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范文.docx
3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xx诗】 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人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
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1/3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