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山大佛导游词(29篇).docx
48页蒙山大佛导游词(29篇)蒙山大佛导游词(精选29篇)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1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
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
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2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
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之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的时候,大阁虽然失修破败,然而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一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
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自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当仍在其处,共处当有大量埋藏物至于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大佛胸下山坡泥石里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还需清理发掘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3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
《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
晚唐晋王李克用再建大阁,五年用工三十万五代后晋的时候,北平王北京留守刘知远,重修庄严阁,共五层一百三十间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宋时又在蒙山开化前寺建连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从此便埋没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远,就是开化寺,遗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连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残砖败瓦可谁又曾想到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东魏高僧昙鸾弘修的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净土真宗经籍载为“并州大岩寺”,北齐高洋赐额“开化”寺,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仰望着大佛,大佛头颅毁损崩落,不知踪迹,腹上岩石大部分早已风化崩落,胸下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一幅惨败不堪的情形,实属千古遗憾站在大佛臂上,古晋阳城尽收眼底,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觉往事越千年,倏忽间沧海桑田,海枯石烂 蒙山大佛导游词 篇4 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头部早在元代就已经崩落,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由于寺毁阁倾,大佛之腹、手、腿、足、基座、大阁遗基,都掩覆于山坡泥石里,仅现胸颈部分对这尊大佛的考查,现仅触及其一半,剩下的还需清理发掘,无怪乎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峨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已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附近,主峰高1325米蒙山为古太原县八景之一,故有蒙山晓月之称史籍记载这尊大佛是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二年(551年)始凿,经五个皇帝二十余年,至后主高纬时凿成《北齐书》记载在《后主恒纪》中: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所以称为晋阳西山大佛《北史》载: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宫指历史上著名的晋阳宫,遗址在晋源镇古城营村九龙庙一带据有关部门测量,晋阳西山大佛现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一说66米,一说70多米,比乐山大佛略高),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3至7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时值6世纪。
如按巴佛凿于7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20__年)早162年据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传说李渊做太原留守时曾参拜蒙山大佛,当晚就梦见佛光普照,以为祥瑞,从而坚定起兵决心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于显庆五年(660年)幸晋阳瞻拜(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龙山童子寺瞻礼二寺大佛),次年又派专使赐大佛袈裟,以五色光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并州晚唐晋王李克用再建大阁,五年用工三十万五代后晋时,北平王北京留守刘知远,重修庄严阁,共五层一百三十间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宋时又在蒙山开化前寺建连理二塔元末(1368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从此便埋没六百余年 大佛往下不远,就是开化寺,遗址在一片桃花林中,除连理二塔外,只剩一堆残砖败瓦可谁又曾想到这很不起眼的寺院就是东魏高僧昙鸾弘修的净土法门,东魏孝静帝勒令住并州大寺,日本净土真宗经籍载为并州大岩寺,北齐高洋赐额开化寺,曾是佛教净土宗的早期道场。
仰望着大佛,大佛头颅毁损崩落,不知踪迹,腹上岩石大部分早已风化崩落,胸下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一幅惨败不堪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