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观察》的国际时评研究.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05274428
  • 上传时间:2021-10-2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8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观察》的国际时评研究《观察》的国际时评研究自1946年9月1日创刊,至1948年12月24日被当时的国民 政府查封,《观察》共创办了 114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观察》秉 承“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理念,以敏锐的视角,犀利的言辞 纵论时政,张扬思想,受到读者的极大欢迎,销量从创刊时的5000 份急升至10万余份,一时间洛阳纸贵,风行一时其间,《观察》发 表了近百篇国际时评文章,如储安平《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中国 的政局》,吴世昌《论美军事件》,张东茹《美国对华与中国自处》等 文,涉及当时民生关注的国际热点,表达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家 命运及民生的深切关注,在中国报刊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观察》国际时评的内容《观察》创刊之始,正值二战结束,为了争夺势力范围,美、苏 等盟国之间的分歧日益严重与此同时,中国虽成为战胜国,但这并 未给国民带来胜利的喜悦,内战全面爆发,经济近乎崩溃,形势到了 十分严峻的地步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观察》撰稿人就是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强烈的爱国心,聚焦战后大国关系,纵论国际政 坛风云,批评时政,探求国家的出路具体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个方面:1. 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抗战结束后,中国的知识 分子对美国的态度充满矛盾:一方面,中国8年抗战中接受了美国大 量的物资和军事援助,战后,依靠美国的“提携”,中国更成了国际 舞台“四强〃之一,这使得当时不少人对美国充满了期待,希冀借助 其力量使中国消除内战,实现和平;而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是否会沦 为美货倾销的市场和美国支配的政府充满担心这种矛盾的心态在 《观察》初期的评论中尤为突出,如储安平在《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 中认为“美军驻华"是一件“不合事宜的行为”,而美国的“参与调 解,,更使中国的“人格尊严〃丧失殆尽,“今FI中国在精神上实已亡 于美国了!”夏炎德在《论中美经济关系之前途》中表达了自己的担 忧:“我们如果一味依赖美国,接受美国方面错误的领导,无条件将 市场放开,则中国经济迟早将成美国的附庸"特别在1947年后; 美国政府意识到无法挽救蒋政权,开始将重心转向口本,《观察》表 示极其失望,指出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力量有“经济的、感情的、军 事的",“而军事的考虑乂占了重要的地位” o

      更有言论抨击:“民主民主,世界多少诳语,打着你的幌子 ②〈/sup〉2, 荚苏关系及欧洲局势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苏联由于政治和军事实力大大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由于两种体制对立,双方关系FI渐恶化,“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 说法甚嚣尘上,《观察》不少时评对此进行了分析钱端升《世界大 势与中国地位》一文说道,国际形势有“现实性”,表现在“各大国 各替自己打算,各小国或依附大国,或自成集团,也多为自己打算"; 国际形势也有“进步性”,因为各国“文化及货品的交流”、“各国 各民族之间的接触”已然存在,当权者则应当“两面俱重视”他认 为,当前“苏联之求取得自保绝对安全的力量",“英国之求维持其 向有的领导(在欧洲兼在世界)地位”,“美国之追求一•种可以确保世 界和平兼保其本国不蹈战祸的方式”,美英和苏之间的冲突“无法更 恶化而成为战争,甚且也无法长存于武装和平的状态之中”,因此, 战争不可能爆发此外,《从经济立场看美苏关系》、《美苏能否相互 了解》、《虽然对立,不见得就有战争》、《美苏关系的现在与将来》等 政论文,指出“尽管剧烈的利害冲突,思想的、经济的、政治的、乃 至领土的,必将继续存在,但武力战争不会爆发"。

      〈sup〉③ “在可能预见的将来,美苏关系依旧是一个拖的局面, 不会发生战争,也不可能恢复大战期间那样的和好合作”, 〈sup〉④较为准确地指明了国际形势3. 美国对FI政策及其影响战后,美国采取扶持政策促进日本 经济复苏对此,《观察》表示了担忧与警觉王遵明在《如何约束 FI本的金属工业》中,甚至非常具体地提议:限制FI本制铁业的出产 生铁能力,不超过每年20万吨;限制日本制钢业的出产钢锭能力, 不超过每年100万吨;禁止FI本出产轻金属;禁」l:FI本利用电热冶金 他认为要在30年内削除大部分H本重工业,这样本也只得走向 和平之路,自然走向繁荣之路不独是日本人民之福,也是全球人民 所愿望的"o部分时评更鲜明地表示反对扶助日本,如纯青在《论反 扶日》中指出,本不但在复兴,且复兴得太快了,三年一转眼, 五年一瞬间,一个七七前夕的日本,看看就要再来了”,作者通 过对H本一系列经济数据的分析,说明日本复兴的主要目标是“备 战” o在刊发主流声音的同时,《观察》也以民主的态度,刊发其他 不同的观点,如刘子健在《日本复兴会不会威胁中国?》一文中指出, 日本的复兴“前途相当光明”,但是,“不能威胁中国的工业建设", “对于中国军事上无威胁,经济上也只有竞争”,中国应采取合作竞 争的态度,但中日美的三角关系仍非常重要,是“远东全局的核心”, 如果美国经济上完全支配FI本,对中国是一种“近逼的压力,太平洋 变为美国内海,非中国之福!"作者用宏观的发展的眼光从另一个角 度探究中美口三角关系,不无独到之处。

      4. 复杂国际时局中的强国之路《观察》一方面为读者了解国际 局势提供了一个窗11,另一方面积极探讨强国之路特别在中国的经 济问题上,《观察》多次提出中国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如吴世昌在《从 美苏说到国内》一文中称,“所以今FI中国老百姓的问题,仍只是一 个和战问题,而且必须和平才有办法,中国的出路只有一条:工业化” 伍启之在《从世界潮流论中国出路》中指出,中国政治经济应有的路 向是:(一)中国必须努力自强;(二)中国在亚洲方面,应成为美苏两 强的桥梁;(三)对于亚洲民族主义,中国应处于领导的地位;(四) 中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团结安定,并集中各党派各阶层的力量去迅 速从事经济建设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现实的意义二、《观察》国际时评的特色1. 发扬了 “丈人论政”的优良传统自王韬在《循环日报》首开“论说”栏,“文人论政”逐渐成为中国近现代报刊的一大特色, 到《观察》,可以说将这一传统推向“最后一次高峰” o⑤〈/sup〉 储安平在发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说道:“我们深感在今FI这 样一个国事殆危、士气败坏的时代,实在急切需要有公正、沉毅、严 肃的言论,以挽救国运,振奋人心",“我们对于政治感觉兴趣的方 式,只是公开的陈述和公开的批评,而非权谋或煽动。

      政治上的看法, 见仁见智,容各不 同,但我们的态度是诚恳的,公平的并提出了 “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四项原则在《观察》周围, 集中了上世纪四十年代国内极广大的一群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尽 可能超然于党争之外,以理性而不偏激的态度点评时局,分析形势 如《我们对美国的感觉》、《评中美商约中的移民规定》、《美国对华与 中国自处》等政论,一方面对美国援华表示感激,另一•方面对美国的 批评也毫不留情,体现了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正如张啸虎在《我对 大公报的看法》一文中所说:“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在于虽按 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他批评当时的《大 公报》“没有严厉的责备,没有刚正的气魄,没有热切的情绪”,这 种论调与作风,“最令饱经苦难盼解倒悬的人民失望” O2. 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色彩《观察》的国际时评,在总 体原则上是反对外国过问中国内政的如储安平公开反对美军驻华, 吴世昌在《论美军事件》中也说,“我们认为除了战时•,任何一国的 军队不应驻在别国,否则便有干涉该国内政的嫌疑……一个人民尚且 可反对其本国政策,何况一国政策侵及别国主权,被侵国人民岂有不 能反对此政策之理?"面对美苏在中国问题上的争执,《观察》理性地 指出,“美国不但以雅尔达密约构成中苏的间隙,并且妄想利用中国 为反苏基地以争霸世界,加重了中国内战的复杂性与深刻性,以及使 中国政府因上述各种原因而引起不断的困难,直接间接助成中国的内 战。

      "⑥〈/sup〉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冒险》中,作者认为当前 国民党政府军队无能,经济“已趋于全面的崩溃”,美国的目的“纯 在于不使共产党获胜,从而不使苏联得能控制中国” o ⑦〈/sup〉 因此,国家在政治上独立、在经济上发展工业成为《观察》对当时战 乱不休、经济萧条中国的期望,“立国之道,需要生存竞争和平之 本,故需要共济合作”,并“深盼国内早FI安定,在外交上独树旗帜"o3.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和平主张《观察》最初对联合国在维 持世界和平方面抱着积极的态度,这在《欧洲各国的局势》、《联合国 的安全理事会与国际和平》、《和平之助抑战争之路》中有所表现,然 而事实证明联合国在许多方面力量是有限的,对此,《观察》透露出 失望的情绪,认为“联合国组织对世界和平没有丝毫贡献,帝国主义 的余威犹在,大多数弱小国家人;民的政治与经济生活并末见改善 美苏两大集团的对立,尤其助长了时代的逆流” o ⑧〈/sup〉当 然,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天真地希望通过美英的联合来达到世界和平的 目的,认为“关于世界未来之命运,只要美英真诚合作负起领导警卫 世界的重责,善自戒备,国际的秩序,保无虞,而人类的安全亦将系 于此。

      "⑨〈/sup〉而对于国内的局势,《观察》经历从期待和平 到对国民党政府完全失去信心,从而提出走第三条道路1947年7 月19日,《观察》发表了杨光时等十位作者的文章,指出,“我们认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关系的失调,以及紧张、对立,都是一种无 法避免的现象”,“中国必需产生一个国共以外的新势力”,“我们 相信只要获得美国的保证,一个超越马克斯主义的思潮便可产生4. 理性的分析与态度《观察》称自身是“无党”、“无派”、 “独立而无任何党派关系的民营刊物",在言论上,正如其在第四卷每期的刊头所宣称:“本刊传统,只要无背于本刊发刊辞所陈民主、 自由、进步、理性四个基本原则,本刊将容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我们 尊重各人独立发言,自负文责”-在对许多事件的评论中,《观察》 尽量保持客观、冷静、理性的态度1946年圣诞夜,北平发生了美 军强奸事件,引发京沪津等地学生、妇女组织抗议浪潮,一时全国群 情激愤《观察》发表了吴世昌的评论《论美军事件》,文中认为,“至 于中国需要美国的友谊与协助、,则为另一问题;与此案无关,不可 因此案而引起盲目的反美运动”;“抗议暴行,反对侵害主权,美国 公正人士亦必有此同感,故同时仍不可不诉诸理智” o法学家周子亚 在、《从国际立场论美军暴行之性质及外国军队之刑事管辖权问题》 一文中,从国际法角度对于美军暴行做了分析,认为中国对美国在华 驻军的法律失之过宽,让美军在中国领土行使审判权,“有损国体”, 评论也表示出了相当的理性。

      对于美国的对华政策,《观察》在对其 支持表示感激外,也对美国后期一系列对华政策进行了冷静的分析, 指出,“战后中国事实上已是一个全面内战的局面在这一个内战中, 无论美国有未在任何形式之下给予内战中两造之任何一造以任何直 接的支助,但至少,美国有未考虑过:美军驻华、物资转让、经济贷 款,以及其他行为,在事实上;足以使今FI中国内战中两造的任何一 造在心理上得到一种倾向内战的鼓励?美国有未考虑过在这方面美国 所负有的道德责任?"其分析深刻,直取要旨三、小结这一时期的《观察》,云集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人:梁漱溟、张东菰、费孝通、卞之琳、王芸生、吴世昌等,他们恪 守“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立场,刊发了大量指点江山、锋芒 逼人的时评文章,以自己的学识,独立思考,坦陈己见,体现了知识 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对国家、社会所抱有的巨大责任,《观察》。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