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低谷的励志古诗词唯美5篇.docx
10页人生低谷的励志古诗词唯美5篇 人生低谷的励志古诗词唯美1 怀渑池寄子瞻兄 [宋] 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作品赏析 苏辙在该诗自注中写道“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由于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所以在诗里写道:“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这些经受是偶然还是必定?他布满了怀疑,也是表达心中的感慨同时在首联中抒发了他与兄长依依惜别的难舍之情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这个“怕”字含有双关涵义,一是人生道路困难,二是一种无可奈何苏辙的这首诗的主题是怀旧,又是回忆,又是惜别回忆当年“曾为县吏”,回忆“共题僧房”,数年光景晃如昨日,不免令人感慨,又惜别哥哥“独游”,想必这趟旅程是“佳味少”了,不过有什么方法呢?一踏入仕途,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任人摆往各个位置,实在身不由己,骓马走累了可以“鸣嘶”,但人因属人管,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
所以这首诗真正的表达还是人生感慨! 人生低谷的励志古诗词唯美2 行香子 过七里濑 [宋]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1]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作品赏析 此词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此词头六句描写清亮安静的江水之美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诞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表达出喜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趣接下来用一个“过”字领下边的“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使画面飞速地流淌起来,高度简练概括地记录了沿途的风光和主观的感受沙溪,是白天之溪,清亮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光明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制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这是词的上阕,写水;而下阕开头两句写山。
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表达了在江上舟中观看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会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逝,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慨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下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谈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连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动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照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深思,都溶化在一片流淌闪耀、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旧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擅长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安静与劝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风光中,融注着词人肤浅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索 人生低谷的励志古诗词唯美3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品赏析 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究人生的哲理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间消逝,得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究人生的哲理,表达喜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犹如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 ,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将来的憧憬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勉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柔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特别干净黄昏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 ,描绘出一幅明媚、清爽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访人感奋的谈论这种谈论不是抽象的 ,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答复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鼓励,表达出词人虽处逆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风光自然明媚,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兴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乐观、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感动人心 人生低谷的励志古诗词唯美4 浣溪沙 [宋] 晏几道 闲弄筝弦懒系裙, 铅华消尽见天真 眼波低处事还新 怅恨不逢如意酒, 寻思难值有情人 可怜虚度琐窗春 作品赏析 一个歌妓自叹身世命运,代为立言,作此词。
上片描写女仆人百无聊赖且心事重重之情状闲弄筝弦,并非弹奏乐曲,而是一种近于无意识的习惯性动作,由此正可见其心情之不佳懒系衣裙,不施铅粉,同样见其悲伤之心情其次句之“见天真”是说她美貌,第三句之“事还新”是说她聪颖然而,尽管女仆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但她以前的经受和当前的境况,却都是不能尽如人意的过片一联,概括表述她的不如意事——“怅恨不逢如意酒,寻思难值有情人”酒,只是一种指代之词,不得好酒喝,就是没有好日子过,这使他惆怅、怨恨难值有情人”,唯恐是她最沉重的心事,由于遇不到有情有义的男人,她就得不到依靠,将来的生活也就得不到保障然而,这又谈何简单,“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小姐妹们早就把这方面的阅历总结出来了青春易逝,好景不常,瞻前顾后,忧心忡忡,最终,女仆人只能自叹命薄、自伤情多——“可怜虚度琐窗春” 人生低谷的励志古诗词唯美5 鹊桥仙 夜闻杜鹃 [宋]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作品赏析 【解释】: 乾道八年(1172)冬陆游离开南郑,其次年春天在成都任职 ,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 。
据夏承焘《 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 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给予它许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 《成都记》 :“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 )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很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固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原来就不大好 ,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 ,春晚连江风雨 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固然,陆游住宅未必如此 ,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 ,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 “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格外清楚、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殊活泼,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 ”、悄然无声了,对这“ 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杜鹃原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伤心楚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 客中无聊,寄之于梦 ,偏又被“惊残”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 ,“又拣深枝飞去”,连续它的哀鸣又”,说明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有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状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方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好像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 ,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像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在下面写道 :“故山犹自不堪听 ,况半世、飘然羁旅!”“ 故山”,家乡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提醒出来了 在家乡听鹃固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 不堪听”,就是由于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
《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 :“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哽咽 )讲解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视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留意的假如联系一下此时的一段经受,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提醒得更明白些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 :“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落”(《夜思》),心情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 ,心情非常兴奋他曾身着戎装,参与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 英雄用武之地”的时机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 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 :“况半世、飘然羁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