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解析版)-新人教版.doc
13页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试卷(解析版)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30分)1. “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碾米B.淘米C.洗菜D.酿酒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酿酒是糖类物质变为乙醇的过程,物质发生了变化,则属于化学变化.解答:解:A、碾米的过程,米还是米,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B、淘米是将米和混有的杂质分离,物质都没有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C、洗菜是将菜清洗干净,将物质进行简单分离,物质保持各自的性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D、酿酒过程发生了糖类物质变为乙醇的变化,则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点评:学生应抓住有新的物质生成来判断化学变化的发生,物质发生了改变,性质也发生变化.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 A.核外电子数B.中子数C.最外层电子数D.质子数考点:元素的概念..专题: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据此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所以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A、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是核外电子数,故选项错误.B、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是中子数,故选项错误.C、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是最外层电子数,故选项错误.D、决定元素的种类的是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及灵活应用进行解题的能力. 3.(3分)下列图示是实验的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熄灭酒精灯B.倾倒液体C.CO2气体验满D.液体过滤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B、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C、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时,应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3分)下列实验项目所选择的仪器错误的是( ) A.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C.较多量液体加热﹣﹣烧杯D.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考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盛放固体药品,用广口瓶;B、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C、较多量液体的加热,用烧杯;D、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用试管.解答:解:A、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故A错;B、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故B正确;C、烧杯用于较多量液体加热,故C正确;D、试管用于少量试剂的反应,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比较简单,只有掌握仪器的用途,才能安全、准确地进行化学实验. 5.(3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 ( ) A.因为磷燃烧能产生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雾弹 B.因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所以在种植大棚蔬菜中二氧化碳可作肥料 C.因为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 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作燃料用于焊接、炼钢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磷燃烧能产生大量的白烟;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氮气在通常情况下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能够支持燃烧,但是不能燃烧;所以解答时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结合“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来判断选项的正误.解答:解:A、磷燃烧时能够产生大量的白烟,所以可用于制作烟幕弹,故A成立;B、因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所以在种植大棚蔬菜中二氧化碳可作肥料,故B成立;C、因为氮气在通常情况下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装袋内防腐,故C成立;D、因为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可用作助燃剂,但是氧气不能燃烧,故D不成立.故选D.点评: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所以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然后再根据物质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确定物质的用途. 6.(3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化合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B.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C.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D.含两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考点:化合反应及其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氧化反应..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物质的分类.分析:A、根据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B、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C、根据单质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D、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解答:解:A、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如CaO+H2O═Ca(OH)2,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但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B、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如CH4+2O2CO2+2H2O,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错误.C、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说法正确.D、含两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如水和过氧化氢的混合物中含有两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特征、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3分)(2013•泉州)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 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 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压轴实验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题目所给新信息可知,“干水”的每个颗粒内部是一颗水滴,外层是二氧化硅;据此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干水和干冰不是同一种物质,干冰是二氧化碳,干水是水和二氧化硅的混合物.故A错误;B、干水中的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B错误C、干水吸收二氧化碳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故C正确;D、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能生成碳酸,属于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性质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8.(3分)下列关于“2”的含义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 A.2Fe中的“2”表示两个铁分子 B.2NO中的“2”表示2个一氧化氮分子 C.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元素 D.O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原子的化合价为+2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铁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B、分子的化学式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可以表示分子的个数;C、元素只论种类,不论个数;D、元素有化合价,不能说原子的化合价.解答:解:A、2Fe中的“2”表示两个铁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2NO中的“2”表示2个一氧化氮分子,该选项说法正确;C、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O中的“+2”表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重点考查对化学符号中数字意义的了解,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小. 9.(3分)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后发现结果比实际值偏低.针对这一事实,你认为下列做法和想法不可取的是( ) A.实验中可能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使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不足 B.实验中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将瓶内的氧气全部消耗尽 C.查看实验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 D.将红磷改成木炭后重新实验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专题:空气与水.分析:A、根据未冷却时集气瓶内的气体膨胀,进入的气体量会变小解答;B、根据红磷的量不足时氧气不能完全消耗,测量的氧气量会小解答;C、根据装置一定是要密闭的,否则无法验证氧气的准确含量解答;D、根据将红磷改为木炭后,燃烧后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水不能进入集气瓶解答.解答:解:A、容器未冷却时气体的体积膨胀,进入的水量也要比实际的量要小.故对;B、红磷的量不足空气内的氧气不能完全消耗,进入水量比五分之一要小.故对;C、装置的气密性不好时,外界的气体会进入集气瓶,使氧气测量变小.故对;D、由于木炭燃烧后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反应后水不能进入集气瓶,故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是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涉及到实验操作应注意的事项,主要有:装置气密性要好;可燃物燃烧后不能是气体;可燃物要过量;容器冷却后才能使水进入容器. 10.(3分)农作物的种子经过发酵、蒸馏制得的乙醇被称为“绿色汽油”.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醇是由两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B.一个乙醇分子中含有10个原子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 D.乙醇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乙醇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1个乙醇的分子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所构成,乙醇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2H6O.A、根据乙醇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1个乙醇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





![河南新冠肺炎文件-豫建科[2020]63号+豫建科〔2019〕282号](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