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2.doc

3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555618478
  • 上传时间:2022-09-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24.50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复习提纲2第二单元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时期 湖南炎陵一中 肖秀灵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1)秦朝的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秦末农民战争3.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1)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2)察举制;(3)编户齐民4.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1)匈奴的兴衰;(2)张骞通西域;(3)西南夷与百越5.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1)与朝鲜的关系;(2)与日本的关系;(3)与西亚、欧洲的往来(4)丝绸之路6.秦汉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哲学和宗教;(3)史学与文学;(4)雕塑与绘画复习重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疆域四至、民族分布、民族统一心理形成3.秦汉开创的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监察制、察举制、郡县制与封国制、编户齐民4.秦汉民族关系:匈奴、西域各族5.汉代中国开始了走向世界的步伐:凿空西域、丝绸之路6.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单元概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 年):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盛的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本阶段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建立起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和三公制,在地方确立郡县制,并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焚书坑儒”等强硬手段,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来源: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其实质是奴隶社会分封制的残余对封建上层建筑的威胁自景帝开始“削藩”,又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初步削弱王国的势力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从根本上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是西汉解决王国问题最关键的步骤随之又夺去大批王侯的爵位,王国问题至此得到根本解决为以思想上的统一加强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确立为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其主要原因在于豪强地主势力的恶性膨胀,这是东汉一朝政治上的突出特点豪强地主指在政治上享有特权,在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世代相传具有特殊身份的大地主,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还拥有私人武装,是对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经济:本阶段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如西汉初年针对秦的暴政,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东汉初年针对西汉后期至新朝严重的奴婢问题,汉光武帝注意整顿吏治,并下九道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开创了“光武中兴”的局面经过几代的治理,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民族关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战国后期,匈奴族威胁中原,迫使北方各国筑长城自卫秦朝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迁发内地人民充实边防西汉初年“白登之困”后,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并不能杜绝北方边患汉武帝时,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三次大败匈奴,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北匈奴仍不断骚扰北方边郡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同西域各族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张骞和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往来,密切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两汉的疆域也得到了扩展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对外关系:本阶段,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同东方领国朝鲜、日本的往来更为频繁,中华民族的文化开始对这些东方国家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复习策略1.掌握秦汉王朝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六部分来分析把握2.用列表形式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可从其内涵、产生根源、发展过程、影响四个方面总体把握3.正确认识秦汉与匈奴和战秦汉与匈奴的和战,是民族融合的历史需要,是先进文化影响落后文化,落后文化逐渐适应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演进,是尊重各民族文化和容纳各民族文化加入中华民族的过程                           第一讲  秦汉的统治复习内容: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复习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复习难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根源、特点和意义。

      复习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分析法、练习法课前准备:课件《秦汉的统治》夯实基础一、秦朝的统一    1.原因    (1)客观需要: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们渴望统一;生产力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民族、地域间的联系加强,这一切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2)主观可能:①国家实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②个人因素:嬴政的雄才大略    2.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②有利于发展经济和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与交往,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    3.秦朝疆域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1.政治上:①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②建立中央和地方官制及行政机构: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中央和地方官吏都由皇帝任免③颁行秦律,集中体现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律令的制订有很大影响    2.经济上:①实行土地私有制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货币④统一车轨、修驰道    3.文化上:①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③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三、秦末农民起义    1.原因:①暴政: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②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2.经过:①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响应——秦朝灭亡②灭亡时间:公元前207年3.意义:①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推翻了秦朝,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汉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②首创精神,树立榜样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对汉初“布衣将相”的影响知识拓展:1.秦统一中国的主要原因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①秦国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根源、特点和意义  (1)历史根源:一是理论来源为法家思想,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2)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更能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3)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与分封制相比,它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至于秦朝短命而亡,并非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致,而是其暴政的结果不过,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其代表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并且由于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独断性和随意性,很容易出现专制独裁的暴君3.秦朝的历史地位    (1)完成统一,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自公元前230~前211年,秦先后灭六国;统一西南、东南和南方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后取得河套地区。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进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秦律对后世律令的制订;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车轨、驰道、邮驿等    (3)秦朝因暴政而亡国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秦朝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结果引发农民起义而速亡汉初统治者以秦亡为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盛世局面出现    (4)秦朝修筑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最雄伟的建筑之一4.对秦朝经济措施的认识  (1)实行土地私有,按亩纳税:这是将商鞅变法中废除井田制的政策在全国推广,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承认土地的私有,并给予法律肯定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编订户籍,按户征收兵役、徭役和赋税,保证了国家的收入和对人民的控制,成为封建国家统治人民的根本    (2)统一度量衡:使全国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有利于各地的经济交流    (3)统一货币:改变了以往货币混乱的局面,便于携带、使用,对后世的货币形制有重大的影响    (4)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加强对广阔国土的控制,有利于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显示了国家的强大。

      5.对焚书坑儒的认识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严禁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统一的封建集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创业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实例点拨【例1】(2004全国高考文综)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出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上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解析: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虽然实行郡县制,但贵族并非不能担任官职,家族势力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依然存在答案:A    讲评:针对这种不完整表述式的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