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舆论学理论知识汇总.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57199799
  • 上传时间:2023-02-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38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_章认识舆论1、 舆论的定义:书本11页舆论定义的共同点:舆论不是官方的意见和观点舆论时群体的行为舆论是自由表达和公开传播的舆论带有明显的目标指向2、 舆论的性质:公众见解的体系、工作和意识的整合、 社会心理的互动3、 舆论的特征:公共性,体现在其与社会公共利益、社 会关系、社会观念有关冲突性、反常性、现实性4、 舆论的要素:(书本11页)舆论的主体:公众,特点是结构变动、意 识自主称为舆论主体的两个必备条件:个体间 由相近的认知而关联、具有社会参与的自主 性舆论的客体:社会现实、以及各种现象、 问题客体通常要有冲突性、矛盾性、争议 性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情绪表现 的总和,信念处于核心位置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四分 之一的比数通常被认为是“较多”的底数舆论的强度: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是否集中、是否 强劲有力舆论的强烈程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 行为舆论、二是未表露的内在态度舆论的持续性:舆论的功能:影响舆论客体(以上七大因 素是必要因素)舆论的质量:理智成分和废理智成分5、 舆论的分布第一种是“J”形分布:在对一个问题 上,有一种相对一致的意见占优势,决策者 要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如孙志刚事件第二种是双众数分布:两种相对的意见 相持不下,决策者采用延迟决策或模糊决策 等手段如网络实名制利弊的讨论第三种是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对现实、对现 状、对现行决策时满意的,决策者的决策应 该是改良型的,而不是根本的、纯结构变动 的决策。

      第二章:舆论的形成舆论的形成过程:问题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意见的 互动与趋同、舆论领袖权力组织及大众媒介的介入,舆论形成 文化与道德传统对舆论形成的制约 舆论形成的多样性:不一定具有权威性 群体事件一一自下而上,有的是自上而 下的不一定能完全达到共同认识舆论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舆论领袖:对舆论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定义:是指群体中比同伴有更多机 会接触媒介和消息源并热衷于传播消息和 表达意见的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第三章:大众传媒与舆论的关系反映并代表舆论是大众传播媒介的功 能之一,反映舆论时,媒体是舆论自下而上 的表达渠道,是公众论坛,是舆论载体;代 表舆论时,媒体往往是称为“拟态公众”, 称为公众代言人媒体引发舆论:通过设置议题来影响公 众对外界的感知,议题往往是舆论形成的源 头有时通过制造媒介事件来引发舆论第四章:舆论存在的形态、媒介如 何更好地引导舆论舆论的形态:潜舆论,就是问题的潜伏 期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没有公开表达的信 念,二是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 情绪有时潜舆论比显舆论更能确切地说明舆 论的真正倾向,因为显舆论的发表会受到各 种其他因素的规范,而各种社会规范很难直 接干预情绪型潜舆论的表达,在较少约束的 情况下,无形中使得它反而拥有了几分纯 真。

      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 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 态度,它或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或者是 由情绪型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转化而 来显舆论是对外界刺激的认知、意向和情 感的综合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为适应具体环境而形成的显舆论2、 显舆论中的自我表现成份3、 显舆论中的自我防卫成份行为舆论是指主要以行为的方式表达的 舆论这种情形中通常还会夹杂着评议和文 字的意见表达,严格说是一种综合型舆论, 在行为中既有情绪的表达,也有公开的言 语它与其他社会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行 为目的是为了观念的传播或情绪的发泄1、 行为舆论发生的原因美国社会学家斯梅塞1962年提出“集合 行为理论”说明行为舆论的发生原因,归结 为五种:① 社会结构的诱发② 社会内部发生“结构紧张”③ 某些一般化了的信念得到发展和普 及④ 契机要素的引发⑤ 对行为参与者的动员,其中舆论领袖 的作用甚为重要2、 行为舆论的类型:根据斯梅塞的集合行为理论,行为舆论 可以分为五种类型:① 旨在实现规范价值志向的行为舆论② 旨在实现规范志向行为舆论③ 敌意暴露行为④ 恐慌和疯狂行为⑤ 各种相对短时的围观。

      麦克利德认为大众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 中扮演了三种角色:1、 渠道或联系者,即大众媒介是信息的 流通渠道;2、 变动的代言人,即大众媒介是舆论的 代表者;3、 大众媒体是舆论的认识方法的提供 者由此可见,大众媒介对舆论的每个 发展阶段的影响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那么,面对不同形态的舆论,大众应怎样进 行引导?(一) 新闻舆论引导的艺术:1、 遵循新闻规律,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 信息沟通功能新闻引导舆论的基本方式是用事实说 话,反映和引导舆论是新闻机构的重要职能 增强新闻透明度,转变报道方式,正确、迅 速地报道一些新闻事件2、 抓住苗头,及时正确引导新闻媒介要以新闻敏感与非凡的洞察力,紧紧抓住新事物、新趋势、新动向,加 以报道,形成舆论力量3、 设置议题,主动引导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 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 舆论或者社会情绪4、 组织讨论,形成主导舆论讨论的目的在于实行意见集中,寻找意 识的“光明点”,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优见解5、 树立典型,倡导正向舆论典型报道的意义是由于它引导人们对一 个事件的认识而形成对大量同类事物的正 确意见,从而激发人们去赞扬、支持一切先 进人物正义事业,批评和消灭一切丑类和非 正义的事业,正确引导舆论应做到:报实 不报虚、报做少报说、报成果,不报计划(二) 加强对社会热点的引导:做到四 个一定1、 一定要明确出发点。

      不是追求“轰动” 效应,而是帮助党和政府工作,帮助老百姓 解决问题2、 一定要注意结合点党和政府的工作 重点,各级领导的关注,老百姓的利益的所 在点这三个点的聚会点3、 一定要寻找激发点同群众关系最密 切,群众最具有热情、4、 一定要把握落脚点热点报道一定要 有结果,给人们以希望和信心(三) 新闻舆论引导的几种模式:1、单向传播模式(完全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公告式的发布舆情信息)宣传政策、解疑释惑;树立典型、报道 成就、引导热点,重视反应2、 双向传播模式(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 动传播模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通过受众反馈,提供新闻线索,参与节 目等途径,如媒体征集老照片、老故事3、 整合传播模式,媒体调动一切传播手 段与资源对信息进行立体报道、主题引导的 市场拓展方式,包括栏目整合、媒介整合 如,汶川大地震中媒体全方位报道(四)舆论监督的畸变:谣言结合书 本102页1、 对信息的追求一一谣言产生的园原动 力2、 对反常事物的好奇——根源3、 心理定式一一助推器4、 不科学的认知方式一一催化剂5、 从众心理 放大器第五章新闻舆论监督一、 舆论监督的含义广义: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狭义:通过公共论坛所抒发的舆论力量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社会公众人 物不当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主体:一般公民和新闻媒体对象: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社会公众 人物载体:公共论坛二、 新闻舆论监督的优势新闻舆论监督相比较于硬控制的法律, 是一种软控制其有更大的广泛性、更加迅速、更加公 开、成本更加低廉新闻舆论监督的对象领域如道德层面 的,法律不便于介入三、 新闻舆论监督系统的理论架构(一) 公众是舆论监督的主体,是舆论 监督的真正动力传播者既是权利主体,又是法律主体二) 新闻舆论监督的客体1、 决策监督:决策过程、决策实施以及 决策后果的研究、监督2、 行为监督:违法违纪行为、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败坏社会风气行为的监督3、监督的重点:决策行为、决策过程、 权力机构、权力人物以及、社会权力运行中 不良行为的监督(三) 新闻舆论监督的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道德 文化环境(四) 当前新闻舆论监督问题新闻舆论监督疲软:本地监督少,异地 监督多,对上少,对下少,效果不理想缺少法律保障媒介自身体制不健全及从业人员素质不 高舆论监督执行不力(五) 新闻舆论监督的操作障碍和思想 障碍舆论监督的操作障碍1、 行政干预,封锁消息,需要记者进行 隐性采访2、 欺上瞒下,袒护包庇3、 暴力反抗,打击报复4、 制造官司、干扰监督例:大三女生 年薪40万多新闻案舆论监督的思想障碍1、 舆论监督不利于维稳2、 加强舆论监督不符合“正面宣传为 主”的方针3、 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对舆论监督 存在畏难情绪第六章网络舆论一、 网络是民意表达的渠道1、 社会处于转型期,涌现出新矛盾2、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打破传统媒体 垄断,网络成为草根阶层最便利的表达渠道3、 政府信息的不完全公开为网络热点事 件的发生提供了机会二、 网络舆论的特点主体:自由而分散客体:包罗万象自身:理性与非理性、复杂而散乱共生合力的多种传播渠道:论坛BBS、 博客、微博等各种力量左右着网络舆论,而网络舆论 也开始左右各种力量。

      例:药家鑫“激情”杀人;任建宇因言 被劳教网络舆论也渗透现实世界:司法审判、 公安城管执法三、 引导网络舆论存在的困难1、 舆论的新闻源头不可控2、 网络舆论的快速转化不可控3、 网络舆论的分散性与多元化不可控4、 网络舆论极易被放大而难以控制四、 有关争议网络舆论监督VS网络暴力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认同、极端现 象补充最后一章内容:一、 什么是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 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 简单地说就是网上民意的表达二、 网络舆论的形成是网络用户、网络媒体、网络环境、网 络传播技术发展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其形成和发展,源于网络用户和网络媒 体的自主性,此外,众多舆论场的形成也对 其产生重要作用三、 网络舆论的特点1、 互动性,个人成为信息和意见发布的 主体2、 开放性,解放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限3、 即时性,打破时空界限以最快的速度 传播4、 匿名性,真实的民意与不负责任的言 论混杂5、 把关的隐性和弱化,形成“观点的自 由市场”6、 广泛性,舆论主体的广泛性及监督载 体的多样性7、 整合性,迅速整合各方观点掀起舆论 高潮四、 网络舆论的作用1、 舆论监督。

      2、 信息传播3、 交流思想五、 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1、 促进社会管理,实现民意表达2、 引发社会舆论,达到影响或改造现实 的目的3、 影响社会文化,引起社会观念的变革4、 极大冲击传统舆论,解构传统媒体的 权威解释地位,更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5、 存在一些负面作用,如虚假信息、泄 密等等六、 网络舆论的负面性1、 缺乏权威性2、 缺乏引导性3、 受到的限制大七、 网络舆论的不良现象1、 谩骂与攻击2、 发布虚假信息3、 大量民事侵权当前网络舆论受到的限制一、 并非所有人都有财人和能力在网络 上发议论二、 技术上仍然存在对网络舆论的控制三、 作为网络舆论主体的公众(网民) 自由选择信息的权利是有限的四、 网络舆论存在的背景是虚拟的,不 同于实际生活中的 自由发表意见五、 网络舆论中大量存在垃圾意见和垃 圾信息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一、 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与规范1、 管理舆论2、 掌握舆论3、 自律舆论二、 努力搞好网络舆论监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