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潘季驯 中文百科专业版】中文百科专业版.doc
3页最新【潘季驯 中文百科专业版】中文百科专业版潘季驯(1521~1595),中国明代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浙江乌程(今湖州)环渚乡槐溪村人30岁中进士嘉靖末至万历中,4次任总理河道,主持治理黄河、运河,成绩显著他主张综合治理黄河下游,认为黄河运河相通,治理了黄河也就保护了运河,黄河淮河相汇,治淮也就是治黄他指出,治理黄河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格堤(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黄河和淮河经他治理后,保持了多年的稳定著有《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留余堂集》等嘉靖四十四年,由左少卿晋任右佥都御史,负责治理河道与朱衡共开辟新河,使黄河分流以减少水患因功加副都御史,不久即离职隆庆四年(1570),因黄河在邳州(今江苏省邳县)、睢宁(今江苏省睢宁县)决门,重任右副都御史,再次负责治河潘季驯季驯采取堵河口、整河道的办法,次年完成治河工程潘季驯因被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罢官去职万历四年(1576)夏,再次起用巡抚江西次年冬,召为刑部右侍郎时黄河在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境内决门,河水改向北流,使清河口淤塞,淮河南迁,高堰湖堤坝被冲毁,淮扬、高邮、宝应一带均被淹没。
朝中大臣如何治理水患意见不一六年夏,朝廷命季驯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负责治理黄河季驯认为,黄河故道久已湮没,虽可修复,但其深度、广度不如新河建议以今道为基础,筑崔镇以塞决口,筑遥堤以防溃决又认为淮河水清、黄河水浊,淮河水弱、黄河水强,应筑高堤籍淮河之清水以冲黄河之浊流,使二水并流,则海口自浚这—建议经朝廷批准后得以实施,于次年冬,完成对黄、淮两河的治理万历八年春,任太子太保,晋任工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不久,又先后改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当时,正逢大学士张居正去世,张的家属全部被其政敌幽禁季驯以张居正母年逾八旬,请朝廷恩准,予以释放;又称张居正案治理过于急躁,其家属已有数十人死于狱中因此事遭到御史李植的弹劾,以庇护张居正罪,削职为民十六年,御史李栋、给事中梅国楼再三荐举,季驯第三次出任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治理次年,黄河水位暴涨,洪水冲入夏镇(今江苏沛县东北40里),新河两岸毁坏田地房屋无数,众多居民被溺,季驯及时筑堤阻塞,才避免更大损失十九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季驯先后4次奉命治河,长达27年,从增筑堤防,置官建闸,下及木石桩帚,无不费心操劳还不断总结经验,提出“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等一系列治河措施。
著有《河防一览》、《两河管见》、《两河经略》等晚年,季驯多次以病为由,请求免官,都未获准至万历二十年,始允其病老还乡二十三年卒山东济宁设祠祀之清顺治五年(1648),入祀大禹陵季驯在削职回乡期间,见湖州北门苕、霅两溪汇合处水势湍急、交通不便,遂捐银2500两,发起建桥,从选择桥址到施工均亲自过问从万历十三年破土动工,历时5年竣工,命名为潘公桥该桥结构坚固,工艺精湛,风格古朴,气势雄伟今为湖州市著名古迹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