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空图文论观点.ppt
32页司空图的文论观点司空图的文论观点司空图的文论观点司空图的文论观点一,司空图生平简介、文论背景二,司空图文论观点 (一)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三) 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三,司空图文论观点的影响一,司空图生平简介、文论背景· 生平简介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 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 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 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 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 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 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 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 作《全唐诗》收诗三卷·文论背景司空图在世的年代,正是唐王朝的覆灭他与历史上末 世的大多数人士一样,有着颠沛坎坷的仕途经历与尽节 于前朝的逸民品格首先,他在思想上受到了儒家的影 响,他的积极入世,为朝廷尽忠效力,以及绝食殉身于 朝廷的举动,表明他的正统儒家立场他曾经对现实写 过《将儒》《辨楚刑》《上樵公书》等,隐居时曾有“ 身病时亦危,逢秋多恸哭。
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 ”(《秋思》)但是,司空图的思想中又受道家和佛家的强烈影响尤 其现实理想破灭之后,更倾向于佛老中去寻求思想解脱 众人皆察察,而我独昏昏取训于老氏,大辨欲na 言”(《自诫》),这是他的道家思想;“名应不朽轻仙 谷,理到忘机近佛心”(《山中》)出入于三教,这本是唐代诗人思想的共同特征倾向,而 唐末的特定形势和个人的特定经历,更加重了司空图思 想的这种特征二,司空图文论观点在《司空图圣文表》里,有论诗短文 五篇,即《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 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 后》和《诗赋》但我们要明白,这 不是表示他们是有体系的文论,而是 论及了有关诗创作、欣赏等问题的短 文二,司空图文论观点(一) 释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与极浦书》中,司空图说: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 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前也象外之 象,景外之景,且容易谭哉!戴叔伦借良玉在山而有意象可求,来比喻 诗的蕴藉之美,即有意象可寻不过这个 意象,只可想象而不可置于眼前他们这一席谈,表明他们已理解诗要用形 象思维来表达情思v在此前提下,司空图紧接着说:“象外之象,景外 之景,且容易谭哉!”v“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两句:句中的第一个“象”和“ 景”,指诗写在纸上的“形象”,“景象”;有这个带有 感性特征的“形象”,“景象”存在,才可能谈“象外之 象,景外之景”。
这句中的第二个“象”和“景”,是托 体于第一个“象”和“景”的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的提出,对诗创作来说,必须有含吐不露之情,必 须有蕴藉之美;对诗鉴赏来说,则不可满足于诗的 表层表达描述,而要挖掘它的深刻蕴含v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说:“在艺术里,感性的 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的而感性的东西也借助感性 化而显现出来司空图所说:“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其实是诗人感物的心灵化问题,也是读者对 诗人感物心灵化的感悟问题这是个难以说清的问 题,因而他说“且容易谭哉”(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说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司空图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也,而愚以为辨于 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 ,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 ,非不咸也,止于咸 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 ,知其咸酸之外,醇美 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变也,宜哉!…… 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 知味外之旨矣v讲此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将其建立在诗有形象性特 征上的诗,美在形象v“味外之旨”味外之旨”的“旨”,它既指本义“美味” (《说文》:旨,从甘,匕声),又指引申义“旨趣 ”。
司空图以烹调食品的醋和盐为喻,说人们品尝食 品,不仅仅“止于酸”,“止于咸”,而要在酸,咸的佐 料味之外,尝出食品的“醇美”滋味此比喻的含意 :赏诗,要辨味,除领会诗直接表露的情思外,还 要追寻诗的那含而不吐的情思,意趣醇美”之味 就是指诗歌意境的特殊内涵对于“韵外之致”,用“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 以言韵外之致”三句连贯加以诠释,便会说清问题近而不浮”,指艺术形象的具体性说的诗人创作, 具体的意象呈现于脑际,然后借语言为媒介,将其 描绘出来,便成为客观存在的艺术形象(作品); 读者读这首诗,受艺术形象的感染,在脑际也形成 各意象,并觉得这个形象是活生生的近”,是在 心理上觉得它很“近”,近在眼前;“不浮”,是说那个 意象有相对稳定性,不浮泛,不肤浅,它盘旋在脑 际,久久不能忘怀v“远而不尽”,指艺术意境的涵蓄性说的这意境能 使读者触景生情,积极调动读者的形象思维活动, 使读者进入无穷尽的想象境地中句中的“远”,是 指意境涵蓄深远;“不尽”,指意境诗使人想象不尽 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说的是“形象”,“意境”v 故“韵外之致”便不能脱离“形象”,“意境”来作解释 “韵外之致”中的“韵”,主要指“韵味”,“意境”;“致”指 “情致”,“风致”。
韵外之致”的含义,即有韵味之外 的风貌情趣三)司空图的“思与境偕”说在创造诗的形象,意境问题方面,司空图在《与王驾评 诗书》中,司空图说: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 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尙者思与境偕”,“思”指诗由形象所显现的情思(艺术思维 活动) ;“境”指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创作客体境象 ) ;“偕”者,两相侔合也此即中唐人所说的“意与境 会”(权德舆《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不过司空图 把这句话看成是普遍准则——“乃诗家之所尙者”“思与境偕”,用今天的话来说,即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 ,必须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自己所描绘的客观事物, 环境完全融合,成为主观与客观完全和谐的统一体显 然,这与后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没有实质 性的区别四)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是探讨诗歌创作,特别是诗歌 美学风格问题的理论著作它不仅形象地概 括地描述出各种诗歌风格的特点而且从创 作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各种艺术风格的形成, 对诗歌创作,评论和欣赏等方面有相当大的 贡献司空图的二十四种诗歌风格是:雄浑 冲淡 纤浓 沉著 高古 典雅 洗炼 劲健 绮丽 自然 含蓄 豪放精神 缜密 疏野 清奇 委曲 实境 悲慨 形容 超诣 飘逸 旷达 流动v在《二十四诗品》中,他借助玄学的理论范畴把 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贯起来。
其一,体道司空图崇尚老庄,而老庄哲学认为 ,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是道因此,司空图认为诗 的意境必须表现这个宇宙的本体和生命他在《 二十四诗品》中反复强调这一点如“真体内充” 、“返虚入浑”(《雄浑》),“乘月返真”(《洗炼》) ,“饮真茹强”(《劲健》),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含蓄》)这里的道、真、真宰等都是指宇宙 的本体和生命,没有对它的把握,一切无从谈起 其二,主静诗人体道,要如老庄之言,“心斋 独忘”、“涤除玄览”,主体必须保持虚静的状态 “素处以默,妙契机微”(《冲淡》),“虚伫神素, 脱然畦封”(《高古》),“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洗炼》),都是强调诗人必须超越世俗的欲念、 成见的干扰和束缚,使心灵处于虚静的状态,从 而提升精神境界道体的充实与心灵的自由把“诗学”放入了一个宏 伟的宇宙生命架构之中,从而揭示出深层的审美 意蕴虽然历代的学者从总体的诗歌风格、个别的鉴赏 角度,以及具体的艺术创作的结构、语言和手法 等多个侧面疏解《二十四诗品》的内容,达到了 非常深入的地步,但是却没有从根本上指出全书 的核心本质这篇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主要在于它区分了诗歌意境的不同类型,更在于 它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本质。
司空图将哲人对 生命的体知,诗人对诗意的了悟,论者对诗思的 省会三种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超越经验世界而进 入实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例举几首进行说明:1、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首二句是讲的 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 ,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所谓“大用”即“无用之 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所谓“真体”者, 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首二句讲的就是“雄浑”美的 哲学思想基础,次二句“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 上对“雄浑”的具体解释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虚”,是 自然之道的特征,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下句“积 健为雄”,“健”是天然之“健”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 运动,周而复始,曰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 气 v此品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所谓“具备万物,横绝 太空”者,指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 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
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 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 出雄浑之体貌这里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即自由自在,飘 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它们都是 自然界中天生化成而毫无人为作用的现象,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 现v后四句则是对雄浑诗境创作特点的概括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就是“返虚入浑”,上句为虚,下句为浑,此云“雄浑”境界的获得 ,必须超乎言象之外,而能得其环中之妙环中”说明此种雄浑 境界之获得必须随顺自然,而决不可强力为之,因此说:“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如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北朝名 歌《敕勒歌》,李白《蜀道难》等项羽《垓下歌》:力拔山兮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2、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苒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冲淡”是二十四诗品中和“雄浑”可以相并列的另一类重 要诗境首二句“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就是所谓“真人 ”、“畸人”的思想精神境界素处以默”是要保持一种虚 静的精神状态素处”即是指“真人”平素居处时无知无 欲的淡泊心态默”即是静默无为,虚而待物。
妙机其 微”是说由虚静则可自然而然地洞察宇宙间的一切微妙 的变化机,天机,即自然微,幽微,微妙三四句 是一种比喻,“饮之太和”,指饱含天地之元气,而与自 然万物同化鹤本是仙鸟,独与之俱飞,亦谓与自然相 合、和造化相默契v中四句再作比喻,描绘出一个冲淡的境界惠风 ,春风也春风吹拂衣襟,轻轻飘荡它吹过幽 静的竹林,发出动听的乐音幽人亲身经历这种 境界,不觉神思恍惚,心灵颤动,自然而生载与 俱归之意此即冲淡之美境v后四句言此冲淡的诗境,是由自然相契而得,而 非人力之所能致诗人偶然遇之,心目相应,有 如钟嵘所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解释: 即目,就是眼前所看到的);若欲以人力而强求 ,则无所寻窥,亦决不可得此所谓“遇之匪深 ,即之愈稀冲淡之境全在神会,而不落形迹, 故“脱有形似”,则“握手已违”风格即人”诗人心胸淡薄,恬静自安,发而为诗,吐 词朴素自然,饶有超脱尘外的闲适意趣,这类诗,在风 格上可以看之为“冲淡”如陶潜的归田园诗,王维的 山水诗如陶潜《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不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3、旷达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
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茆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过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