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课件24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x
24页杜甫,登高,目 标,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知 人 论 世,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是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知 人 论 世,杜甫生平 经历: 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 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1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诚信铸就品质 创新引领未来,作 品 评 价,杜诗内容: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胡应麟认为登高是“古今七言律第一”,写 作 背 景,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荆湘的流离漂泊中度过的,中间由于蜀中长官严武的接济,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凭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于次年到达夔州瞿塘峡杜甫一家在夔州滞留两年,作这首诗时已是第二个年(767)头了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高声调,悲愤、沉重、缓慢,感受: 凄楚、悲伤、痛苦、孤独、沉郁、顿挫,诵读诗歌,理清结构,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杜甫,登高见闻,重在写景,触景伤怀,重在抒情,诗 歌 赏 析,这首诗主要抒写杜甫面对肃杀的秋景而引发的悲秋情绪,故诗眼是,悲,诗 歌 赏 析,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探究情感,首联:,意象及特点: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情感:孤独无依,漂泊痛苦颔联:,诗 歌 赏 析,分析意象,品味意境,探究情感,意象及特点:落木,落叶飘零,生命短暂 长江,一泻千里,时间永恒,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感: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名 句 赏 析,这两句诗从大处落笔,意境开阔深远,情景交融,落叶的“萧萧”之态,长江的“滚滚”之势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浩茫而纷乱的思绪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会让人感到韶光易逝,人生短促;而长江不尽,更古如斯,会觉得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联想到历代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不过,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诗 歌 赏 析,颈联尾联:,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悲”,仔细体味诗 歌 赏 析,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独登台,孑ji然“孤”独;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八重愁苦: 身逢战乱、 时值悲秋、 离乡万里、 漂泊他乡、 人到老年、 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 国家多难诗 歌 赏 析,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己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既。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登 高,结 构 小 结,写 景,抒 情,首联,俯察江水洲渚,颔联,颈联,尾联,仰观云天秋风,仰观无边的落木,俯察不尽的江水,悲秋作客,多病登台,苦恨霜鬓,新停酒杯,情感蕴藏,首联,颔联,颈联,哀婉孤独,沉郁高昂,愁苦沉痛,尾联,忧愤无奈,情 感 小 结,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恢弘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小 结,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三四两句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诸)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艺 术 特 点,拓 展 延 伸,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本诗作于秋天,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紧,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让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感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恨,身世的感伤,显得更加沉郁厚重拓 展 延 伸,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和绝句都是近体诗 一、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杜甫的登高)。
二、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李白的静夜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三、此外,每首诗偶句句末押韵,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押韵的字是“豚”、“村”、“存”、“门”,李白的静夜思押韵的字是“霜”、“乡”律诗:平仄对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拓 展 延 伸,-工作计划汇报模板-,谢谢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