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建设的多层次理论.ppt
71页课程建设的多层次理论 张娇 黄小芳 陆运花 甘家法,第八讲,主要内容,,课程的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 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课程的定义,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第一种是理想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课程 第三种是领悟课程 第四种是实行课程 第五种是经验课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课程的本质是由特定的培养目标、基本的文化成果、多样化的教学行为方式组成的规定学校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媒体, 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具体蓝图课程的定义,课程理论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论 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是不足取的,应代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的课程,此外,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这一课程流派是以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为契机而出现的,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
课程理论流派,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特点:第一,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使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实验室第二,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课程理论流派,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的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课程理论流派,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多尔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课程理论流派,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看,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强调各门课程各自的逻辑体系,教学以各自学科知识为中心分科进行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课程类型,二.以课程的表现形式或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无形课程、自发课程等),课程类型,三.根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的综合程度,即是单门学科还是多门学科,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二为一的课程形态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课程类型,四.以课程管理制度为依据,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课程类型,五.根据课程的管理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六.根据课程任务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七.按照课程的是否生成可分为: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 八.其他的课程划分(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与高中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内涵,课程建设不仅包括对外显的,以专业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形式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心理反映起作用的显性课程建设,也包括对内隐的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明确陈述的,通过学生无意识、无特定的心理反映影响学生的隐性课程建设。
根据上述理解,对课程建设这一概念可作如下界定:课程建设是课程管理主体对各专业教学科目、教学活动、教学情境及其进程和校园教育情境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监控协调过程课程建设应该从建设过程、建设内容、建设层次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与内涵,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一、课程目标的内涵 1.广义的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2.狭义的课程目标 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在狭义上,课程目标不包含“教育方针”,只包含“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二、我国传统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 1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方面的目标,忽视学生的需要 2 过分重视学科知识的单一功能,未能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 体目标 3 过于重视未来生活的需要,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
4 过于注重“教程”,忽视了“学程”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目标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转变课程的功能,传授知识,,三、新课改确立的三维课程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世纪的要求,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新课改的课程目标在各科课程标准中是分层次地体现的,目标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可按三个层次分列: 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 能力(过程)与方法───核心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优先目标,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和掌握适应社会进步和个性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注重综合化的学习,认识到各门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理解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逐步扩大知识范围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二)能力与方法目标 能力与方法作为体现能力的目标,它应该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初步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开发创造潜能,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技术操作与运用能力 ──发展团结协作能力和竞争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 ──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树立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观念 ──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树立科学精神,形成创新思维习惯,充分发展个性、自主性和独创性 ──陶冶人文精神,正确认识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增进国际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方面,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它是课程体系的骨架,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 课程结构是针对整个课程体系而言的,课程的知识构成是课程结构的核心问题,课程的形态结构是课程结构的骨架。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一、原有课程结构的弊端 1、课程类型单一, 课程设置僵化 2、学科门类繁多, 比例分配失重 3、强调国家对课程的统一性,课程凸显计划性,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二、新课改课程结构改革的目标 (一)《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二)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实质是获得课程设置的平衡课程的均衡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 2.合理地设置各门课程或学习领域的比例 3. 课程类型设置的均衡化,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三)课程结构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的实质是为地方和学校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各地和学校在课程结构上的创新和发展,鼓励学校通过设置有特色的课程,体现学校的特色,实现学校改革的内涵式的发展 新课程的选择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和学校对分科和综合的选择 2.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3.各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内的弹性内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四)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关于课程的综合性,应该树立两个基本观点: 第一,综合要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出现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
第二,综合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学习之间的相互联系、渗透,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等 1.设置综合课程 2.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课程结构改革的措施: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方面,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方面,一、课程内容概述 (一)涵义:是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教材是课程内容直接的物质载体 (二)五种基本要素: 认知性、道德性、审美性、健身性、劳动技术性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 (1)学习者的需要(2)社会的需要 (3)学科自身发展 (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3)直线式与螺旋式,《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方面,二、新课程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新课程内容的基础性:走向一种综合基础观 课程内容的创新首先要表现在课程基础的更新,表现在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价值观念和态度的更新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方面,(二)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课程内容现代化的国际视野—“四种学会” 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 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环境产生影响; 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 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 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2.新课程内容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三个面向” 课程面向学生生活、面向社会发展、面向科技进步,新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方面,(一) 课程面向学生生活 指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中小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与领悟,课程中所包含的种族经验或人类生活经验要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来加以组织,以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脱离生活,丧失生活意义和价值的倾向课程面向学生生活,应该以儿童的经验和生活背景为基础,调动、保持和发展儿童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明显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学会通过生活进行学习,同时学会生活和学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