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馆与美育理想.docx
4页美术馆与美育理想 美术馆与美育理想 笔者任职于中山美术馆已有多年,整天忙碌于策展、展览以及其他各种事务性工作,经常有筋疲力尽之感工作之余,我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美术馆的文化职能究竟是什么?美术馆的意义在哪里?如果说中小学里开设“美术”课,高校中开设“美术鉴赏”等通识类公共课程,是非美术专业学生扩大艺术视野、提高综合人文素质而成为更为全面的“人”的话那么,全国这么多的美术馆,能够做些什么呢?更切确地说,能够为“人”在艺术陶养方面做哪些贡献呢? 说到艺术陶养,不得不提及首倡“美育”的教育泰斗蔡元培先生,他是近代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绕不开的人物,也是最重要的实践者受法国为代表的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的影响,蔡元培将美术、音乐、文学、雕塑、戏剧等艺术门类的教育合在一起,称为“美育”,在中国不遗余力地实施艺术之于公民的美育措施,直接创办了当今著名的两所美术学院,即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杭州艺专而且提携了徐悲鸿、林风眠和刘海粟等美术教育家,他的女儿蔡威廉也是小有名气的油画家1916年12月,归国后的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在1918年初组创“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该会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新型的研究绘画艺术的美术团体,聘请画坛耆宿如陈师曾、贺履之、汤定之、胡佩衡等诸名家以及新秀徐悲鸿担任导师。
该会成立后先后举办“北京大学学生游艺大会”、“图画陈列会”、“画法研究会成绩展览”等展览与活动,得到校内外的好评 1793年,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遍布世界的公共美术馆均受其启发而当时的中国,皇家珍藏的历代书画作品只能冷藏深宫,偶尔被皇家贵胄翻阅而已,普通民众要看上一眼几无可能蔡元培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养人的高尚情操,进而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因此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大力提倡美育1917年8月,蔡元培在《新青年》第三卷第六号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自兄弟观之,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而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他认为知识、意志、情感的作用曾经都附丽于宗教而知识、意志逐渐脱离宗教后,还剩下宗教的情感作用,即美感,可以用美育(艺术教育)来代替以儿童美育为例,他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其实,笔者认为“代宗教”的提法并不准确,而应是“借宗教”因为宗教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宗教艺术对民众曾经有着巨大的熏陶作用,蔡元培想借之启迪民智、改变国民性格养成、提高民族素质,进而达到“教育救国”目标。
显然,“美育代宗教”是基于“五四”精神而提出的,有着当时鲜明的政治救亡和文化启蒙两层含义在蔡元培看来,“新文化运动”的本质不是救亡而应是启蒙,“美育代宗教”则是启蒙的重要措施,其具体措施是:设立公园、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会、艺术演讲等1929年4月10日,在蔡元培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在上海揭幕,展览中不仅有书画、雕刻还有建筑及工艺美术,也有当代美术也有古代的及外国的作品,甚至还包括印刷物蔡元培的美育实践有一个基本参照,即14世纪肇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是一次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运动,宣扬了人文主义、科学与理性精神,肯定人的价值,近代的欧洲由此走上了历史快车道1928年,林风眠任国立西湖艺术院院长后,以艺术改造人生、改造社会为己任,曾意气风发地说:“西湖可能成为中国的佛罗伦萨,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救亡”任务压倒了“启蒙”,蔡元培的理想并没有实现 相对象牙塔里的艺术教育,笔者认为各级美术馆珍藏的名作,还有社会的一些重要美术事件对民众的陶养更为重要社会并不需要人人都是职业艺术家,但客观上需要人人都要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所以西方美术教育,以高校为例,学校中不一定要设置艺术专业,但一般会开设艺术史课程。
1942年,以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基本确立了对后来影响深远的新的文艺观念新中国的美术教育最看重审美教育,即通过有一定形式和内容的艺术,向民众传达出一个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各级美术馆、画院以及举办的众多展览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文革”结束后,中国单一的美术格局逐渐多元化,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家的市场经济转向,整个美术行业逐渐受到商业利益的裹挟可以说,近70年的美术成就很大,尤其是在配合各阶段的革命、建设的社会任务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正如吴冠中先生批评的“美盲”很多那样,不少的作品过于注重内容,对绘画的形式之美、自身的艺术语言的研究还不够,而蔡元培等先哲提倡的通过艺术改造国民性,整体提高民族素质的美育理想,并没有完全实现应该说,中国的美育是在救亡、启蒙、革命、建设、服务、商业等外在语境中扭结交错中显现的,当下的国民素质也并没有因为经济腾飞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观欧美的社会变革与对人的素质再造,除了政治、经济等制度性建设外,与现实利益无涉超功利的文艺陶养功莫大矣 应该看到,随着中国经济在近30年的持续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建设一直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扶持,如前些年的文化“五个一”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绘画创作,以及近年来全国的博物馆、美术馆的逐步免费开放,普通民众能够享受到了一道道的文化盛宴。
尽管如此,现实的文艺环境与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 现在各地的公私美术馆很多,美术馆的建设及发展堪称神速无疑,美术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单位,美术馆向内担负着传承民族美术文化的重任,向外担负着对社会不特定的公众进行文化服务的重任,甚至可以说大一点,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建设任务但是,美术馆现状并不令人满意比如,普通民众节假日去美术馆如果没预约可能就会吃闭门羹;一些美术活动普通民众的参加还处于被动地位;美术馆的教育职能也不尽人意不少私立的美术馆多是以艺术家之名建立,往往是作为宣传艺术家个人成就的一个环节,而非向不特定的大多数公民服务因此,这些美术馆为了节约成本经常大门紧闭,很少有常设性的公益性展览,更谈不上如某些上档次的美术馆设立研究部而且有着大量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业界对堪称泛滥的私人美术馆的发展已有所警惕:其一,是专业水平低,某些有着自己美术馆的“大师”,其专业水平和知名度还不及业界的普通名家;其二,有的私人美术馆占地面积很大,而真正用于美术馆建设的用地却不多,在地价不断上涨的当下有人怀疑这是一种新的“圈地运动”;其三,这些私人美术馆大多缺乏长远的规划,不少的展览、收藏和研究等日常活动,都显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和资本运作的一些特点,不少“动作”大多数是为作品与画家的“增值”服务,而不是为不特定的公众进行文化服务,普通的公众只需要知道这些艺术家很伟大、作品很昂贵就行了。
国内的公立美术馆虽然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和经费支持,但经费往往不充裕,为保证正常运转,出借场馆进行商业运作也就不可避免,给人感觉这些地方其实就是只与展览有关的名利场,美术馆的美育职能没能发挥出来由于有着太多水平不高的商业性展览,连一些专业观众也不愿意进美术馆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后的博物馆、美术馆,越来越具有公共服务的特征,发挥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功能 显然,美术馆的功能很多,业务性的功能除了展览、典藏、研究外,其公益性的美育职能应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王璜生先生的观点更为深刻,他认为:“‘知识生产’是美术馆的核心动力,是美术馆的发动机……而更确切地说,美术馆应该是一个‘知识生产’的综合体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13页)显然,王璜生赋予了美术馆更大的社会职能与责任 如何面对不特定的大众进行美育,我认为仅仅是展览、陈列和研究等单方面的各种“动作”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网络作品展览、互动展览、美术馆开放日、美术馆活动选题征集,等等这样,能给普通人一个感觉:美术馆与我也有关系现在,有的美术馆也搞了诸如论坛、讲座等活动,这曾经是蔡元培所力主的功德无量的事,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有的论坛和讲座还多是小圈子内的名家、精英间的串联,还鲜有面对普通民众的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公益讲座。
当然,外国美术馆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比如,不少中小学的美术课经常在美术馆进行在外国的美术馆,可以经常看到学生趴在地上临摹墙上的高水平画作在艺术氛围浓厚的美术馆上课,一定会比老师在课堂上纸上谈兵或者面对几张平面性的电子图片讲解的效果要好中国的小孩子多半进过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学习,但很少到美术馆参观,有的甚至在考上专业的美术院校后也没有进过一次省级美术馆,这是一件相当让人遗憾的事情 所以说,蔡元培的美育理想永无止境,今之广大美术馆的工作者依然任重而道远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