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doc
7页主要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学》第三版,伍光和主编辅助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自然地理学基础》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与 ...第三章:大气和气候大气气溶胶: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
半径10-2——10-8 cm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11km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事实上,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定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及CO2、CH4等信风:低纬信风带是自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带吹送的气流,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北半球形成东北风,在南半球为东南风,其位置、范围和强度随副热带高气压作比较规律的季节性变化,这种可以预期在一定季节海上盛行的风系,称为信风。
特点是风向稳定,因其与海上贸易密切相关,也称贸易风信风向纬度更低,气温更高的地带吹送,因此其属性比较干燥,有些沙漠、半沙漠就分布在信风带内海陆风:在沿海地区,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晚间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海陆风环流由海陆热力差异引起,但影响范围局限于沿海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山区白天地面风从谷地吹向山坡(谷风);晚间地面风从山坡吹向谷地(山风),以一日为周期,这就是山谷风环流焚风:气流受山地阻挡被迫抬升,迎风坡空气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1℃℃/100m),大部分水分在迎风坡降落气流越山后顺坡下沉,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洋:洋的主体应该是指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远离大陆,面积广阔,深度大,较少受大陆影响,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盐度平均为35‰水色高,透明度大具有独立的洋流系统和潮汐系统洋的沉淀物为钙质软泥、硅质软泥和红粘土世界大洋分四部分(省略)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域称为海大洋的边缘因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分离的部分称为海海从属于洋,或者说海是洋的组成部分海的面积和深度都远小于洋由于靠近大陆,有河流注入,海水的理化性质受陆地影响。
基本上没有自己独立的洋流系统,也不具有洋那样明显的垂直分层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或岛屿与大洋或邻海相分隔,但直接受外海洋流和潮汐的影响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克数表示海水盐度因海域所处位置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受气候与大陆的影响它是研究海水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过程的一个重要指标盐度=34.6+0.0175(E-P)还水运动使不同区域中海水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别减小到最低程度,因而其含量具有相对稳定性潮汐:由月球和太阳引力引起海面周期性的升降现象根据潮汐的周期变化,可分为半日潮、混合潮和全日潮三种类型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潮流也分为半日潮流、混合潮流和全日潮流三种类型波浪:海洋中的波浪是指海水质点以其原有平衡位置为中心,在垂直方向上作周期性圆周运动的现象波浪包括波峰、波谷、波长和波高四个要素洋流:大范围的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海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成因,可分为摩擦流、重力—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
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分暖流和寒流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水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的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这就是河流其成因主要是地面水在本身重力作用下,不断侵蚀地面的结果河流沿途接受不同级别的支流,形成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这就是水系水系形式是一定的岩层构造、沉积物性质和新构造应用场的反映水系形式通常分为树枝状、格状和长方形三类流域: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 ...第五章:地貌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风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地表夷平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风化产物: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它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某些风化产物还可形成风化矿床风化壳: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
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坡面重力地貌: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在其他各种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滑动和崩塌,而形成滑坡和倒石碓地貌滑坡:由岩石、土体或碎屑堆积物构成的山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在地表水和地下水或地震的影响下,沿软弱面(滑动面)发生整体向下滑落的过程,成为滑坡滑坡只有在由重力引起的下滑力超过软弱面的抗滑力时才能发生,因此,坡体滑落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因素和诱发因素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流动过程中,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并将侵蚀的物质搬运到山前谷口,在河流下游或河口进行堆积,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凡由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成为流水地貌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流水的侵蚀作用:流动的水一方面侵蚀岩层,溶解岩石;一方面摩擦床底和两岸谷壁,同时又推动泥沙、石块,撞击坡面和床底,使岩屑崩解,为流水所运移流水侵蚀的方式有四种:片状侵蚀、下切、侧蚀和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又称向源侵蚀,是指线状水流向分水岭方向的侵蚀它是河流下切侵蚀作用的结果,是河床、谷地不断的向源头方向伸长。
流水的搬运作用:流水携带泥沙和推动沙砾发生位移其方式有悬移、推移、跃移和溶解搬运流水的堆积作用:当流动的水量减少,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或进入水流的泥沙增加时,其动能就减小,一部分物质堆积于坡麓、河谷、平原、洋盆、称为堆积作用流水的侵蚀和堆积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过“搬运”这一纽带,把两者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 ...第六章:土壤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不断的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土壤中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所引起的,因而也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映土壤中的水、热、气、肥并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
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就是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土壤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粗细及其匹配状况,即土壤的组合特征,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等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胶结、接触情况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结构、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质(物质重新淋溶淀积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