教育报,2018-10-08(005).[6]程燕.现代学徒制背景下CDIO教育模式的应用研究——以《数控加工程序编制与实施》课程为例[J].南方农机,2018,49(17):164+166.[7]赵海峰,冯修己.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布局方法及思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8(09):11-16.[8]周仲海,朱昌平,刘丹平,朱金秀,苑明海,陈秉岩.基于OBE理念协同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9):193-196+201.[9]施大宁,梁文萍.航空航天特色新工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26-28.[10]何海燕,单捷飞,李宏宽.军民融合背景下高校新型军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9):109-115.[11]熊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对制药工程专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8,34(04):61-65.[12]张蕴.中国恩菲核心工程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J].中国有色金属,2018(16):62-63.[13]韩鹏.对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08):58-60.[14]路琴,杨明,丁永前,周永清.面向新工科的机械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平台构建思考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02):98-100.[15]胡改玲,陈雪峰,陈花玲,段玉岗,王永泉,金悦.面向“中国制造2025”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考[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8(02):108-110.[16]薛春艳,刘时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心理健康之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4):95-100.[17]辛越优,张炜,吴伟.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科技人才发展战略:需求、问题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4):61-66+119.[18]陈雯柏,吴细宝,王万森.创新创业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4):84-90.[19]陈艳艳,孙锐.创新驱动背景下地方重大科技引才工程中的人才评价问题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8(04):59-64.[20]赵海谦,刘晓燕,张云峰.基于“新工科”培养目标的建环专业实习教学改革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3):166-167.。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