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简析萨特《墙.doc
3页[摘要]短篇小说《墙》是让-保罗?萨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巴勃洛?伊比 埃塔危及生死的曲折经历,描述了一个“正打歪着”、事与愿违的偶然性事件,反映了现实世 界中人们的心态和处世哲学伊比埃塔的玩笑,本来是为了捉弄敌人,却被偶然性给自己开 了个更大的玩笑本文首先对反讽的含义和类型作了界定,然后分析《墙》中的玩笑与反讽, 从情景反讽、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的角度进一步揭示本小说对荒谬现实的荒谬回应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玩笑;情景反讽;言语反讽;戏剧反讽短篇小说《墙》写于1939年,作者让-保罗?萨特(Jean-Palu Sartre, 1905 —1980)是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墙》的主人公巴勃洛?伊比埃塔是西班牙人民军战士,在西班牙内战中 被法西斯长枪党逮捕入狱后,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法西斯分子逼他以出卖战友格里 来保全自己的生命,伊比埃塔知道格里躲在他堂兄的家里,但他始终都没有屈服,闭口不言, 因此被宣判死刑临刑前,伊比埃塔想最后捉弄一下他所痛恨的敌人,就告诉他们格里藏在 墓地里于是敌人便集中火力冲向了墓地伊比埃塔想象着敌人在墓地搜寻后一无所获的狼 狈相,暗自偷着乐谁知他的玩笑却不幸被言中,格里为自己的安全考虑,离开堂兄家,果 真躲进了墓地,正好被伊比埃塔的玩笑骗到墓地的敌人发现并当场击毙,而伊比埃塔则因“功” 被免于死刑。
当迷惑不解的他最终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后,当即觉得天旋地转,晕了过去整 篇小说通过巴勃洛?伊比埃塔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经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和处世哲学一、 反讽反讽(irony) 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有三种含义:其一,佯装无知,然而往往傻话最后被证 明是真理;其二,苏格拉底式反讽,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其中一方逐渐露出破绽;其三,罗马 式反讽,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相符或是完全相反19世纪上半叶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使反 讽从修辞学概念扩展为一种文学创作原则20世纪时,反讽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扩展布鲁 克斯把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也就是说,语境能使一句话的含义颠 倒,这就是反讽本文中谈到的反讽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即言非所指,说出来的话与真实意图 之间的反差,或预期所想与实际事实之间的反差为了取得特殊的效果,反讽要求现象和本 质之间形成对比或反差,不仅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也会极大地激活读者的思维本文中谈 到的反讽主要有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 >言语反讽(verbal irony)和戏剧反讽 (dramaticirony)二、 《墙》中的玩笑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玩笑”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玩耍和嬉笑;二是指玩耍的行动或 嬉笑的言语。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玩笑却成了与命运抗争的手段,让人从死亡的边缘找到 生存的希望或让人从高空的云端跌入冰冷的地狱小说《墙》中的主人公伊比埃塔跟敌人开 的玩笑让他逃脱了死刑,也同时使他从英雄变成了卖友求生的小人玩笑本该是轻松且具有 娱乐性,而在这个小说里伊比埃塔的玩笑却让人乐不起来,原因是玩笑成了命运的赌注,同 时也造成了命运的根本转变因而,在这个玩笑里,开玩笑的人体验更深刻的是玩笑导致的 沉重后果这个玩笑凸显的就是玩笑背后的“不可笑”和“荒唐”主人公伊比埃塔深陷牢狱时,他可以选择卖友求生或宁死不屈他内心的选择是“宁可 死,也不愿岀卖格里”为了让自己“勇敢地死去”,企图用玩笑捉弄一下敌人当伊比埃塔 开玩笑时,“感到自己混乱而狡猾”然而正是因为这个玩笑,伊比埃塔逃脱了被枪决的命运, 他笑起来,“笑得这么厉害,眼泪都笑出来了”这是因为他终于逃脱了死亡而高兴吗?答案 当然是否定的,他在笑这个荒唐的结果他本无意出卖自己的战友格里,然而没料到他这一 玩笑却置格里于死地,却把自己从监狱的高“墙”里推岀了 “墙”夕卜牛”与“死”,其实 只隔了一堵墙这“墙”,既指具体的墙一一监狱的高墙,也指抽象的“墙”一一萨特所说的 "荒诞和命运之墙"。
玩笑的荒谬性并不仅在于玩笑导致的荒谬结果,而更在于玩笑的制造者与玩笑本身之间 主客体关系的错位玩笑的制造者原本以为自己是主体,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掌握玩笑的 结果,然而到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无力掌控一切,反而被玩笑本身愚弄了三《墙》中的反讽小说的题目本身就是一种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小说中的“墙”代表了三层含 义,其一指一种隔离(如牢房的墙壁),这面“墙”阻止了主人公伊比埃塔对外界事物做出恰 当的判断或正确的选择;其二指生与死的临界点,这面隐在的“墙”是小说中主人公的生死 临界点,被赋予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主人公伊比埃塔和他的战友格里的位置极不稳定,伊 比埃塔可以作自由选择:如果他因不出卖战友而死,格里就可能存活下来,但也有可能被法 西斯分子抓住;如果他因出卖战友而活下来,格里必定被法西斯分子杀害当他选择宁愿自 己去死也不愿意出卖战友时,结果却出人意料,两人都没有跨越“墙”这道生死线,伊比埃 塔没有死,格里也没能活下来其三是指人们无法认识超越自己理性和感官的事物,是无形 的理性之墙、感官之墙,人们如困兽般永远不得超脱人生充满意外,也充满荒谬,墙里墙 外世事难料,命运也会捉弄人。
为了表现巴勃洛?伊比埃塔对死亡的泰然,小说对比着描写了那个小家伙余安?米尔巴和 汤姆二人的反应余安“听了判决后,什么也没有说,但他变成了死灰色,他的脸、他的手 都变成了死灰色”而汤姆呢?竟然由于恐惧而尿在了裤裆里,是通过言语反讽(verbal irony) 来实现的,汤姆由于对死亡的恐惧,被吓傻了,完全麻木了尿裤子这么隐私的事情本应是 当事人最清楚的,却要伊比埃塔来告知他当汤姆提到法西斯分子为了节省子弹,用卡车从 犯人身上开过去时,而伊比埃塔却说“这可不省汽油”关于人们的末日心态,我们在很多灾难片里都见过面对威胁,人们往往不愿意坐以待 毙,只要有一线牛机,都会努力去超越那堵牛命之墙小说提到的伊比埃塔一行三个犯人中, 其中汤姆还能勉强支撑,余安?米尔巴却已吓得神经错乱,而主人公“我”(伊比埃塔)的心 情非常复杂:一方面,讨厌汤姆和余安?米尔巴的种种异常;另一方面,又难以排解自己内心 的忧郁在生命处于倒计时的时候,主人公“我”(伊比埃塔)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一些往事, 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一想到平日里自己恣意挥霍青春,以为可以永垂不朽,就 后悔不已然而,在那样一个等待死神降临的夜晚,主人公“我”(伊比埃塔)相对汤姆和余 安?米尔巴而言,确实是个平静的人。
虽然也能感觉到生命消亡带来的痛苦,但当汤姆讲“他 们(法西斯分子)用汽车轧活人”,余安问医生“是不是要挨两枪”的时候,“我”还是表现 出了非凡的镇静当然,伊比埃塔也非圣人,不町能一点也不受死亡的威胁,小说中就有对 “我”的心理描写如:“只要我试着去想别的事,我就看见许多枪口对着我我这样体验被处 死的滋味人概总有二十次以上;有一次我甚至以为是真的亲临其境了,其实只是睡着了一小 会儿他们把我拖到墙跟前,我不停地挣扎;我向他们求饶我吓得惊醒过来……”苹果公 司的创始人乔布斯曾说过“没有人愿意死,即使人们想上天堂,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 临死的人一方面害怕死亡的到来,另一方面却又总在设想死亡的场景,因为无法预知,所以 心存恐惧这正是主人公“我”(伊比埃塔)真实的心理活动和牛命休验汤姆想象的行刑的 场面:“头头会对他们喊一声:瞄准,我就看见有八个枪口对着我烘托了让人恐惧的场景 汤姆还想象他们几个被执行枪决时都靠墙站立,“到那时我一定想往墙里钻,我会使尽全身的 力气用背脊去钻那道墙,墙顶着我,我钻不进去,就像在噩梦中那样所以,汤姆知道自己 到那时一定拼命地想往墙里钻,会使尽全身的力气用背脊去钻那道墙,可是,他更加明白“墙 顶着我,我钻不进去”。
为了反衬死亡对人造成的威胁,小说还把一位比利时医生放进了三个 犯人临时的牢房一一医院的一间地下室,他是这间牢房里惟一牛命没有受到威胁的人他的 到来完全是为了工作,作为医生,想安慰这几个临死的人他机警地观察着三个犯人的言行 举止,还不停地在他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当天快亮的时候,他说:“三点半了他的提 醒对于另外三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犹如五雷轰顶,使他们更加悲伤在萨特的笔 下,主人公“我”(伊比埃塔)的心灰意冷、汤姆的垂死挣扎、余安的无比恐惧和医生的麻木 不仁都被描写得栩栩如牛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是戏剧反讽(dramaticirony)的体现被有意保护的人格 里,因为主人公“我”这个保护者的无意出卖而招致意外死亡,而甘愿一死的主人公“我” 却反而因为这个无意出卖而保全了性命这里着实上演的是一出因各种偶然或巧合因素而弄 假成真、弄巧成拙、因果背离的荒诞剧无论是墙里还是墙外,生存还是死亡,斗士还是叛 徒,让人不可思议的角色,让人不能预知命运转换,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四、结语萨特在《墙》中描述的显然是一个“正打歪着”、事与愿违的偶然性事件伊比埃塔和他 战友格里的言行,都是清醒而理智的,是符合逻辑的,这正是印证了加缪的一句话:“荒谬不 在人,也不在外界,而在于两者的共存”,两者凑在一起止好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伊比埃塔本 来出于捉弄敌人的目的而开的玩笑,却被偶然性给自己开了一个更大的玩笑,残酷地捉弄了 伊比埃塔面对这个不可逆转的悲剧,伊比埃塔无力回天,只能发出神经质地狂笑然而这 笑,并不是因为他被免于死刑而开心的笑,而是伊比埃塔在意识到整个事件的荒谬之后,发 出的对这个荒谬世界的嘲笑,也包含着他对整个世界、对自己无法把握的自嘲,是对荒谬现 实的荒谬回应正如加缪所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清楚明白的,一切都是杂乱无章的,而人只 保留了他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封闭他的一堵堵围墙的明确认识[参考文献][1] 林初阳.打通“存在”的“城” “墙”一一钱钟书的《围城》和萨特的《墙》在表 现荒谬上的共同点[J].江苏社会科学,2006 (01).[2] 卢云昆.自由与责任的深层悖论一一浅析萨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概念[J]. 复旦学报,2010 (03).[3] 马小朝.“是其所不是”:萨特戏剧的肯定性命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0 (02).[4] [捷克]米兰?昆德拉.玩笑[M].蔡若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岀版社,2003.[5] [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6] [法]萨特.萨特读本[M].桂裕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7] [法]萨特.墙[A].萨特文集(第一卷)[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5.[8] 邹琰.悖谬与荒诞一一试析昆德拉的《玩笑》与萨特的?《墙》[J].法国研究,2009 (01).[作者简介]程淑芳(1976—),女,山西阳城人,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外语 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汉对比及语用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