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4页机械工程导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读方式:必修学 时:16学 分:1 学分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考核方式:考查先修或同修课程:工程图学、理论力学、金工实习等一、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导论》是机械工程学科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学科的总纲,也是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本课程以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为目的,旨在使学生对机械工程的相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因本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但课时数有限,在内容上不要求精深而要求全面,尽可能将今后四年的知识给学生以非常具体的感性认识,解决学生专业教育问题,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本课程简明介绍机械工程概况及涉猎领域、机械工程简史、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机构及机械零部件、机械设计方法、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先进制造技术等内容二、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机械工程的相关知识和本专业的专业学习概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专业学习方向的能力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绪论1. 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内容,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对机械工程涉猎的领域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要求:了解机器、机械、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了解机械的分类、机械产品的基本要求;机械工程的主要内容;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关系2. 教学内容(1) 机械与机械工程(2) 机械工程导论的基本内容(3)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的关系 3.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二)机械工程简史及其发展1. 目的和要求通过机械工程历史及发展,说明机械工程在国民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 教学要求:(1) 了解中国和世界机械发展简史(2) 掌握现代机械工程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 教学内容(1) 中国机械发展史简介(2) 世界机械发展史简介(3) 现代机械工程(4) 现代机械工程展望3.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三) 机械基础知识简介1. 目的和要求使学生对机械的基础知识,包括力学、材料、液压和气压、机构、机械零部件、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有大致的了解教学要求:(1) 了解国内外力学发展史及概况,了解力学在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中的作用与地位 (2) 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基本性质,应用和研究的总趋势;了解新型工程材料及其应用;了解材料成形的基本方法及其应用场合;了解材料成形的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 (3) 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工作原理;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液压与气压传动的优缺点及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4) 了解机构的组成,常用的机械零部件的类型及应用场合 (5)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步骤,了解典型现代设计方法的概念、基本思想及理论基础、 设计步骤 2. 教学内容(1) 工程力学发展概况及在工程中的应用(2) 工程材料的种类与性能、常用金属材料种类及成型方法(3) 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概况及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4) 机构的组成及在机械中的应用,常用机械零部件的分类及应用(5) 常规机械设计方法和现代机械设计方法3.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机械制造知识简介1.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教学要求:(1) 了解机械制造的概念、机械零件制造方法的分类及机械制造过程;了解生产纲领和生产类型 (2) 了解设计与制造的发展关系 (3) 了解制造业新近发展起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概念、产生背景及特点2.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2) 机械制造过程与系统(3) 机械制造的发展3. 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四、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表序号 内容 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总学时1 绪论 2 22 机械工程发展简史 2 23 机械基础知识简介 8 84 机械制造知识简介 4 4合计 16 16五、课程考核1. 考核形式:开卷考试2. 成绩构成:期末论文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课堂提问、作业及平时答疑等情况综合评定六、教学资源1. 主要参考教材[1] 张春林、焦永和主编, 《机械工程概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 参考资料[1] 宗培言、丛东华主编, 《机械工程概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蔡兰、冠子明主编, 《机械工程概论》 ,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 高桂天、孙广平主编, 《机械工程概论》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4] (美)(Jonathan Wickert)威克特主编, 《机械工程导论(影印版)》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5] (美)卡帕克金施米德主编, 《制造工程与技术(第 5 版影印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