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辩笔记(2011).doc
9页自然辩证法考试复习重点:课堂上讲的内容主要有:绪论、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科学发展的模式、悖论与科学发展、科学观察等;《自然辩证法讲义》上的内容主要有:绪论、第3-5、7、9、12讲等绪论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研究对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内容:自然观(自然观的演化、当代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前沿的哲学问题);科技观(科学发展的模式);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思维、科学假说、科学观察);科学技术与社会(科技发展的人文环境、科学技术体制)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二、恩格斯创立自然辩证法创立原因:(1)建立完整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需要;(2)适应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3)促进自然科学健康发展的需要创作过程:1873.5-1876.5; 1878.7-1883.3《反杜林论》1883.3.14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再次中断写作,整理出版《资本论》及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895.8.5恩格斯逝世时仍未完成,之前将手稿分成四束,分别加上标题: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自然研究和辩证法;自然界的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三、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该学科改为“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学:以科技为研究对象,对科技的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进行全面考察下涉科技哲学、科技管理学、科技史学、科技社会学、科技法学、科技政策学、科技伦理学、科技文化学等四、当代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研究(物理学哲学问题);自然观研究;科学哲学与科学方法论研究;技术哲学与技术方法论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与文化研究;科技思想史研究等五、 国外相关研究1、科学技术哲学 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哲学学科2、科学技术与社会 哲学的方向:波普尔、库恩、拉卡托斯等的科学哲学;埃吕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等的技术哲学等 社会学、历史学的方向:普赖斯的科学计量学;贝尔纳的科学学;萨顿、科瓦雷的科学史等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的方向:杜尔凯姆的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斯·韦伯的自然科学与文化科学的区分;C.P.斯诺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等。
3、20世纪60年代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汇合成一门交叉学科——科学技术与社会(STS)4、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技术与社会演变为科学与技术研究(S&TS) 美国康奈尔大学设有科学技术学系,涵盖从本科到博士的教育六、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哲学性质的交叉学科,他从自然科学向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渗透,是培养有深厚理论基础、有战略眼光、具备文理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的必修课在教学中偏向“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忽略了对科学方法的探索以及科学精神的展现,不能培育起良好的科学批判精神崇尚科学,但反对视科学技术为导向人类幸福的唯一工具;不反对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但反对机械地、盲目地应用;不否定科学能够为人类解决很多问题,但反对以为仅仅科学就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引子: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联系问题历来众说纷纭 1、各个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都曾产生过哲学问题 1.1 原因之一:科学的发展会触及学术传统 学术传统分一个学派的传统和一个时期整个科学界的传统,属于信仰的内容之一。
例子1:古代的根号2事件和毕达格拉斯学派有关,该学派相信:任何一次度量都可以用数(即有理数)表示出来困境:等腰直角三角形例子2:W.汤姆逊不接受电磁理论 W.汤姆逊 :“直到我能够做出一个事物的力学模型之前,我从不感到满意如果我能做出一个力学模型,我就能理解它;只要我采用各种方法都不能做出一个力学模型,我就不能了解它而这,就是我为什么不能接受电磁理论的缘故 例子3:爱因斯坦与玻尔之争1.2 原因之二:科学发展会触及政治和宗教信仰 例子:(1)伽利略案 (2)其他案例1.3 原因之三:科学技术发展会产生伦理道德问题神话中的科技伦理思想 :普罗米修斯盗火神话歌颂了为人类利益勇于牺牲自己的道德精神,提出了敢于触犯宙斯尊严,打破神人界限,提高人的地位问题马克思称这个神话是“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这个神话中提到的潘多拉的盒子则说明,技术既可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扼杀文明 索夫克勒斯的剧本《安提戈涅》先讲了人的才能十分高超,无所不能接着又说:这种才能有时使他走厄运,有时使他走好运只要他尊重法令和他发誓要坚持的正义,他的城邦便能耸立起来;如果他胆大妄为,犯了罪行,他便将失去城邦。
说明古希腊人已经看到科学与技艺力量的强大,感到必须用道德和法律来约束它 2. 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 2.1宏观上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案例: (1)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和中国哲学的影响有关 : ☺中国古代取得了光辉灿烂的科技成就 ☺儒道两家都强调内心追求,对外界采取消极态度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父母全而生之,子当全而归之 ☺道家追求的道就在人心中,儒家强调先天存在的“知”和“能” ☺中国哲学教导人们看不起技术 ☺中国哲学缺少科学方法上的内容 ☺中国人信仰有机宇宙观(2)科学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是以哲学高潮的超前形成和转移为条件的 刘则渊、王海山以《哲学史》(1—6卷,敦尼克主编)为统计资料源,对近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的哲学家人数进行了统计,并把一个国家的哲学家人数超过世界总数的15%时,称为哲学高潮期他们发现,近代以来哲学高潮期是客观存在的,且存在转移现象 表3-2 近代世界哲学高潮发生顺序、时间长短及峰值表 表3-3 哲学高潮期(I)和科学中心期(III)的起始年代表 表3-4 哲学高潮期(I)和科学中心期(III)的峰值发生年代表 结论:(1)哲学高潮期兴起和转移顺序与科学中心的转移顺序一致;(2)科学高潮期前都存在一个哲学高潮期,说明哲学高潮的兴起和转移是导致科学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哲学高潮是科学兴盛的先导。
3)哲学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 2.2微观上哲学指导自然科学的例证: B·帕斯卡 洛仑兹 2.3对科学未知领域的哲学探索 热寂说科学发展模式概述 科学从小到大逐渐发展起来的:☏ 按时期分,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现代四个阶段;☏ 按形态分,经历了零星的知识、经验形态的知识、理论形态的知识、知识体系四个阶段自然科学发展模式又可称为“科学演进的模式”,是从动态上描述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 宏观上描述科学整体运动的规律♥ 微观上阐述科学理论生长的过程宏观上的科学发展模式(一) 2.1指数增长律恩格斯:“科学发展则同前一代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因此,在最普通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 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于其出发点起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普莱斯 W=аеТβ(W为科学指标,а、β为常数 ,Т为年代) 指数增长率存在的问题:导致增长佯谬 s型曲线2.2汤浅现象 从大的时间尺度看,在不同地区或国家科学发展不平衡最先注意到这一点的是(英)贝尔纳1954年《历史上的科学》中明确把一个时期科学技术繁荣昌盛的国家或区域称为“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
从旧石器时代到1950年,共存在过20个技术和科学活动中心贝尔纳揭示了这个现象,未能展开进行深入研究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用统计方法再次证明 科学活动中心:一国科学技术成果占同期世界科技成果总数的百分比超过25%的国家科学兴隆期:一国保持在25%以上的时间统计源:Herbonsha的《科学和技术编年表》(1956年版)结论:图4-4:科学发展的高潮与多中心时期的交替2.3凯德洛夫的带头学科理论 ☞ 不再着眼于科学在空间上的发展状况,而是着眼于科学的内部结构20世纪70年代发现,各门学科的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 ☞ 带头学科或先导学科——形成学科群☞ 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带头学科(及形成的学科群)不断被取代和更替的过程☞ 起作用的时间T=200/2n-1 启发性:(1)自然客体的复杂程度和发展水平不一,为了认识它们,首先认识这些自然客体的共同基础这个共同基础往往就是带头学科2)理解了为什么现代科学技术是加速发展的——学科群宏观上的科学发展模式(二)一、科学积累发展模式 认为科学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知识从少到多,日渐积累,越积越多.1.1亚里士多德从观察上升到理论,再从理论返回到观察,以指导观察。
前者采用“归纳”,后者采用“演绎”从过程1到过程2,一般理论1成了 认识的背景,指导并解释经验观察2,这就要暗含一个前提:前后不矛盾不矛盾意味着知识融汇的可能1.2 惠威尔:把科学的进化比作支流汇成江河的形式,即科学是通过归并而进化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归并了开普勒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潮汐运动规律、其它事实如何归并的呢?事实1、2 ······m 经验定律1、2、········n 更高层次定律1、2、········o 理论必然的推论:定律和理论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2.对惠威尔观点的批评给科学史强加了一种虚假的连续性;科学的发展是坎坷不平的,理论并不互相流入对方;相反,竞争是法则,一个理论被另一个理论替代,常常是革命性推翻燃素说和氧化说之间是取代、推翻关系,是竞争结果,是不连续的累积模式的图示评价:卡尔纳普:中国套箱优点:能较好地说明新旧理论之间的继承性问题: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的,其间曾经存在革命,有间断,无法用继承性加以说明;新理论的产生常开始于旧理论与观察事实的矛盾;累积模式把科学发展问题太简单化了二、波普尔(K.Popper)的不断革命模式1、 背景1905年相对论提出。
此前,牛顿理论已经受千百次检验,取得惊人成功,被证明是真理在相对论冲击下,根基发生了动摇一个理论,不管多么成功,都难免被推翻的命运由此出发看1919年爱丁顿实验(不是对爱氏理论的证实,而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否证”) 科学具有主观性,只能逼近却无法达到客观真理2、模式描述波普尔模式包含四个环节①科学从问题开始②针对问题,科学家进行各种大胆的尝试性猜测,即提出假设和理论③各种理论之间激烈竞争,相互批判,并经受观察和实验的严格检验,从而清除错误,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④新理论被证伪,又出现新问题,开始下一个过程他把科学看成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