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以文化人育人兴文-兼谈大学文化自觉与自信.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0656733
  • 上传时间:2021-11-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22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以文“化”人育人兴“文”兼谈大学文化自觉与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把文化提上中国发展的重要日程,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情,教育要担起大责任因为文化乃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传承创新文化是大学的应尽之责  一、如何理解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意义?  我认为,在中国发展的今天,提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闭关自守的封建王朝使中国没有跟上十八、九世纪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历史潮流,也在很长的时间里桎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鸦片战争使得国人在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面前受尽屈辱,国家民族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师夷长技、变革维新、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国人反思自身文化之不足,提倡科学与民主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更是打开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世界上各种思潮在中华大地交融激荡,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中国的文化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次飞跃之所以能够发生,除各方面的条件之外,也离不开那个时期如梁启超、严复、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和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这次文化飞跃,在某种意义上说,开启了中华民族变衰向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尚有台湾问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开启了宏伟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从“一穷二白”走向“全面小康”在这一历史阶段中,曾经发生许多曲折,特别是那场历时十年之久的“史无前例”、“惊心动魄”的名为“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破坏,至今令人心悸  改革开放,拨正了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30多年的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一个经济初步繁荣的大国正在崛起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社会正在开始向后工业化时代转型,伴随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生态化的进程,各种思潮又一次冲击着中国社会能不能抓住这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需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而且需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文化的新飞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着眼“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提出要准确把握“新要求”、“新趋势”、“新期待”,开创“新局面”,而且特别在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前面加上一个“大”字,我理解就是要实现中华文化的新飞跃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二、如何理解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就是文化我认为,“文化”其实是动名词,应该注意理解文化之动态的含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化”与现代化之“化”、信息化之“化”、全球化之“化”应为同义,代表的是一种进程,即以文“化”人进而“化”天下的进程其实,在英文里,名词“Culture”(文化)亦可作为动词,就是培养和教育的意思认识这一点,是教师乃至学生应有的“文化自觉”  在学校里,教师的教育活动往往联系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大学里,这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往往是形形色色的“专门知识”譬如,拿来一份教学计划,哪怕是德育、体育的计划,就是由各种知识的“点”和方法的“线”组成的“知识体系”,加上“传授”这一体系的各种安排如讲授、实验、练习、讨论、测验,等等在中国大学里,又是特别地强调教学活动的专业性质包括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属性,这就使得“以文‘化’人”的教育之共同属性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因此,教育以文“化”人的文化自觉存在着某种缺失,这其实也导致了对教育目标的偏离这种情况,在六中全会做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之后,必须引起特别的重视,必须有真招实招唤醒教育和教育者的“文化自觉”,进而激起学生在学习中的“文化自觉”。

        三、如何使“有文化”这一重要的教育目标真正得以实现?  使受教育者“有文化”,是教育的固有目标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强调“有文化”的重要性,把“有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文化”的目标往往希图通过若干特定之“文化课”和“文化活动”来实现这就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这样的安排下,以文“化”人变成了特定课程和教师的任务,而不再是所有教师的责任和全部教学活动的目标;二是在这样的安排下,特定的文化课程往往是文学、历史等文科类课程,似乎这样的课程天然地可以实现以文“化”人,其实不然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课往往也不过是文化知识的传授如果是死记硬背地为了考试分数而饱读“诗书”,也未必就能真正成为“气自华”的“有文化”的人社会上常常抱怨学校培养的许多人“有知识没文化”,这是对教育的严重批评,这涉及到教育有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有文化”作为教育的整体目标之一并且切实地付诸实践这其实也还是教育和教育者有没有真正的“文化自觉”的问题社会上抱怨“有知识没文化”,说明在社会意识中,文化并不简单地等于知识,这是正确的但是,在一些教育者的意识里是不是“自觉”地区别了知识和文化呢?当然,决不能将知识与文化割裂开来。

      知识是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文化“内含”于知识之中不仅文学、历史等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就是科学和技术的知识中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德智体美,无论哪个方面,无论哪个环节,都应承担以文“化”人之使命教育者就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言传身教,发掘自己所承担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中的文化内涵并启示于学生,在特定岗位上,为使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人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四、如何认识文化发展与人的关系?  这看起来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文化发展当然要依靠文化工作者嘛这不尽然文化工作者固然极其重要,但他们还是“小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靠“大众”,这就是“有文化”的一代又一代新人,这是实现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要条件离了这个必要条件,文化的发展繁荣就无从谈起文化在哪里?文化有各种载体,各种表现形式,如诗歌、小说、电影、戏剧等等,这是显而易见的在科学、技术、工程乃至军事中,也有文化但真正的“活”的文化载体是人我认为,在文化发展中要注意防止“见品不见人”的问题所谓“品”是指文化作品如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等等,文化发展固然要有文化创作的繁荣,但更重要的是人的文化素质提升  文化的发展繁荣,归根结底要靠人,包括创作的人和欣赏的人。

      培养这样的人,亦即“有文化”的人,需要“有文化”的教育和“有文化”的教育者,这又是一个须臾不可缺的必要条件这就赋予教育以特别重大的责任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就要在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发展中提升这种“文化自觉”不仅教育者要有这种文化自觉,文化工作者也要有“文化自觉”,自觉地意识到和承担起以文“化”人的责任他们是不在学校里工作的教育者,也要自觉地言传身教,成为楷模  五、如何认识价值观与文化的关系?  以文“化”人的核心在培养价值观文化自身有各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但它们又都承载一些核心的价值观念譬如,戏剧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承载着明显的教人分辨忠奸善恶的“教化”作用,以“戏文上如何说”作为是非判别之据,在过去的实际社会生活中是常见的爱国”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在大众中的传播和“教化”,往往是通过诗词、文赋、戏剧、曲艺、小说等等如屈原、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于谦等的诗词,还有杨家将等故事的传播,传递的是国家民族至上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又如水浒传、西游记之类为大众所乐见的故事,传播的也是维护正义、除恶向善的价值观念  应该认识到,文化——不论其具体的形式和内容——总是承载和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即使纯艺术也不外于此。

      在当今中国,以文“化”人就要自觉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统领作用,就要自觉地追求“真善美”的统一我认为,没有真善美的价值内涵,再花哨的形式也不可能被大众所长久地喜爱价值的导向性应该寓于丰富的文化形式多样性之中真善美的价值导向不排斥任何文化形式,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有真善美的内涵,就有其价值换言之,无论从事哪种文化形式的创作,都应该有追求真善美的“文化自觉”  六、如何理解“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文“化”人,必然有其指导思想,不管它是否被自觉地贯彻和公开地承认我认为,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等人为代表的、在19世纪所创立、又在20世纪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化”了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活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空洞、刻板的教条,而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基于科学技术发展所揭示的自然规律,基于对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观察,基于对人类进步的优秀思想成果的借鉴、接纳和发展  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讲的就是“活”的马克思主义,千万不能把它搞成僵化的教条,千万不能把它搞成逢会必讲、逢文必写的“套话”。

      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化”人的说服力试问,像“套话”那样的东西怎么可能“指导”活生生的、波澜壮阔、千姿百态的文化发展呢?再者,“指导”可不是代替一切,可不是用“套话”去套住一切,也不是“命令”一切真的马克思主义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融入文化发展之中,“活”在文化发展之中,以真理的力量在与谬误的斗争中指引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为和平与发展服务,为世界和谐进步服务同时,马克思主义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与时俱进,实现其“当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为人们所接受,实现其“大众化”,特别是“化人”广大青年学子心中  七、如何认识发展文化与树立理想的关系?  文化总是启迪和激发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以文“化”人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年学子的共同理想一个人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不是被规定的,不是简单地用讲课和考试就能“树立”的事实胜于雄辩,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说服力在于百年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我们的文化作品,要真实地和艺术地用事实说服和化育人们同时,基于伟大历史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其自身强大的理论力量,我们的教育要揭示其逻辑的力量  理想往往是对完美的追求,而现实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不完美,这是不是悖论呢?面对种种社会现实问题,诸如腐败、不公等等,难道要把这些也纳入“理想”追求吗?当然不是。

      我们的理想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某个发展阶段的社会现实,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这条道路所引向的科技更加进步、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民主、生态更加美好和人的发展更加自由全面的美好前景种种的丑恶的现实存在,非但不是“理想”,恰恰是为了实现理想要加以克服和剔除的只是这种克服和剔除须从实际出发,须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原则,须以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判断准则,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八、如何认识文化发展与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离不开历史,也离不开现实,它总归要承载某种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当今,以文“化”人要让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化”入人心爱国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清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成功是与它高张爱国精神决然分不开的从“刚毅坚卓”的校训到“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的校歌,“爱国”深深“化”人了西南联大师生之心西南联大结束时,建立了一座由冯友兰撰文、闻一多拟款和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大纪念碑”,在这座历史丰碑的背面,刻满的是所有走上抗日前线的西南联大学子的姓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