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个小农家的暮.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47129467
  • 上传时间:2024-03-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2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个小农家的暮》导学案纳雍县第一中学 朱仁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作者刘半农及其诗歌理念2、了解本诗平民化、散文化、口语化的语言特点能力培养目标1、研读动词、形容词以及颜色词在本诗中的妙用,提高学生筛选‘提炼、归纳能力2、指导鉴赏本诗画面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领会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眷恋之情2、激发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知人论世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18年和钱玄同合作演双簧戏,争辩关于白话文的问题,有力地推进了白话文运动是最早发表白话新诗的诗人之一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同年诗人将自己多年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果结集出版,分别是《瓦釜集》(诗集中对民歌形式的利用作了有益的探索)、《扬鞭集》。

      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他积极主张写新诗和应用白话文,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恬淡的农家之景,浓郁的思国之情——刘半农《一个小农家的暮》读解兼与《教我如何不想她》比较(秦林芳)      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本诗写于1921年2月,为诗人在英国伦敦所作刘半农论诗,一贯“求真”,力斥“虚伪文学”他十分推崇陶渊明,认为“老陶能于自然界中见到真处”,强调要把“自然界”与“情感的势力”相交相并,在真自然中写出真情感。

      本诗正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典范之作与许多海外赤子直抒胸臆的爱国诗篇(如郭沫若的《晨安》、闻一多的《太阳吟》等)不同,诗人在本诗中没有把对祖国的思念以浓烈火爆的方式喷泻而出,而是含蓄地把它寄寓在对一个小农家晚间生活场景这一“真自然”的白描之中,精心地勾画了一组富有中国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的“真自然”的画面背景解读 在常州府学堂毕业前一年,出于对学校保守的教育体制的不满和失望,刘半农毅然从学校退学,决定离开家乡到外地发展1912,刘半农只身前往上海,经朋友介绍,在时事新报和中华书局谋到了一份编辑工作,并业余在在《小说月报》、《时事新报》、《中华小说界》上发表译作和小说经过几年奋斗,刘半农在上海滩声名鹊起,被人称为“江阴才子”、“文坛魁首”,他已经可以靠着每月几十元的稿费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7年夏,刘半农从上海返回江阴,在家中赋闲,由于没有固定收入;只好靠变卖家中物品、妻子到娘家去借贷为生就在一家人贫困潦倒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一封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寄来的聘书,正式聘请他担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授原来不久前在上海刘半农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有过一次会面,陈独秀慧眼识珠,不仅看出刘半农身上的锐气,更看出他是—个可造之才,北大正需要这样的人,于是向不拘一格选人才的蔡元培先生作了大力推荐。

      就这样,随着一纸聘书,刘半农这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人,一步跨入了北大这个全国最为显赫的高等学府同时执教的还有钱玄同、周作人、胡适等人 最初他教授诗歌、小说、文法概论和文典编纂法等他国学功底并不逊于他人,而且又长于写作,阅读广泛,上课又认真准备,不久就站稳了脚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很快人人都知道北大来了一个中学肄业的国文教授刘半农 但在北大这个学院派占统治地位的地方,像他这样—个连中学都没有毕业的大学教授依然被一些人视为“下里巴人”,对他能否胜任教学工作常常表示怀疑—次在《新青年》编委组成人选上,胡适就直接提到了人选的学历问题,这对刘半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同时,刘半农在上海滩染上的才子气,包括衣着打扮等作派也遭到一些人的诟病于是,刘半农发奋读博士,在蔡元培的支持下,刘半农考上了公费赴英留学的资格1920年2月7日携夫人朱惠和女儿小蕙赴英留学留学过程中也是历尽艰辛,于1925年获博士学位回国朗读节奏 她/ 在灶下/ 煮饭, 新砍的/ 山柴 必必剥剥的/ 响灶门里/ 嫣红的/ 火光,闪着她/ 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 青布的衣裳他/ 衔着个/ 十年的/ 烟斗, 慢慢地/ 从田里/ 回来;屋角里/ 挂去了/ 锄头,便/ 坐在/ 稻床上,调弄着/ 只亲人的/ 狗。

      他/ 还踱到/ 栏里去,看一看/ 他的/ 牛,回头向她说:“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 青山的/ 顶上 松树的/ 尖头, 已露出了/ 半轮的/ 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 看着/ 月, 还/ 数着天上的/ 星:“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地上人多/ 心不平, 天上星多/ 月不亮 一九二一,二,七,伦敦 预习质疑及感悟:(说说自己的理解或感受或质疑)1、分解提问——全诗写了哪些意象,构成怎样的场景?各表现了什么?特点如何?2、上述每个写作对象有何特点?整个场面构成的农家田园生活具有怎样的整体特点?3、透过诗歌的文字,你感受文中的“妻子”“丈夫”“孩子”分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是怎样塑造的?4、结合写作时间思考:作者身处“伦敦”这样的都市,为何表现出对农家田园生活的向往?5:结尾孩子们唱:“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你认为这话有什么深意吗?拓展与延伸:1、今天,我们能随便上山砍柴吗?为什么?可持续发展方面:资源的最佳配置与合理利用方面:法制方面:2、《一个小农家的暮》中的景象与今天提倡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吗?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今天的农村是什么样的?目前有哪些惠农政策?怎样建设幸福生活?迁移训练 1、同是抒发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教我如何不想她》与《一个小农家的暮》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方法上有很多不同,你能试着比较分析一下吗?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9月4日伦敦 2、背诵《一个小农家的暮》3、作文训练:以“给 的诗”为题尝试写一首关于亲情的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