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书辨伪发展历史.doc
3页《古文尚书》辨伪发展摘要:伪《尚书》的考辨经历了从西汉到清乾嘉时期长达近1800多年的历史一些人出于 炫名、牟利或其他目的,先后伪造了两部伪《尚书》,一部是汉成帝时东莱人张霸伪作的 百二篇《尚书》,另一部是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瞰献的《古文尚书》,共五十八篇该 书前有一篇伪造的孔安国《序》,及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的传其次,还零散地出现 一些伪篇百二篇《尚书》当时就被确定为伪书《泰誓》等伪篇经过马融等人的考辨,也 真相大白从北宋开始,一些学者开始怀疑梅1质所献《古文尚书》的真实性,首先发疑的 是宋代的吴械,其后朱熹不仅对其发疑而且进行了考辨,他对经书疑辨的示范作用煤响深 远明代的梅鷲首次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其进行了考辨,育接启迪了清初阎若煤等人作进一 步全面系统的论证,最终宣示了伪《古文尚书》作伪的结论关键词:古文诡书;辨伪;发展引言:《尚书》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而且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部“书”书者, “箸也从聿,者声⑴可见本义乃“书写/记载”这一动作之谓君举必书”(卷十• 庄公二十三年条,77),就是从其本义丄在使用后来,“书” 乂引中指书写/记载的成 果,由动词变成了名词著于竹帛谓之书”,即此用法。
《尚书》既然是书写/记载的一 个成果,当然可以叫做《书》——不但《尚书》叫做《书》,它如《易》、《诗》、《春秋》 等也都叫《书》,因为它们都是书写/记载的成果——反过来说,《尚书》最初叫做《书》, 不过因为它是一本“书”而已,等于没有书名尚书” 一词最早见于《墨子》:“故尚 书夏书其次商周之书”⑵(明鬼下,62),或以为当句读作“故《尚书•夏书》其次商周 Z书”,故有人认为《书》改称《尚书》亦当在先秦《古文尚书》发现于汉武帝时,鲁恭王刘馀拆孔子旧宅,从墙壁中得到孔子Z孙孔 惠所藏之书,其中有一部为《尚书》,因其文字为战国以前古文字,故称《古文尚书》 该书经孔安国整理后定为五十八篇,并为之作传后其家人献给朝廷,适值太子戾巫蛊 之乱,未及立于学官据《隋书•经籍志》载:“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 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可见此书为亡于西晋 永嘉之乱至东晋元帝吋,忽有豫章内史梅酸(梅亦作枚,啸也作颐向朝廷献上“古 文尚书”部,自称即是孔安国作传之书由于当吋各家《尚书》传本皆亡,因此梅氏 所献孔传《古文尚书》遂被立于学官,置博士⑶至唐太宗时,孔颖达撰《五经正义》, 采用此书,遂成定本,得丿则于“十三经”中。
对梅氏所献《古文尚书》的真伪首先提 出疑问的是北宋末的吴,他著有《书稗传》十三卷,可惜没有流传下来,但从陈振孙《直 斋书录解题》小可略窥其内容大要,“卷首举要,曰总说,曰书序,曰君辨,曰臣辨, 曰考兒 曰训沽,曰差亘,曰孔传,凡八篇,考据洋博”由此可知,《书稗传》从“书 序”辨起,一直辨到孔传,其间或辨其史实之异同,或辨其语言之差异其后朱熹在 《朱子语类》及其文集中也对《书序》、《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提出了一些疑问,并作 了一些浅显的考证再后有元代的吴澄著有《书纂言》,认为现传《古文尚书》为东晋 晚出之书至此,问题和疑点提了出來,然而都缺乏深入缜密的考证,伪《古文尚书》 的定案,历史地落在了明清两代学者身上明代学者梅在总结和吸收前人对《古文尚书》 疑辨成果的基础上,撰写了《尚书考异》和《尚书谱》两部辨伪专著,对孔安国的《书 序》、《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翔实的考辨:(一•)从文字语句上 找出伪《古文尚书》的破绽:梅质认为“东晋之伪,无一书不搜葺,无一字无所木” [4?, 因此他在考辨过程中注意探究伪《书》文字依傍的木源及拼凑的痕迹如他在《尚书考 异》卷二“《大禹漠》' 政乃黎民敏德'”条中指出:此句乃揉合《尚书•康浩)中“乃 其民”、“用康民”,“丕则敏德”,“则罔政在厥邦”和《尚书立政》中的一些语 句而成。
又如在同篇“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条中,他认为此句 中貝有“允执厥中”一•句为尧Z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危”出自于《荀子•解蔽篇》 所引《道经》“人心之危,道心之危”,惟将两“之”字改为“惟”字惟精惟 一”则是“直抄略荀卿前后文字而攘为己有”二)从文章体例上找出其破绽:如在 考辨《大禹谟》时,他指出:“变乱圣经之体者,《大禹谟》是也凡伏生《书》典则 典,谟则谟,誓则誓,典、谟、誓杂者未之有也今此篇自篇首至' 万世永赖,吋乃功 ',谟之体也自' 帝曰格汝禹’至' 率百官若帝之初’,典之体也自' 帝曰咨禹惟 时有苗弗率’至'七旬有苗格’,誓之体也混三体而成一篇,吾故曰:变乱圣经之体 者,《大禹谟》是也”0(三)从史实上找出其破绽:如针对孔传《禹贡》称:“积石山在 金城西南”,梅氏认为:“积石山在西南芜中汉昭帝始元六年始置金城郡,而《孔 传》乃云:“积石山在金城西南孔安国卒于汉武时,载在《史记》,则犹在司马迁以 前,安得知此地名乎?其为依托,尤佐证显然”⑹梅《尚书考男》所采用的辨伪方法及 考辨之成果,对伪《古文尚书》的定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朱琳在《尚书考异跋》中 认为:“后儒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惠定宇《古文尚书考》其门径皆自先生开之”。
然而梅氏由于“见闻稍狭,搜采未周”⑺,因此他的考辨带有很大局限性,如他断言二 十五篇《古文尚书》为东晋高士皇甫谧伪造,显然是武断的清初,一些学者如黄宗羲、 顾炎武等承宋明以来疑辨风气,也分别有考辨孔传《古文尚书》的著作和文章问世,对 阎若噱、惠栋等后学不无影响与阎若璘同时的姚际恒先于阎氏撰成《尚书通论》一书, 该书虽己亡佚,但其部分内容及很多要义被阎氏手自抄写,散在自己《古文尚书疏证》 一书的相关各条之下,并将姚说的精义录为其书的第一百二十一条此外尚有钱煌撰有 《壁书辨疑》六卷,朱彝尊著有《尚书古文辨》一卷、《经义考》三百卷(其中卷72至 卷97共二十六卷为《尚书》专卷)等,这些同吋代学者的考辨工作对阎若噱等都曾产生 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这场自北宋末到清初历时五六百年之久的对伪《古文尚书》疑辨的 诉讼,到了康熙年间由著名辨伪学者阎若噱等最后作了定案能够集古今考辨伪《古文尚书》之大成的当数阎若噱的《尚书古文疏证》8卷在 该书中,他列出128条证据(其中12条有录无书,17条录文全缺),对伪《古文尚书》 进行了全而系统的考辨总结起来,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而进行论证:1. 从《汉书》、《后汉书》等著录《古文尚书》的篇数、篇名、篇次与今本不同丄 论述其伪。
如卷1开篇即指出:“《汉书•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 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六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艺文志》:《古文尚书》 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 鲁共王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 经》凡数十篇,皆古字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 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列于学官《楚元王传》:-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 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以后,孔安国献之案:阎若球 在《尚书古文疏证》卷2中据荀悦《汉纪•成帝纪》认为应在孔安国后加一字,理由是 窃意天汉后,安国死已久,或其家子孙献Z,非必其身夫一则曰:得多十六篇.再则 曰:逸书十六篇.是《古文尚书》篇数之见于西汉者如此也⑹又如在第三条中称:“《尚书》百篇序原自为一篇,不分置各篇之首其分置各篇 之首者自孔安国传始也郑康成注《书序》尚自为•一篇,唐世尚存孔颖达《尚书疏》备 载之⑼从而揭示《书序》之伪2. 从古书所引《尚书》逸文上指出伪《古文尚书》与之在文字、内容上的异同,揭 示其伪如第五条中,阎氏据刘歆《三统历》所引古文《武成》篇八十二个字,与伪孔 本《武成》篇文句进行对比,认为两者”迥异”。
于是指出:“无论此篇己亡而复出,相 距三百年,中间儒者如班固、郑康成皆未之见,而直至梅喷始得而献之,可疑之甚即 其事迹、吋日亦多未合⑼其他如《第九言〈左传> “德乃降”之语今误入〈大禹谟>》、《第十言〈论语〉孝乎惟孝”为句今误点断》、《第十一言〈孟子 >引〈书〉语今误入两处》、《第 十二言〈墨子〉引〈书〉语今妄改释》、《第十三言〈左传>引〈夏训〉语今强入〈五子之歌>》、《第十四言〈孟子〉引今文与今合引古文与今不合》、《第十五言〈左传〉、〈国语〉引逸〈书〉 皆今有》、《第十六言〈礼记>引逸〈书〉皆今有且误析一篇为二》等篇均注意从《尚书》的 逸文丄辨伪《古文尚书》与之在文字、内容丄的异同,找出其破绽3. 从伪《古文尚书》袭用古书字句上揭示其作伪之迹《尚书古文疏证》卷3今全 阙,然从保存下來的篇题看,这一卷主要是从伪《书》袭用古书字句上找出其破绽和伪 迹,如《第三十三言〈大禹谟〉句句有本》、《第三十四言〈泰誓>〈武成〉句句有本》、《第三 十五言袭用〈论语〉<孝经〉》、《第三十六言袭用〈周易>〈尚书>〈毛诗>》、《第三十七言袭用 〈周礼>二〈记〉》、《第三十八言袭用〈左传X国语>》、《第三十九言袭用〈尔雅>》、《第四十 言袭用〈孟子X荀子〉》、《第四十一言袭用〈老子X文子X列子X庄子〉》等,可惜这些篇 1=1均未保存下来。
4. 从史实、典制上证明伪《古文尚书》、伪孔传之伪比如在卷4第63条中指出: “古未有夷族之刑也,即苗氏之虐亦只肉刑止尔,初何尝举人之三族而歼绝之有之, 自秦文公二十年始盖秦近于戎,戎法至重,秦亦相承用Z,他国未Z见也,伪作《古 文》者偶见《荀子》有-乱世以族论罪,以世举贤.之语,遂窜入《泰誓》篇中,无论 纣恶不如是甚,而轻加三代以上以惨酷不德Z刑,予后世人主嗜杀者Z口实在此指 出《泰誓》上中所云”罪人以族,官人以批”,是沿用《荀子》之语,所谓”罪人以族” 是从秦文公二十年(公元前746年)才开始有的,而记载武王伐纣誓师之言的《泰誓》不 应记后世的典制5. 从文体、语言风格与吋代不符上揭示其伪迹如在第73条中考辨《五子之歌》 吋指出:“每取而读,弥觉辞意浅近,音节呷-缓,此岂真出浑浑无涯之代与亲遭丧乱 者之手裁?窃意此伪作者生于魏晋间,才既不逮魏武,自不能如其气韵沈雄,学复不 逮,韦孟又不能为其训辞深厚且除一•人三失、“'惟彼陶唐、关石和钧'等句Z袭内 外传者,余只谓之杓然无所有而已矣此外,阎氏还从历法、地理方面等方面考辨其 伪结语:阎若球在辨伪学术研究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孔传《古文尚书》是历来“证伪” 对象中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经《尚书古文疏证》定案为“伪书”。
这是档案辨伪学上的 头等大事,是非常成功的“证伪案例”不辩伪书,将会给历史研究造成混乱,导致“深 入人心”的误传,甚至是在政治上形成不良后果,甚至干扰经济文化建设惟其如此, 对阎若璀《疏证》一书的内容及其在辨伪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疏理和探讨,便是档案 文献编纂学中不可或缺的大事注释:[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 墨翟.墨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3] 刘师培:《崔述传》,见《崔东壁遗书》附录[4] 详见《崔东壁遗书》“古文尚书辨伪”卷一,“古文尚书真伪源流通考”[5] 《左氏春秋考证》卷上,《桓公篇》[6] 详见《考证》卷下,《汉书・儒林传》[7] 《定全集》第一辑,《六经正名》[8] 阎若球.尚书古文疏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 阎若球.尚书古文疏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阎若嫖•尚书古文疏证[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