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美术图片.doc
9页中国古代绘画(2课时)一、 绘画绘画: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①按材料和技法:中国画、油画、版画、素描(其中的速写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等画种中国画:大写意油画:梵高 《自画像》版画:胡一川 《到前线去》 黑白木刻素描《巴塔谢娃》 《历代帝王图》 《五牛图》 静物画《白芍药》 山水画《溪山行旅图》②按内容和题材:人物画、花鸟画(静物画)、山水画(风景画)③按形式语言(表现手法):具象、意象、抽象绘画 画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工笔画: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写意画: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技法中国画 左1为工笔重彩,左二为工笔白描、《六君子图》写意二、古代中国绘画评画标准:“六法论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气韵生动——气质,作品的精神内涵 (作品和作品的形象有生动的气度、具有生命力)应物象形——形象 (指描绘的形象要形似)骨法用笔——用笔 (指用笔力度)随类赋彩——色彩 (指色彩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对色彩感觉稍作介绍)经营位置——构图 (作品要注意构图,作品中各物件的安排要合理美观)传移摹写——临摹 (临摹即可学习基本功,也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四.中国古代人物画——传神的写照作品技法特点战国 《龙凤仕女图》 《人物御龙图》 单线条是迄今所见的我国最古老的独幅画。
帛画(绘于丝帛之上),单线条表现人物,画中的人物驾着飞龙升天的情景,充满楚文化浪漫主义的色彩,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魏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其他作品《洛神赋图》工笔重彩提出的“形神”、“气韵” 强调传神,注重点睛等绘画审美概念 《洛神赋图》内容根据三国时曹植《洛神赋》一文而作描写了洛神和曹植的爱情故事人物不分地位高低,在画中的比例是相同的唐代阎立本《步辇图》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工笔重彩发挥人物画的社会功能特点:人物的地位不同,比例不同描写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远道前来迎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者禄东赞时的情景不画背景,以人物身躯的大小标示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这是早期人物画所常用的表现手法作品技法特点唐代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工笔白描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创造出一种波折起伏,这种画法加强了物象的份量感和立体感张萱《捣练图》以画“大髻宽衣”的时装仕女著称工笔重彩他们描绘的仕女体态丰腴、衣着华丽,体现了唐代的审美观仕女画:以表现贵族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人物画,称为仕女画其中周昉的仕女图深刻的揭示唐朝后期一些贵族妇女精神上受压抑苦闷和不幸周昉 《簪花仕女图》工笔重彩五代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工笔重彩分为五部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宴散;目识心记宋代 梁凯 《破墨仙人图》 《太白行吟图》写意《泼墨仙人图》以大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
《太白行吟图》用极简洁的几笔勾出了诗人李白的性格特点,而成为绘画史上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明代 《张卿子像》 《王世敏像》工笔淡彩作者在传统肖像画法强调“墨骨”和“传神”的基础上,融合西洋画法创造了更重墨染和体积感的“凹凸法”,为中国传统肖像画开辟了新路子五、中国古代山水画1、山水画: 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2、山水画的分类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分类:①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②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3山水画代表画家及作品①魏晋时期 山水画的萌芽(人物画此时是提高阶段),山水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洛神赋图 》顾恺之②隋唐开始独立,最早的独幅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此图青绿著色,笔致细腻,较为成功地画出了广阔深远的春山春水画中人物与自然环境配置都比较合理,而且善于发掘山水中的动人景物,体味到画中游人愉悦的心态平远取景,平远中包含深远作者作品特点北宋:全景式雄伟山水范宽《溪山行旅图》描写秦陇一带景物,全景式雄伟山水画高原取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中锋,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
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山间悬挂瀑布,远景淙淙溪流山的地位远远超过人物,它显示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大自然生生不息,亘古不灭,人类则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介短暂停留的过客而已郭熙早春图敏锐地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感情北宋郭熙与其子郭思《林泉高致》总结山水创作理论 “山有三远”作者作品特点北宋:全景式雄伟山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以大观小,咫尺千里,青绿山水,画风精细色彩瑰丽,宏伟壮观散点透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工商业繁荣的景象它对宋代城市面貌、社会风俗做了百科全书式的描绘,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杰作对于林林总总的人物和建筑、各种活动场景,画家抓住了清明这一节日的特殊环节将其有序的展开风俗山水或城市题材绘画是古代城市题材作品最重要的遗存,具有历史纪念画的意义!分为三段,中段虹桥为木质拱桥,城门口也是木制的南宋:小品山水即只画山的边角马远号马一角 《踏歌图轴》表现江南民情风俗的山水画深远取景山石为大斧劈皴《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在船只上独坐垂钓的渔翁,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萧瑟的气氛作者作品特点南宋:小品山水夏圭号夏半边《深堂琴趣图》 画在扇面上小中见大,属于“小品山水”构图上实景偏于一角,画面留有大片空白,画面虚实相生,雾气迷蒙,琴声缭绕的诗境元代:趋向写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倪瓒 《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湖面宽阔无波,气象萧索清旷陂陀上有松、柏、樟、楠、槐六种树木,疏密掩映,姿态挺拔画中题诗曰: 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显然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董其昌不是画家,但是提出了很多山水画的程式化理论清石涛《淮扬洁秋图》以特有的“拖泥带水皴”,描绘了江南秋天的植被景象提出“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的主张,对18世纪以来中国画创作产生深刻影响4、山水画的理论与技巧(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方法):①以大观小、小中见大;②三远技法:高远、深远、平远。
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深远,自山前而窥其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③散点透视、移步换景中国画的透视法,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5、题跋: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面的文字叫题,后面的文字叫跋含义深远、字句精炼的题跋,能够衬托出画面的诗情,增加画意的深度,有助于画家思想感情的倾露三、中国古代花鸟画—移情草木1、“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花鸟画最重要的艺术传统分类: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不仅是花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畜兽等)2、花鸟画代表画家及作品作者作品特点唐代:韩滉《五牛图》工笔画,花鸟画发展为独立画科,并开始走上成熟阶段五代:工笔黄荃《写生珍禽图》画家为其子黄居宝习画用的范本,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对生活观察之精细和写生功力之深 “黄家富贵”北宋:工笔崔白《寒雀图》善于表现荒郊野外秋冬季节中花鸟的情态神致,尤精于败荷、芦雁等的描绘,手法细致,形象真实,生动传神,富于逸情野趣属于工笔画赵佶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此画描绘了锦鸡落在芙蓉枝头,压得花枝下垂摇摆,锦鸡扭头凝神注目飞蝶,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体现了赵佶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蕴的美学思想作者作品特点北宋文同《墨竹图》胸有成竹正是他的经验之谈,他说“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
胸有成竹:花鸟画家非常重视对表现对象的长期的深入观察和写生;待到充分掌握了对象的生态特点和习性,胸有成竹之后,落笔自然能够画出神采元代趋向写意王冕“梅仙”《墨梅图》他“画如其人,人如其画”为人“与梅花一样清”,他还曾这样题过自己所画的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意、文人画折枝法构图:只画最生动部分明代:大写意徐渭《墨葡萄图》写意花鸟是明代最杰出的,在泼辣豪放的挥洒中建立了水墨淋漓的主观造形此画笔墨酣畅,风格疏放画中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反映了画家怀才不遇的悲愤心境和洁身自好大写意清代郑燮郑板桥《兰竹石图》潇洒、修长、挺拔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作者作品特点清代朱耷 号八大山人写意花鸟画他笔下的鱼、鸟,体貌怪诞,神情奇特,其内心深处的难言之痛与愤懑抑郁,均借助笔墨曲折地抒发出来其画简练、夸张,大多缘物抒情,如画鸟、鱼,作 “白眼向人”状,以抒愤世之情补充部分:中国绘画的画幅形式中堂、 条幅、 条屏、横披、 斗方、手卷、册页、扇面单项选择题:我国绘画与书法艺术以其特有的面貌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以下两种装裱形式属于 A.①扇面②条幅 B.①册页②条幅 C. ①手卷②中堂 D.①册页②手卷基本能力学案(16)第1页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