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城中村农转非居民身份认同与人际传播探析.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088271
  • 上传时间:2021-11-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6.74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城中村”农转非居民身份认同与人际传播探析 作者:贺建平 刘娟 常烨 吕夺印 何露露  摘要 本文以重庆渝北回兴“城中村”为个案,对农转非居民的身份认同与人际传播进行了质化研究通过对城中村的农转非居民和城中村其他居住者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分析,我们发现农转非这一群体并没有因户籍的改变而获得城市人身份的认同,在社会交往与人际传播中,符号边界和社会距离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尚未与城市市民和文化真正融合  关键词 农转非 身份 认同    Abstract The paper doe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residents, taking the Huixing " village in city" at YubEi Chongqing. Through our deep interview and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residents and other residents from " village in city", we make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group do not change their identity and obtain the civil residents due to the change of Hukou, and symbol boundary and social distance still exist, to diverse extent, in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which hobble their integration with civil residen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to non-agricultural status identification    一、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 中国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自发形成的 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时代性的社会现象。

      时至今日,这一社会流动潮也并未结束,而是向着更深广处 发展 ,并对社会结构产生各种预期性的和非预期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逐渐充当起一个更为自觉的角色,积极参与到促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发展的规划和设计中2007年6月7日重庆成为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探求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方案投石问路城乡统筹政策的酝酿和出台,直接促成了重庆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的演化:“城中村”聚居样态相继出现,一个人数庞大的农转非群体将逐渐形成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转非”描述的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身份状态,处于从农民向市民的社会心理位移过程当中,既是一种临时性的身份标记,又呈现出欠稳定、易分化的潜在结构特性因此,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不仅将为重庆乃至我国的城乡统筹规划提供田野式的调查资料,而且对于研究类似身份过渡期的其他社会群体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直接以“农转非”群体为研究对象者尚不多见,但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如社会学对城市中的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的研究、对农民工聚居“城中村”的研究等传播学领域进行的相关研究多为用实证方法检视大众媒介对农民工形象的再现方式和社会效果,偏重对大众传媒之功能的考察,而较少涉及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更为日常、弥散的传播形态。

           二、研究对象、方法与问题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重庆市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周边的“城中村”作为个案,主要研究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农转非”居民在文中称为“城中村”农转非居民,以区别于“城中村”的其他居民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位处重庆市渝北区回兴镇宝圣南路,原果园村大队,1998年以前村民以耕作为生,由于重庆市农业园和西南政法大学新校区征地,在获得土地补贴金后,果园大队村民全部由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政府为他们修建了13栋安置楼,原生产大队也改村委会为居委会目前,这一片区以西政新校区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当地“农转非”居民、来此地购买商品房居住的市民、高校师生、以及极少数农民(归属于回兴街道管辖的白鹤村等)混居的“城中村”这批“农转非”居民多以打工为生或在学校周边经营餐饮、网吧、水果等生意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调查,着力从农转非群体的面向考察他们以人际传播为主的日常生活体验本文的资料主要来自对20位“农转非”居民、5位购买商品房而在此地定居的居民、5位西政教师以及5位西政学生的半结构性访谈访谈围绕自我角色认同、人际交往与互动、社会比较等核心问题展开,访谈并非获得标准答案,而是希望由被访谈对象讲述他们在城市中与他人交往以及社会生活的丰富“体验”与感受。

      访谈后对记录进行编码整理,使其浮现的主题对访谈记录进行焦点编码由此建立起研究的基本问题与框架借助于这样的研究方法,我们希望获得一种社会学视野,而社会学研究中的“身份认同”和传播学研究中的“传播的社会建构”和“符号互动”理论则提供了适用这种视角的理论资源  3.研究的问题  (1)身份认同现状  身份认同是指一个个体或群体用来界定他们是谁的意识,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定位认同有两种类型: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①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也将该人与具有相同属性的其他人联系起来,社会认同强调群体的共同特征自我认同指的是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形成了对自身以及对我们周围世界的关系的独特感觉和意识,自我认同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身份认同是有关个体与他人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认定可以说,身份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对自身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动态的评估和判定②因而,身份认同是在复杂的社会互动过程中通过自我观照和规范的学习而形成身份提供了一种在我们对世界的主体性的经验与这种微妙的主体性由以构成的文化 历史 设定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身份是一种被环境所激发的认识和被认识所促动而表达在一定环境中的互动行为。

      ③作为活生生的实践者,人们既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亲身参与和感受着社会的现实图景,也通过自己与他人的互动体验着其赖以生活世界的阶级阶序、以及自己在此阶层中的位置④  基于身份认同理论,我们想了解,当农民获得户籍制度性保障而在一般意义上实现了社会身份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后,加诸其上的固有文化身份是否也同步实现了转换,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原有身份的上升和流转,并在文化心理层面向融入城市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对农转非居民的调查和访谈,获得关于其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现状的描述性结论  (2)身份认同的建构  认同的建立可以透过传播符号系统与社会性历程标示出来我们每个人在 发展 出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都身处一定的“参照环境”中,我们对“自我”的判定往往以“他人”对“自我”的看法和评价为参照,“自我”是库利所言的群体和他人之“镜中我”⑤根据自我传播和人际传播理论,一种身份认同的建构,首先必须回答的是“我是谁”,在确立自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借助于语言行为或符号这面自我认同建构的“镜子”,通过这面镜子的反射,我们才得以看到“自己”的形象   符号建构包括给集体的社会文化特征下定义,即用以说明自身基本理解的一系列观点和符号在周围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其组成群体、社会类别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种与移民身份相关的社会事实的成立和维持,不仅有赖于国家制度上的安排,而且也与相关群体在日常互动中的建构和广泛认同有关⑥   因此,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样本的分析来检验城中村农转非居民与其他城市居民间是如何在日常交往中产生符号互动,从而建构身份认同的;他们在交往中是否存在着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     三、研究发现    1.“城中村”农转非居民的自我认同  访谈发现,“城中村”农转非居民的自我身份认同呈现分化态势以 经济 地位为变量的考量结果:收入千元左右及以下的受访者感到生存压力大,收入低,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自感不具备获得高收入的机会和竞争优势在访谈中,这部分受访者往往主动谈及之前做农民时的生活状态,表示虽然 农村 生活也并不富裕,但压力明显小于现在有一部分低收入的受访者甚至对农村生活表示怀念而收入相对较高的受访者则大多表示自己更青睐城市生活,认为自己目前获得了优于先前的物质条件、就业机会、休闲渠道、子女受 教育 质量等这一部分受访者更容易对未来进行展望和规划,处于借由经济地位的上升而带动整体身份上升、流转和认同的过渡期   编号“农转非居民4”(女性,月收入八百)受访者说:像我们这样天天忙清洁,一个月辛苦下来也就拿个七八百块钱,也不算多。

      当然,自己没啥文化和本领也不敢希望工资有多高   编号“农转非居民8”(女性,月收入两千)当被问及“是城里好点还是农村好点时”,回答道:那还是在城里好点……原来生产队的朋友现在有些在事业单位工作了,也不会去羡慕他们,我会想自己为什么没有他们做得好   同时,不论是低收入者还是收入相对较高的被访者,都没有显示出明确的群体归属意识,他们都倾向于将自身看作是纯粹的“农村人”和纯粹的“城市人”之外的某种模糊不清、边界不明的身份有所不同的是,低收入被访者在区分自我和其他城市居民时,更多地采用经济地位的视角,在描述自己跟城市人的区别时谈论最集中的是收入状况而经济状况更好一些的被访对象,对这种由经济地位所划定的身份界定的态度则比较模糊,他们不太以经济收入界定城市人或农村人,但也没有因为自己经济地位和城市人不相上下而将自己认定为城市人   访谈中还发现,尽管低收入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和城市人的主要差异在于经济地位,认为城市人“比较有钱”,但几乎没有受访者能对这种印象进行有说服力的例证、解释和说明这些话语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想象,是与外部符号世界互动的结果他们并不真的清楚城市人的收入水平,而是用经济条件较好的一部分上层城市人形象表征了内部分层严重的城市人整体形象。

      受访者对经济地位的敏感和对自我经济地位的分层,也反映出社会对于财富的强调和对于城市人形象的刻板化呈现已经影响了他们对于自我和其他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的判定,继而影响到自我的身份认同  编号“城中村居民5(男性,60岁)”受访者被问及自己现在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时表示,“现在是城市人不像城市人,农村人不像农村人”  另外,也有受访者提到了除经济收入外的制度性安排的不健全所导致的身份认同障碍编号“农转非居民3”受访者说:我们这种最多算半城市,城市居民有保障,我们没保障  2.人际交往与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描述的是一种心理状态,由于这种状态使得我们自觉地意识到自身与我们所不能完全理解的群体之间的区别和隔离”通过考察行动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交往,可以测量社会成员对于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之间距离的感觉,社会距离是存在于行动者心理空间中、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访谈发现,“城中村”农转非居民的社会交往面比较狭窄和固定,多数受访者表示只跟原来生产队的朋友有来往,不大和周围的商品房居民结交,个别与住所附近楼里的市民有往来,但仅仅限于日常礼节性的招呼,而没有形成较深入的朋友关系。

      此外,由于毗邻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形成了以学生消费者为主、附近居民为辅的商业市场,使得农转非居民在附近开店、摆摊、做生意的越来越多,无形中增加了不少与大学生群体往来的机会但这些往来仍然多止步于商品贸易,没有出现大范围的延伸性交往现象  编号“城中村居民5”受访者说:“和来这里买房子的人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