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学批评理论观照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试析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7296826
  • 上传时间:2021-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9.62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学批评理论观照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一一试析夏目漱石《心》的解读为例论文摘要:阅读与阐释是日本文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传统的日本文学解读往往采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对作品进 行剖析,这使日本文学阐释陷入一种单一、简化的模式和 框架之中,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借鉴日本大 学国文学专业文学“演习”课的形式,在课堂上创造宽容、 平等的对话环境,使日本文学课教学走出“独自”的死寂, 进入鲜活的“对话”形态,是日本文学阅读课教学改革的 必然趋势论文关键词:文学批评理论;文学阅读;教学改革;理论素质长期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具有过多强调研究作 家作品的社会意义,以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论模式加以规 范,将现实与作者的关系作为涵盖一切关系的唯一路径的 倾向这种研宄范式致使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面对异彩纷 呈、变化莫测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尤其是现代主义和后 现代主义文学对传统文学的颠覆性变革无言以对,甚至处 于“失语”的窘境这样一种研究思路与批评模式,也严 重影响到了对日本文学作品的解读传统的日本文学阅读, 仍然没有摆脱以作者为中心的框架在当今这个寻求文化对话的时代,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日本文学阅读真正成 为创造性阅读,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理论素质服务 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范式转换背景下的日本文学作品解读从日本文学史发展来看,日本近代文学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然而,以“私小说”的所谓“真实”为审美理念 的日本传统使日本近代文学被普遍地“日本化” 了文学 世界与实际生括几乎可以划等号,文学的价值取决于生活 素材的真实,因而表现所谓的‘内面’成了文学创作的 ‘自明’的前提,‘自我告白’在近代文学中业已被‘制度 化’,任凭何人也难以摆脱半步而文学研究也就理所当然 地以发现、挖掘作家的生活琐事、隐私逸事为己任于是 在曰本近代文学研宄中,长期以来作家的传记研究、考证 研宄大行其道,而极少有余暇顾及文学本身的‘内部’问 题人们简直可以断言:这种所谓的‘作家研宄’其实不 过是置‘作品’于不顾的‘人物研宄’而已不过,进入 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学的起源》 为标志,日本文学界出现了重构日本文学史的潮流以及批 评话语的转型特别是90年代以来,日本现代文学批评总 体上由“文本研究”向“话语分析”、“文化研宄”转移;由“男性研究”向“女性研究”转移;由“小说批评”向 “批评小说”转移;以及“后殖民主义” “后现代主义”等“后学”研究的展开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了解和分析 这些动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学批评动 向,将会为日本文学作品的解读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在曰本文学阅读中,学生往往感觉到对作品的理解只 能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很难将自己的感受上升到理论层次 并将其明确、系统地表达出来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其审 美能力的局限造成的日语专业一般只开设文学史和文学 选读两个课型,学生很少有机会接受文学批评的正规训 练,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由 于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对批评的本体、主体、方法、技巧 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观照,所以能够为学生提供多种理性分 析框架,使学生在对批评理论的系统学习和方法技巧的正 规训练中对作品的读解更加理论化一旦掌握了一些文学 批评理论和批评技巧,他们在日本文学作品的读解过程中 就能清晰理性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在体会到理论思维乐趣 的同时,也会对各种文学理论如社会历史批评、精神分析 批评、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解构主义 文学批评、接受美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多种传统或现 代的批评方法感兴趣,并自觉地尝试用这些理论多角度地 对曰本作家作品进行重新审视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对 日语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也是跨世纪日语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与追求二、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日本文学作品解读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人在文本创造活动和审美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人总是通过具有明确指涉性的语言的交 流来主动认知客体世界,试图达到某种预设的整体性和真 理性。

      人作为历史活动和理论话语的主体在文学的理论和 实践中具有不可动摇的中心地位,作为作家个人创作的文 学作品也就想当然地被认为是作者本人的内心思想、生活 经历、真实情感和主观愿望的流露20世纪初,西方文学 理论开始了语言学转向,在此后近半个世纪中,文学研究 重心从“外部研究”转到了以文学语言本身为对象,突出 其文学性研究的“内部研究”上来专注“文学性”和 “文学技巧”的俄国形式主义、摈弃了社会历史和作者, 提倡文本本体论分析的英美“新批评”、竭力排斥、消解作 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力图将作者逐出文本的法国结构 主义等流派,排斥文学的社会性研究,强调文学的独立性, 将文学视为一个自足的系统,提出了文学的自主性问题, 极力改变以往的社会历史批评的“外部”视角,试图使文 学研宄回归到文学自身上来这样,在文学阅读课的教学 中,我们可以将各种批评理论的发展历程告诉学生,让学 生学会用多种批评理论分析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建立一种创造性阅读与阐释的教学模式可以说,这是一条积极而又富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我们在阅读夏目漱石的名著《心》时,就可以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其与夏目漱石的其他小说相比较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主人公“先生”具有基督教式的原罪 思想,可以把“先生”和“我”的关系定位在“精神的父 子”这一点上。

      同时,探寻《心》之前的漱石作品人物关 系的谱系,就会发现“先生”和《三四郎》中广田先生一 样属于“多余知识分子”的形象;K是和《行人》中的一郎 一样的“绝对进取者”先生”和K又都属于“故乡文化 脱节者”我”在对未来的选择上又和《虞美人草》中离 开家乡,选择东京的都市生活的小野相同同样,把“先 生”的死和当时乃木大将的殉死相比较可以看出,伴随着 明治天皇驾崩的乃木大将的自杀虽然可以说是对明治精神 的殉死,但受之触发的“先生”的自杀却是非常个人性的 这样,那种认为“先生”的自杀是对明治精神的殉死的观 点就受到了质疑先生”的死与其性格以及当时的社会历 史背景有关忽视这两方面的规定性,我们就会发现,无 论是从对存在的不安这一点,还是从时代精神的侧面来探 寻“先生”的死都是不充分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完全脱离与作家的关联而专注于文 本自身通过文本细读,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很多疑团比 如,“先生”遗书中表白的自杀原因完全可以相信吗?夫人与“先生”之间的关系在作品中被誉为“恩爱的幸福的一 对”,但这是真正的爱吗?如果将“先生”、“我”的男性视 点换成夫人的女性视点来观察的话,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 果某一天夫3卖了 “先生”的遗书会怎么做呢?在论及爱和 连带关系这一伦理性问题时,我们看到,作为女性的夫人 似乎并没有成为爱和连带的对象。

      先生”所言的爱,并没 有考虑到对方是否能够接受他将对方接受爱作为自明的 前提从而怀疑对方的爱是否纯洁,这能够称之为爱吗?无论 是K的死还是“先生”的死,夫人都似乎处在他们的思考 之外随着思考的深入,这些问题就逐渐明朗化了原因在 于叙述者用“我”这一第一人称叙事,就使叙事带有了一 种个人色彩,很难保证叙述内容的客观性在小说三部分 的构成中,上、中部是以学生“我”来叙述的,下部是 “先生”的自我叙述先生”的性格具有精神分裂的倾 向,其语言也具有被害妄想症的特征在这点上,用精神 分析文论对“先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或许更加有效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家庭状况来看,“先生”叔父的所作所 为,与其说是欺诈,毋宁说是将家族关系这一事物给予了 前近代化的理解而已但在自我觉醒的“先生”眼里,叔 父对遗产的处理却呈现出强迫的、界限缺失的状况所以, “先生”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似乎也不能完全接受在对文本的解读上,传统的解读都是以“先生”的死 作为阐释的中心但如果把视点聚焦在K和“夫人”(阿静) 身上,就会发现阿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她是“富有 心计的策略家”,还是“无意识的伪善者” ?这一问题就自 然而然浮出水面。

      同时,“夫人”(阿静母亲)功利性的一面 的也浮现了出来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阿静母亲利用K 使“先生”产生嫉妒心,促使其迅速做出结婚决定的场面, 从而可以认为阿静在这件事上是清白的然而,小说中通 过“我”与阿静接触的细节,似乎也可以认为阿静并非完 全与“先生”的言说相符小说中隐含的“富有心计”的 阿静形象这一发现本身,就使《心》的“性差”问题就浮 现了出来我们就会发现漱石文本对女性的“复杂的压抑 的结构”,通过指出“男性言说的意识形态性”,可以探讨 被男性话语压制的阿静“否定男性话语、以及死的美学化, 抵抗男性写作”的一面在小说中,通过“先生”的自杀 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上来探讨与当时所谓的明治精神的关联 也是一种批评方法比如远藤裙在《心》的书评中指出,虽然随着明治天皇的驾崩出现了为明治精神殉死的事件,但这些和“先生”自杀的动机并没有直接关系,由此,远 藤对为明治精神殉死的行为进行了新的解释,关于“明治 的精神”也展开了生动的评论,从而提出了 “先生” “因为 自己特别的理由才决意自杀”的观点桶谷秀昭在《寂寞的“明治精神” 一一》中将明治精神作为“自我本位”思 想与“充满自由、独立和自我的现代”、“必然被寂寞缠绕 的孤独”的复合体来把握,认为K和先生的悲剧就漱石自 身来说,就是伦敦留学之前和之后两段生活的悲剧,从而 展现了对“明治精神殉死的”深层意义。

      ~(P3 88—389)浅 田隆的《“明治精神”的周边__漱石私论》追寻漱石的实 际生存状态,指出“先生”、K和乃木大将三人在“贯彻自 我绝对的伦理精神”、“伦理的真实状态”、“明治精神” 三方面是相通的,同时,浅田又指出了与“先生”相反、 摆脱了 “自我本位” __封闭自我的“我”的形象可以 说,在探讨《心》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关联以及 与作家思想感情、人生经验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 的研宄成果,但对作品内在结构的阐释似乎还并不多见 在《心》的研究中,小森阳一、田中实两位文学评论家可 以说在形式研宄方面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解读小森阳一 从与“遗书的书写方式对立”的“我”的生活状态出发, 指出将“先生”差异化的作为存在的“我”的形象,从而 得出‘先生’自我意识封闭的圆环朝着开放的意义生成的 圆环转化”的结论,给《心》的研究带来了研宄方法的范 式转换田中实在《对小森论文所展示的手记和遗书的结 构关系以及“我”在手记中引用遗书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 入的读解,认为从开头、结尾部分的省略中可以看出,“我 对遗书进行了编辑处理据此,进一步提出了在记述“唯 一希望”的遗书结尾和“排斥遗书结尾”的手记的开头之 间制造出“明显的对应关系”的“编辑者‘我”’这一形象 问题。

      这样,承接《心》研究的展开,手记和遗书的比较 研究就成了 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由此可见,文学批评理论的介入使日本文学阅读呈现 出多样化的局面这样,文学阅读就摆脱了某种特定的模 式,真正成为了一种创造性活动正因为如此,日本文学 阅读也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可以说,每种批评理论都有 其理论依据以及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 排斥一种读解方式,尝试将各种批评方法引入日本文学阅 读之中,真正使日本文学阅读课课堂成为一个各种解读方 法互相对话的场所三、文学批评理论与日本文学阅读课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传统的日本文学阅读课的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观 能动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 几乎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因此,学生从日本文学阅读 课课堂上获得的也只是一些对作品传统评价的简单重复, 而其对作品的感受能力、文学分析能力并没有得到显著的 提高随着国内有关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的理论 著作的大量出现,国内日本文学研究界也开始注意到了建立在多种文学批评理论之上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