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靖市麒麟区人口发展现状、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基于五普、六普数据的分析.docx
11页曲靖市麒麟区人口发展现状、特点分析及应对策略基于五普、六普数据的分析 陈习琼+孙丽萍+高立恒+刘黎Summary:了解曲靖市麒麟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通过整理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对该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该区人口规模增长、年龄结构转变、乡村性别比偏高、家庭规模缩小、城镇化水平发展快、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外来人口增多、人口素质提高因此,应控制人口增长,防止性别比失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人力资源深度开发,实施科教兴区策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因地制宜推进城市化进程Keys:人口发展;现状;特点;应对策略;麒麟区C924.2 :A :1673-291X(2016)30-0108-04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来看,麒麟区在人口增长类型、人口规模、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人口年龄构成、人口性别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生命质量、人口城镇化水平、社会负担系数、家庭户人口规模、人口老龄化发展水平等方面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麒麟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结果来看,相关资料和数据都能够充分、客观地反映出近十余年来麒麟区的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现象变化的规律、特征及人口转变的历程。
对此,本文通过收集麒麟区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并计算相关数据,对该区人口发展现状及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与评价,并针对人口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可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城市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一、麒麟区人口发展现状分析(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在2000年“五普”时,麒麟区人口出生率为16.24‰,人口死亡率为5.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4‰,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出生率为11.5‰,人口死亡率为4.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1‰[1],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出生率下降了4.47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下降了1.4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了3.34个千分点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48 956人[2]增长到2010年“六普”时的740 747人[3],增加了91 791人,增长14.14%二)少儿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少比增长,年龄中位数上移,平均年龄升高,长寿水平提高,预期寿命延长,老龄化水平升高在2000年“五普”时,麒麟区0~14岁人口比例为23.48%,≥65岁人口比例为5.83%,≥60岁人口比例为8.94%,老少比为24.83%[4],年龄中位数为27.99岁,平均年龄为30.8岁,长寿水平为7.2%,预期寿命为70.45岁[2],老龄化水平为5.83%[4]。
到2010年“六普”时,0~14岁人口比例为20.37%,≥65岁人口比例为7.52%,≥60岁人口比例为11.25%,老少比为36.91%[3],年龄中位数为33.23岁,平均年龄为33.99岁,长寿水平为9.93%,预期寿命为77.18岁,老龄化水平为7.52%[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十年间,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了3.11个百分点,≥65岁人口比例上升了1.69个百分点,≥60岁人口比例上升了2.31个百分点,老少比增长了12.08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上移了5.24岁,平均年龄升高了3.19岁,长寿水平提高了2.73个百分点,预期寿命延长了6.73岁,老龄化水平升高了1.69个百分点三)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在2000年“五普”时,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33.21%,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8.25%,社会总负担系数为41.46%[4]到2010年“六普”时,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为28.25%,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为10.43%,社会总负担系数为38.6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了4.96个百分点,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了2.18个百分点,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了2.78个百分点。
四)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力数量持续增长在2000年“五普”时,15~64岁人口数为458 760人,所占比例为70.69%;15~59岁人口数为438 547人,所占比例为67.58%[4]到2010年“六普”时,15~64岁人口数为534 153人,所占比例为72.11%;15~59岁人口数为506 543人,所占比例为68.38%[3]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15~64岁人口数增加了75 393人,增长16.43%,比重上升了1.4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数增加了67 996人,增长15.5%,比重上升了0.8个百分点五)人口性别比下降,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城镇人口性别比下降,人口性比重呈男性大于女性的普遍性规律在2000年“五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05.89,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5.68,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6.08[4],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性别比为105.21,城镇人口性别比为103.2,乡村人口性别比为108.77[5]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人口性别比下降了0.6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性别比下降了2.48个百分点,乡村人口性别比上升了2.69个百分点。
在2000年“五普”时,总人口数为648 956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333 756人,女性人口数为315 200人[4],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1.43%,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8.57%,性别比重男性高于女性到2010年“六普”时,总人口数为740 747人,其中,男性人口数为379 781人,女性人口数为360 966人[5],男性人口性比重为51.27%,女性人口性比重为48.73%,人口性别比重同样是男性大于女性,且无论是城镇人口性比重还是乡村人口性比重都呈同样的规律 (六)总户数和家庭户增加,家庭户人口规模逐渐减小总户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192 761户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52 499户,增加了59 738户,增长了30.99%[3]其中,家庭户由2000年“五普”时的184 827户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39 782户,一共增加了54 955户,增长了29.73%[3],家庭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28人缩小到2010年“六普”时的2.88人[3],减少0.4人七)城镇人口规模增大,乡村人口规模减小,农业户人口规模增大,非农业户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从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城镇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11 13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82 782人,增加了171 647人,增长55.17%[3];乡村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337 821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257 965人,减少了79 856人,减少23.64%[3]。
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41 73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498 432人,增加了56 696人,增长12.83%[3];非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98 499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31 844人,增加了33 345人,增长16.8%[3]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47.94%提高到2010年的65.18%[1],上升了17.24个百分点八)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外来人口增多少数民族人口由2000年“五普”时的26 35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37 109人,一共增加了10 753人,增长40.8%[3],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规模增长速度14.14%的26.66个百分点外来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70 802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00 814人,增加了130 012人,增长183.63%[3]九)文盲率下降,除了小学组,每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均呈增长趋势,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下降文盲率由2000年“五普”时的9.48 %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8%[2~3],下降了6.68个百分点。
每万人受教育程度人数,大专以上由2000年“五普”时的40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931人,增加了528人,增长131.02%;高中(含中专)由2000年“五普”时的1 245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1 361人,增加了116人,增长9.32%;初中由2000年“五普”时的2 796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3 151人,增加了355人,增长12.7%;小学由2000年“五普”时的3 440人减少到2010年“六普”时的3 352人,减少了88人,减少2.56%[3]1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96 588人[2]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589 849人[3],增加了93 261人,增长18.78%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1 549人[2]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0 777人[3],减少了40 772人,减少66.24%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五普”时的9.48%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2.8%,下降了6.68个百分点[2~3]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五普”时的12.39%下降到2010年“六普”时的3.52%,下降了8.87个百分点[2~3]。
十)育龄妇女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总量持续增加,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增多育龄妇女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191 743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12 695人,增加了20 952人,增长10.93%[2~3]其中,生育旺盛育龄妇女(20~29岁妇女)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66 971人下降到2010年“五普”时的52 131人,减少了14 840人,减少22.16%[2~3]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1~22岁人口)人口数由2000年“五普”时的229 04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240 481人,增加了11 440人,增长4.99%[2~3]≥80岁的高龄老年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普”时的4 181人增加到2010年“六普”时的8 275人,增加了4 094人,增长97.92%[4~5]二、麒麟区人口发展特点及问题分析(一)人口总数呈持续增长态势人口增长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人口基数存在,人口增长惯性,育龄妇女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以及部分贫困地区出生率仍然偏高等原因,人口总数呈持续增长态势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重大转变人口年龄结构已经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水平较高,高龄老年人口比以前增多,这直接关系到高龄老年人口的赡养、照料、养老与医疗等问题。
少儿人口负担系数下降,少儿人口抚养压力减小,老年人口负担系数上升,养老压力增大,社会总负担系数下降,社会总负担减轻劳动适龄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人口红利开启,劳动力资源规模扩大的同时,学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给社会就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三)人口性别结构发生一定变化人口性别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总体水平属于正常,乡村人口性别比略偏高或偏高在2000年“五普”时,人口性别比在105~107之间,总体属于正常或略偏高,城镇人口性别比、乡村人口性别比也属于正常或略偏高到2010年“六普”时,人口性别比同样在105~107之间,人口性别比总体也属于正常或略偏高,城镇人口性别比低于105,属于正常,乡村人口性别比高于107,属于略偏高或偏高[6] (四)家庭规模小型化由于实施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家庭户人口规模逐渐缩小,导致家庭结构倾向核心化,空巢、独居等特殊家庭规模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