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9页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少帅张学良张学良公忠体国,锐意进取,早年就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很有些奋发图强的精神,所以进步较快1919年,他入东北讲武堂炮兵科训练,1920年毕业,即当了其父的上校卫队旅长,不久,又升为东北第三混成旅旅长,授少将军衔,与郭松龄领导的第八旅混成一起,统称为“三·八”旅,是奉军中的佼佼者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由于战功卓著,被晋升为中将,成为独挡一面的第三军团军团长张学良跻身军阀行列,举足轻重,照说他会离人民越来越远,发展下去,甚至也会像其父那样,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的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非但没有被“溶”过去,反而走向了它的反面早在1921年的赴日本观秋操中,他就表现了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那时,面对日本人的傲慢无理的挑衅行径,张学良义正词严地正告对方:胜败乃兵家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之战时之中国了,并明确表示:“你们日本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你们日本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也能做到,请君等拭目以待话虽如此,他仍不能不为中国的前途担忧,并常为此向父亲涕泣陈词,力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他曾沉痛地说过:“余自十九岁参加内战,不论胜败如何,无不感到痛苦,因所到之处,都看到民众所受战争之苦,将士死于无意义之斗争,若为维护国权而牺牲,则何等光荣在他写给在日本留学的胞弟张学铭的信中更慨然坦露心迹说:“我们要为中华民族造福,不是为个人谋荣华富贵也还说:“一念同是同种,互相惨杀,心中又怏怏焉,如有对外征战,则兄马革裹尸,死无恨也所以他表示自己“不争权夺利”,“绝不愿成为军阀”1925年5月在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使张学良深为痛惜,当即以自己工薪二千元相捐助,抚恤沪上此次死伤的学生,在致全国学生会电文中说:“痛我莘莘学子,竟被摧残;莽莽神州,人道何在;积弱之国,现象如斯;凡我国人,宜知奋勉并亲率奉军教导队5000人奔赴上海,保护居民,维持秩序,慰问伤员他郑重表示:“至带兵一层,因在津闻悉沪案发生后,外人尚纷纷征调海军陆战队登岸,保护治安,既在我国领土,鄙人亦不得不带兵来沪,保护华人生命财产在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面前,表现了一个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和可贵的民族气节张学良虽然少年得志,却并不自傲,而是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在东北讲武堂学习时,郭松龄当过他的教官,每次郭松龄旅长到‘总办’来,张学良总是亲切地称呼他郭老师,问长问短,虚心请教,并且一块前往北大营视察部队。
张学良还经常到工厂车间参观,主动和工人们打招呼,了解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有时同飞行员掰腕子,谈笑风生所以他的部下都喜欢同他接近皇姑屯事件后,他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成为东北军的主帅,仍保持这种平等待人,关心、爱护部下的作风张学良为人正直,性情豪爽,有正义感,也很精明他不仅处处关心,体贴部下,也非常爱惜人才,任人唯贤对部下一惯开诚相见,用而不疑,放心信任,而不管你是从哪里来的他不搞拉帮结伙、勾心斗角,疑神疑鬼、小肚鸡肠那一套,而是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比较讲究民主所以在那时,他确也团结了一批政治、军事人才和有识之士卢广绩谈到,有一次张学良曾感慨地对他说:“‘中国之所以落后,屡遭外国侵略,不重视知识和人才,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还说‘前些天在武汉抓到一个共产党员叫潘冬舟,这个人通六国语言,很有才华这样的人,中国还极少如果用其所长,一定能为国家做出很大的贡献可是,就因为他是共产党员,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就非杀不可,甚至连我出面保了几次,都遭到(蒋介石)拒绝,最后还是被杀害了’言下不胜惋惜时光如水,往事历历,从那时至今,转瞬间已过了半个多世纪想张将军爱国获罪,长期幽囚,无比痛惜但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一切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事,总是不得人心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特别使人怀念。
相关链接: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中华民国陆军元帅中国奉天省(今辽宁)海城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领袖张作霖之长子,主张抗日,“民国四公子”之一,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以来,他为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尊严,被蒋介石、蒋经国父子软禁长达五十余年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学良因为是张作霖长子的缘故,很快就被晋升为中将,成为独挡一面的第三军团军团长B.张学良跻身军阀行列,举足轻重,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离人民越来越远,成为割据一方的大军阀C.张学良在对日的态度上表现出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拥有着爱国将领的英雄气概和可贵的民族气节D.张学良重视知识和人才,曾经几次出面保释通六国语言的共产党员潘冬舟,最终未能将他救下,这令他十分不满E.这篇文章客观公允地对张学良进行了叙述和评价,同时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少帅的钦佩与赞美之情11.简要分析第二段两处引述张学良讲话有哪些作用6分)12.张学良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13.文章结尾说:“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特别使人怀念结合张学良的生平事例,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10.答案 答C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
解析 A项,除了和张作霖的关系之外,战功卓著也是重要原因B项,文章明确其内容属于推断,事实并非如此D项,原文是“惋惜”,而不是“不满”11. 答案 ①第一处表现,张学良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②第二处表现了张学良对内战的厌恶,对百姓的同情,以及渴望为维护国权而牺牲的民族气节③两处引言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12答案 ①张学良公忠体国,锐意进取,有着奋发图强的精神,战功卓著,自立自强②张学良有着强烈的御侮自强的精神和可贵的民族气节,对日态度强硬③张学良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对待部下很亲切④张学良为人正直,性情豪爽,有正义感,惜才爱才出手帮助共产党人13答案 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人,才特别使人怀念那些逆历史发展、抗时代潮流的人,终将被人遗忘,或成千古罪人张学良的一系列行为,都是进步的,不论是对于历史、家国,还是民族,都是令人敬佩的,他会被人民永远铭记2分)①面对成为一方军阀的机遇,他以大局为重,维护祖国统一②面对日本强敌,他义正词严,尽显民族气节③面对内战,他同情民众将士,反对国人自相残杀④在西安之变中,他不顾个人利益,扭转乾坤,促成国共合作观点2分,分析每条2分,答对3条即可获得满分;共6分) 略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世界文明对话史上,公元二世纪到七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这一文明对话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后果,它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与儒家、道教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而且也使得佛教获得持续的发展活力,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直到今天仍然发挥其重要的精神作用两汉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发生期佛教进入中国大地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其教因西域使臣商贾以及热诚传教之人,渐布中夏,流行于民间”(汤用彤)它不是像后来基督教教团派出大量传教士有组织地传教活动这一点决定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是与当时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被创译,而且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当时在佛经的翻译解释中大量采用“格义”的方法,即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以便中国信徒的理解与接受显然这是一种聪明的文明对话与融合方式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人,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百济、新罗及日本。
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B.公元二世纪到七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典等都被译出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D.中土的高僧大德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异同,详辩新旧,这是对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的继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翻译佛经时,为了便于中国信徒理解与接受,就用中国原有经典中的精义与典故来比配佛经中的道理,这种逆向对话方式加速了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与融合B.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除了通过和平、聪明的方式融入之外,还因佛教自身具有对话精神,即其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C.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分别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和开花结果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唐以后佛教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D.佛教能成为一个世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