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析终身教育视角下对湖北省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思考.doc
4页分析终身教育视角下对湖北省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思考=“news_bd”>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最早由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与1965年正式提出其最大的特点即为终身性,从一个人呱呱坠地到垂垂老矣然而当人们完成了学校教育之后,其后几十年的教育主要来自社会,而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近年来其社会教育作用日益凸显湖北作为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境内各类院校、研究机构数量众多,其中高职院校有 55所 , 且在校师生人数众多围绕高职院校和社区组织的需求,找出高职院校服务社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 , 这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1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是双方的共同需求 1.1 高职院校有着投身社区服务的现实需求 1.1.1 投身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 是现代教育公认的三大基本职能高职院校办学长期以来普遍更重视前两项,而对社会服务重视不够随着 2006 年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启动,该项目进一步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即:要在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城务工劳动力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
高职院校要实现以上要求,必须寻求一个合适的载体而社区是同广大居民联系最密切的社会组织之一,承载着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等功能,其受众面广,贴近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可以为高职院校投身社会服务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 1.1.2 服务社区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需求处于一个不断调整的动态的过程中高职服务社区,有利于学校更好的了解社会需求,并根据社会的需要,改进教学工作,及时调整专业、课程,提高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1.1.3 服务社区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近年来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呼声日隆,双师型教师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其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更是高职院校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单纯拥有双重资格证书是远远不够的,双师实质上强调的是教师应具备与其职称等级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与技能而服务社区恰恰为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提供了平台此外教师通过社区服务,将实践中的体会带回课堂教学中,会提升教学水平;将体会带到科研中,则有可能使教师发现新的科研课题,修正原来的科研结论,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有利于提高其师资水平 1.1.4 服务社区有利于拓展高职院校的办学形式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是高职教育办学的两种形式,其中学历教育又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办学形式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一次性的学历教育,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更新知识的需求,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发展单一的学历教育,固步自封,会让职业教育的道路越走越窄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及培训,拓展办学形式,把社区教育、服务工作作为促进学校事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1.1.5 服务社区有利于进一步拓宽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服务社区,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更多同社区内的单位和企业进一步的接触的机会以社区为媒介,加强与社区内单位的联系,了解社区内单位在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地区产业结构、把握行业发展走向和地区用工趋势,另一方也有利于进一步拓展社会服务平台,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1.2 社区工作需要高职院校的参与 1.2.1 打造学习型社区需要高职院校的参与学习伴随人们终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新知,跟上时代为响应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各地区纷纷开展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活动。
然而要真正建成学习型社区非社区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以社区学习场所为例,武汉市提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办公场地要达到 300 平方米,然而这一要求对许多地处闹市中心的老社区而言,很难达到,办公场地紧张,开展社区学习的场地就更狭小而高职院校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能提供培训场所和多种培训设备,为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提供了多种便利条件 1.2.2 社区提供公共服务需要高职院校参与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是市民表达诉求的第一渠道,和市民有关的各项政策方针最终都要由社区落实,其工作内容繁杂、涉及面广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全市共有 1274 个社区,根据2014 年制定的《社区居委会协助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目录(试行)》的规定,社区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矫正,开展对社区矫正人员等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的帮扶教育;社区教育,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教育培训;文化体育,做好社区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指导和服务工作;青少年服务,利用社区服务设施,组织社区青少年开展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等活动,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等16项内容小社区联系着着大民生,目前社区将辖区内的社区文体活动、社区教育、就业培训、社区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交给专业的社会组织运作,是社区工作的一大趋势。
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在校师生资源,在社区文体活动、社区教育和就业培训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以社区教育、就业培训为例,高职院校定位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其前身多为中专、技校,他们很多都曾是行业、企业的岗位培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的联系更紧密,此外校内还有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因而能够为社区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教育培训服务 2高职院校服务社区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动力不足,对终身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够根据调查显示 2014 年全国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情况总体良好,‘零投档’现象仍属于小概率其中湖北省的省外录取计划满足率,超过江苏、天津、陕西和重庆,位列全国第一,高达106.55%,也是唯一超出省外录取计划的省份招生情况良好,使得部分高职院校只看到眼前,对推行终身教育、服务社区动力不足 2.2 激励分配机制不完善虽然目前省内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认识到发展终身教育、参与社区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由于校内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难以全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尽管有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制定了一些奖励措施,但是由于近年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张,完成校内规定的课时任务已经让很多老师难以负担,因而更加无暇参与社区工作。
2.3 服务社区的形式比较单一目前湖北省内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形式主要教师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和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学院建设两种形式高职教师在服务社区中参与的项目主要集中于培训方面在此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以个人身份参与,而非代表学校,且服务也往往只局限一、两个项目,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难以形成服务品牌参与社区教育学院建设则是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更主要的一种形式2010 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在湖北省有 3 个点分别分布在武汉市江岸区、新洲区、荆州市沙市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湖北省的3个点则分布在武汉市硚口区、青山区、武昌区通过走访发现由于社区教育学院是在政府主导下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社会力量在建设中参与不充分高职院校作为参与建设的一只力量,为社区学院提供服务多限于提供教育场地、教育设备等硬件,有的地方社区教育服务还出现了形式化、课堂化的倾向,这离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初衷有一定距离 2.4 社区居民参与不够充分社区居民参与不够充分的原因是多样的,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原因集中在三方面:一是社区居民的教育学习需求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为社区提供的各项服务离满足全体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二是社区人口就业、择业、工作、生活的流动性增强,社区本身在管理上存在着不足;三是社区的年轻居民由于工作、学习较忙,对社区活动参与性不高。
2.5 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工作探索近年来才起步,历史短、经验不足相关的实施细则和评价机制都比较欠缺目前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服务的效果评价主要还停留在经济效益看数据、社会效益看口碑的层面上,缺乏一个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 3改进方向及措施 3.1 提高认识 , 充分把握终身学习、服务社区的意义终身学习时代早已到来,终身学习是每一个现代人必经的发展过程高职院校必须将办学与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充分把握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将目光放长远,着眼于未来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服务社会,小社区组成大社会,高职院校服务社区,将办学深植与社会的大土壤中,才能不断汲取养分枝繁叶茂 3.2 进一步开展社区服务制度建设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教师参与社区服务的鼓励机制例如高职院校可根据教师社区服务时长冲抵教学课时,对参与社区服务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对社区服务中成绩特别突出的予以经济奖励等,逐步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纳入到教师考核中另一方面,社区也要建立起服务评价机制如规定服务时长 1 年要达到多久,培训达到多少人次,服务内容涉及哪些是否落实,服务效果如何,取得哪些成果等。
通过评价机制的建立提高高职院校服务质量 3.3 拓展服务领域学校要主动与社区互动,拓展服务领域一方面学校要在传统优势项目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进一步挖掘与社区的合作空间,力争创出品牌;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咨询项目,结合社区实际及学校自身特点开展系统性、长期性的技术咨询、服务咨询,并打造一支专业的社区咨询服务队伍 3.4 高职院校和社区教育学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目前高职院校和社区教育学院的合作还主要停留在共享教学资源的层面上,人才培养、构建居民学习立交桥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高职院校可根据社区学院的需求订单式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社区也可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在构建居民学习立交桥方面,社区可通过建设学分银行,试行学分积累、学分认可、相互转换制度,有条件的沟通社区教育与高职教育 3.5 深入调研,为社区教育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居民的教育需求是多样化的,高职院校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要深入调研通过调研,进一步了解居民的需求,结合各类社区居民的接受能力来提供服务,从而构建起社区教育多类型、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内容体系如根据社区居民的年龄层次、兴趣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以武汉市武昌区社区教育学院为例,其根据居民兴趣提供保健、摄影、心理健康、汽车、旅游等多种教育服务,收效良好。
3.6 搭建社区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社区居民流动性强、年轻居民没时间实地参与社区活动是造成社区居民参与不高的重要原因因而利用网络开展社区教育,满足各类人群学习需要,使得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已成必然趋势武汉市目前已建立市、区两级终身学习网络台——武汉终身学习网和数字化学习社区高职院校和社区合作过程中可以此为借鉴,推进数字化教育,吸引更多年轻居民的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