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早产儿家长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程度及项目.docx
5页分析早产儿家长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程度及项目随着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救治水平越来越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也越来越高[1]随着早产儿存活率的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早产儿的生存问题,而是越来越重视早产儿的生存质量然而如何提高生存质量,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发掘和探索的课题[2,3]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与我们在医院早期的治疗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与早产儿出院后,家长照顾的方式与方法也是紧密相联的因此,为了家长能够更好地照顾出院的早产儿,了解延续性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充分掌握家长对延续性护理的需求,本研究对新生儿病房出院的早产儿家长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期待能为早产儿家长提供有效的延续性护理方式,促使家长掌握早产儿的各种照顾技能和生活护理,提高早产儿的生活质量,促使他们健康成长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1月1日—2018年3月30日出院的早产儿家长纳入标准:胎龄<37周的早产儿父母;排除标准:①:放弃治疗②死亡共纳入125名家长参与调查的125名家长,其中父亲66人(52.8%),母亲59人(47.2%)父亲平均年龄(30.97±4.01)岁,母亲平均年龄(29.68±4.40)岁。
初中及以下学历32人(25.6%),高中或中专47人(37.6%),大学及以上46人(36.8%)1.2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是由课题小组成员共同查阅文献,并由一名儿科专家(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以及三名在儿科工作超过15年的护理骨干(副主任护师一名,主管护师两名)查阅修改而成调查问卷包括(1)一般资料:家长的年龄、文化程度等;(2)延续性护理需求程度调查:包括非常需要、需要、一般、不是很需要和完全不需要五个程度;(3)需求方式的调查:门诊咨询台、随访、平台“317护”推送、知识讲座、发放健康资料以及上门服务六个方式;(4)需求内容的调查:包括照顾技能、生活护理、相关疾病护理、症状的观察与处理、心理护理需求与社会支持需求六个维度共29个条目5)得分标准:非常需要=5分,需要=4分,一般=3分,不是很需要=2分,完全不需要=1分评分标准:得分越高表示需求程度越大问卷6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751~0.895,总体为0.919,重测信度为0.778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5份,收回125份,回收率100%2、结果2.1延续性护理需求程度需求程度得分为(4.24±0.77)分,其中非常需要54人(43.2%)。
2.2延续性护理方式需求家长对延续性护理方式需求得分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平台“317护”推送(4.25±0.66)分;随访(3.83±0.77)分;上门服务(3.64±0.85)分,见表1表1延续性护理方式需求得分(分,x±s)2.3延续性护理内容需求家长对延续性护理内容需求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疫苗接种(4.65±0.54)分;小儿吐奶、呛奶的预防及处理(4.52±0.56)分;哭声、面色、反应的观察(4.46±0.58)分和母乳的正确储存方法(4.46±0.62)分,见表2表2延续性护理内容需求得分(分,x±s)2.3.1心理护理需求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母亲在心理需求方面和父亲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母亲和父亲的三项心理需求做了t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3早产儿母亲与父亲心理需求得分的对比(分,x±s)3、讨论3.1延续性护理势在必行随着科学和医学的不断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4],而延续性护理可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降低病残率,减少早产儿再次住院的概率[5-8]早产儿父母在患儿出院后的生活照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宝宝的提前到来使得父母手足无措,加之对早产儿护理知识的缺乏,使得父母不知如何面对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本调查显示,早产儿家长对提供延续性护理的需求得分达到了(4.24±0.77)分之高,表示他们非常需要我们在孩子出院后提供专业的延续性护理,其中43.2%的家长表现出了迫切的需求,说明家长对延续性护理的重视程度已越来越高,希望从我们医护人员这里得到专业的、有效的延续性护理知识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延续性护理,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3.2提供多元化的延续性护理方式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几乎成为大家联系交流的首要选择本调查显示,家长选择的延续性护理方式中平台“317护”推送得分(4.25±0.66)分遥遥领先随访也得到了不低的分数,在家长们看来,通过联系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6],我们将延续性护理知识通过平台推送给早产儿的家长,那么他们在遇到问题时,就能立即在里找到答案,有任何疑问,也能在上立即咨询这让家住主城区以外的家长也不会因路途遥远而耽误病情,也不会因为一些可自行解决的小问题,就医院家里两头跑,这样既浪费了家长的时间,也占用了医疗资源,使得真正有需要的孩子无法得到及时的救治上门服务虽然在延续性护理方式的需求中排在第三位,但由于我国儿科医护人员的严重不足,医院尚缺人手,暂时无法提供上门服务,但可作为我们远期的目标。
传统的需求方式比如门诊咨询台、知识讲座和发放健康资料,也各有各的优点[9],比如门诊咨询台,能够直观地看到早产儿的情况,做出更正确的判断,而健康资料、知识讲座可以图文并茂,加上讲解者生动的讲解演绎,可以让家长印象深刻,也为不会使用的家长提供了方便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家长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延续性护理方式,使家长的理解程度达到最大化,使延续性护理的实施获得最好的效果[10,11]3.3早产儿家长对延续性护理内容的需求本调查显示,早产儿家长对延续性护理内容的需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疫苗接种(4.65±0.54)分;小儿吐奶、呛奶的预防及处理(4.52±0.56)分;哭声、面色、反应的观察(4.46±0.58)分和母乳的正确储存方法(4.46±0.62)分疫苗接种主要是人为地将免疫制剂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获得相应的抗体[12]而一种疫苗一般主要针对的是一种疾病,因此疫苗的种类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疫苗,什么年龄该注射何种疫苗,就成了家长尤为关心的问题早产儿由于吞咽功能低下,胃肠功能发育不良,极其容易发生吐奶、呛奶,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家长尤为关心吐奶、呛奶的处理。
如何正确地观察早产儿的哭声、面色以及反应,可以早发现患儿存在异常,早期到医院救治,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母乳喂养可以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提高宝宝的智力[13],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重视母乳喂养,因此如何正确地储存母乳,也成了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向家长详细地讲解母乳储存的注意事项,避免宝宝病从口入3.3.1关注早产儿母亲的心理需求蒙婷婷等[2]人的调查显示,心理护理需求是排在早产儿家长延续性护理需求内容的第一位本次调查的结果,心理护理虽不是前三位,但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现,母亲在心理需求方面和父亲存在差异统计结果显示,早产儿母亲在心理护理方面的需求明显多于早产儿父亲这可能是因为早产儿出院后早期大多都是母亲参与照顾,而父亲在外工作孩子的提前到来,让母亲有点措手不及,而孩子的早产和母亲怀孕时的身体状况,饮食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让母亲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而早产儿住院期间,母亲大多由于坐月子不能来探视,使亲子关系难以建立;对于早产儿的照顾没有经验,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加上产后激素水平的紊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剧痛,部分母亲容易产生轻微的产后抑郁[14],希望得到家人的支持,排解负面情绪因此更需要得到我们医护人员、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
我们在面对早产儿母亲时,应该仔细地讲解,耐心地倾听家长的焦虑和担忧,给予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告知早产儿父亲及其家人应该关注早产儿母亲的心理需求,给予她们安慰与支持,共同参与孩子的照顾,树立起良好的信心,更好地照顾早产儿宝宝随着护理观念的不断转变,我们护理的对象从疾病转换到患者,再到现在形成患者-家庭-社会这样的整体护理模式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患儿以及患儿家长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医护人员以及早产儿的父母都要充分意识到延续性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患儿家长的主观能动性[15,16],积极参与到延续性护理中来,同时也要大力开展医院人员对延续性护理的认知宣传[17],医患共同制定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延续性护理计划,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为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而不断努力参考文献:[1]刘桂华,钱小芳,谢燕钦.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697-703.[2]蒙婷婷,李亚玲.早产儿父母延续性护理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6,31(2):257-260.[3]姜敏,张晓艳,潘晋洲,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婴儿期神经发育的影响[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4):684-689.[4]崔慧敏,孙彩霞,李胜玲.家庭功能对早产儿延续性护理需求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3):2997-2999.[5]成茹芳.早产儿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6):103-104.[6]乔筠,李亚玲,朱清碧.基于平台开展早产儿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5):1424-1426.[7]方娇娇,张岚,殷秀,等.延续性护理模式对早产儿母亲育儿认知与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8):938-943.[8]方娇娇,张岚,殷秀,等.延续性护理模式在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中的实践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8):556-559.[9]林燕,李国凯,葛品,等.德尔菲法构建高危早产儿院外延续性护理干预模式[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7,23(6):91-93.[10]周煜玲,李朝阳,宁霞.极低体质量早产儿行延续性护理干预的效果[J].中国临床护理,2018,10(2):151-154.[11]周玉娥,杨兆郁,殷燕涛.延续性护理对极低出生早产儿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03):137-140.[12]陈红丹,林献丹.新生儿乙肝疫苗与卡介苗接种情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2):1247-1248.[13]施姝澎,张玉侠.NICU母乳喂养策略的研究现况[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608-613.[14]苏跃,孙杰.分娩镇痛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5,35(3):317-319.[17]张传坤,朱曼晨.医护人员延续性护理知信行的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1:87-88.杨珍,晏玲.早产儿家长延续性护理的需求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05):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