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献身科学,造福百姓——郭守敬]郭守敬大学生自我鉴定 教育.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H****H
  • 文档编号:234939186
  • 上传时间:2022-01-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83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献身科学,造福百姓——郭守敬]郭守敬 大学生自我鉴定 教育 一、勤奋好学与治理家乡水患   1231年,郭守敬出生在邢州西北三十里的地方的郭村郭守敬从小是跟祖父郭荣生长大的郭守敬的祖父郭荣,号鸳水翁,是一位精通四书五经的儒者,并兼通天文、历法、数学与水利之学郭守敬自幼聪颖好学,虚心求教,深受祖父的熏陶与教导,渐得其传   第一件事是;郭守敬年十五、六岁时,得到了一幅北宋科学家燕肃的莲花漏的拓片,便能按照图片将其原理说清晰,又能依图复原制造出莲花漏模型来莲花漏的结构原理较为冗杂,对一般成年人来说,只凭一张图想弄清其中的道理绝非易事而少年的郭守敬却能“尽究其理〞,凭借平日里对有孔容器水流状况的细心观看,并由之得到的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内在规律的感知,也凭借他对图的理解与很强的形象思维能力,才得以实现1260年郭守敬随中书左丞张文谦巡察大名时,仿照莲花漏用铜制造了一套漏壶,更名“宝山漏〞,1262年3月1日,运到燕京,放置在灵台上作为国家标准的计时仪器  第二件事是:郭守敬又得《尚书璇玑图》,规竹篾为仪,积土为台,以望二十八宿及诸大星。

      所谓《尚书璇玑图》,也就是浑仪图浑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浑仪的发明始自汉代,是我国传统用于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共有八九个圆环,组成了地平坐标系统、赤道坐标系统和黄道坐标系统各环间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但其整体可绕仪器的极轴东西旋转,来观测天象郭守敬对这些圈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竹篾编成,并按照浑仪图所示的构造模式,制成了一座虽简易但可使用的浑仪为了扩大视野,郭守敬将所制的竹浑仪安置在土台之上,用以观测中国古代传统的特定星座二十八诸星以及以外其他亮星郭守敬自制的竹浑仪,虽然简陋,应当说浑仪之作较莲花漏之作要冗杂和困难的多  随着郭守敬的渐渐长大,祖父的学问已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为了得到进一步深造,他来到百里之遥的邢西紫金山,拜爷爷的好友刘秉忠为师继续深造后来,他们先后进入元朝为官,成为元朝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被誉为“紫金山五杰〞  当时,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城北有三条河流南边一条最大的叫潦水,河渠水道无人管理,河水破堤而出,四处布满此面有两条小河,一条达活泉,一条野狐泉在漫流的泥沙积累下,淤塞不堪,就连通往南北的达活泉石桥也被埋没在泥沙之中给南北交通和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不便于是,地方官张耕、刘肃确定治理三水。

      地方官走访家乡的百姓,最终选定了年仅只有20岁的郭守敬来借此重任  年轻的郭守敬接此重任后,走路到城北现场,相度地形地貌,考察经流的来迹渠脉,并向当地父老乡亲调查请教郭守敬在查勘之后,根据水位、流量和灌溉需要的条件,进行了综合治理设计方案的工作郭守敬在张耕、刘肃的的大力支持下,亲率民工400余人挖河建坝,民工们在郭守敬指定建桥的地方,竟挖出了已漂浮于地下30余年的达活泉的石桥遗迹由于郭守敬年测算精确、设计合理,这一工程仅用了40天的时间,就顺利完工治理后的三条河流个顺其道,百姓们得到了灌溉之利、行路之便家乡百姓都赞扬郭守敬为家乡办了一件大好事金末元初有名的文学家元好问,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叫做《邢州新石桥记》,记下了郭守敬在邢州治水工程上初露头角便显峥嵘的业绩  二、面陈水利六事与西夏治水  1260年,中书左丞张文谦将“习知水利,巧思绝人〞的郭守敬推荐给了元世祖忽必烈1262年的8月忽必烈在上都便殿召见了郭守敬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了华北六项水利工程建议这些水利工程建议中,除第一项是解决中都〔北京〕漕运问题外,其它五项均是兴修水利、灌溉农田的问题,其中有两项涉及到郭守敬的家乡邢州郭守敬每奏一项,忽必烈都点头赞扬。

      最终感慨地对左右大臣说:“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即任命郭守敬为提举诸路河渠,负责各路水利工程自此,郭守敬靠着自己的真材实学步入仕途  1264年,郭守敬随张文谦行省西夏〔甘肃、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治理西夏的濒河诸渠由于蒙夏时期的长期战争,河道淤塞,堤毁坝坏,使富庶的塞上江南变成了满目苍凉的不毛之地  郭守敬到达西夏多次深入各地视察旧河道,走访了当地百姓,把握了大量实地考察资料,提出了“因旧谋新,更立闸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郭守敬带着西夏百姓修复了长达400余里的唐来渠和250余里的汉延渠,以及大小支渠68条,灌溉田地90000余亩治水工程不误农时,准时赶上了春播,使西夏再现了“塞上江南〞的景象西夏的百姓为了纪念郭守敬的公德,在唐来渠首建“郭氏祠〞一座,并立碑以记其事,这也是我国古代科学家中少见的荣誉  三、四海测验与编制《授时历》  元代初年,始终使用的金司天监赵知微重修订的《大明历》已有百年之久,历法的误差越来越大,发生了多次预报与实际天象不符的事因此制定一部周密的历法势在必行在我国古代,历法曾是朝廷统治权力的一种标志这时,忽必烈想起来刘秉忠生前提出改革历法的的建议,于是在大都〔北京〕设立太史局,后改太史院,由郭守敬和王恂特地负责,郭守敬还亲自为太史院选址,并主持了营建工作。

        1279年,郭守敬完成了天文仪器的研制〔1276-1279年〕,郭守敬集中精力,本着有用、简化的原则,先后主持研制了简仪、高表、仰仪、正方案等20多项的天文仪器为了制定出更为精良的历法,郭守敬向忽必烈上书建议,我元朝的疆域比唐朝要大的多,假如不进行广泛的实际观测,有些数据就无法确定,因此,就制定不出适合全国使用的周密历法,要求在全国建立多处观测站忽必烈批准后,郭守敬主持了北尽铁勒〔今西伯利亚一叶赛河附近〕,南逾朱崖〔即西沙群岛〕,东至高丽〔今朝鲜〕,西极滇池〔今云南〕,南北长5500公里,东西宽2900公里的宽阔范围内,建立了27个观测站,委派14名监侯官分几路出发,到各地进行天文观测  郭守敬和王恂对各观测站提供的大量数据加以整理,进行周密的计算,并参考历代40余部历法,经过4年的努力,最终在1281年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元世祖忽必烈十分中意,取《尚书尧典》中“敬授民时〞的含义,命名《授时历》忽必烈下诏,向全国颁行《授时历》,自1281年正月初一开始实施《授时历》有许多改革创新:依据实际观测,重新考证了历法上的七项重要天文数据;创立了新的计算方法,对日、月运动取得了五项新的数据和资料;以实测历元,废弃上元积年;以万分法代替日法;改良岁实消长法。

        四、重返都水监开凿通惠河  1285年,当宏伟的大都城建好以后,这里很快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机构林立,人口增多,每年仅粮食一项就达几百万石这些粮食大部分征自南方江浙一带,通过内陆运河和海运,运到大都东边的通州当时,这些粮食只能依靠陆路运输路运不仅消耗大、费用高,尤其是到了秋雨连绵的季节,道路泥泞,牲畜死伤不计其数于是在1291年郭守敬对大都地区水资源及地形进行了具体勘察,实施了“跨流域调水〞,提出了开设通州至京都漕运的宏伟打算这一建议深得忽必烈的观赏开工当天忽必烈指令“丞相以下皆亲操畚锸〞到开河工地,凡遇重大问题“咸待公〔郭守敬〕指授而后行事仅一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如此巨大的工程,这与郭守敬周密的设计和规划是分不开的  当时大都海拔40米,通州海拔20米,为了解决水流落差大,能够使运粮船只逆流进入大都城,郭守敬奇妙地在开凿的运河上每隔十里一闸,依据需要设立双闸和斗闸,共建24闸坝这样江南的漕运船只逆流过闸时,先开启下闸,船过下闸然后并闭下闸,再缓缓开启上闸,等上下闸水位基本相平常,漕运船只可逆流进入大都城当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时,看到积水潭上“舳舻蔽水盛况空前〞欣然将郭守敬开挖的这条河渠赐名为“通惠河〞。

      这是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又制造的一项水利史上的奇迹通惠河始终使用到清朝末年,1901年京通铁路修好以后,才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有诗人称:“莫谓盈盈衣带水,胜它多少犊轮辛〞如今的科技史界说:“正是郭守敬大都治水的胜利才有了北京城近800年的定都史〞  五、古稀之年勤耕作  步入古稀之年的郭守敬没有休息,仍就工作在治水、天文一线为了将历法科研的成果汇合成书,流传后世,先后编写了《推步》、《立成》、《月离考》等天文著作共计105卷  1303年,元成宗铁穆耳公布指令:“凡年满70岁的官员都要去职返里〞当时郭守敬已73岁了,他和其他官员一样向朝廷提出了辞职的请求,但元成宗考虑到在治水、天文方面可以代替,只有不准郭守敬离职,挽留他继续留任郭守敬被朝廷留任后,仍供职于太史院和都水监,更加关心天文历算、水利工程等事业  郭守敬1316年去世,享年86岁,这位宏大的科学家走完了他光芒的一生郭守敬去世后,他的科学思想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 8 页 共 8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