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讲以天合天庄子的艺术精神1.ppt
64页第二讲 ““以天合天以天合天””——庄子的艺术精神(1) 中国美学名著导读第二讲第二讲 ““以天合天以天合天””:庄子的艺术精神:庄子的艺术精神n 庄子其人其书庄子其人其书n一.一.《《庄子庄子》》之之““道道””n ————艺术的最高本体艺术的最高本体n二.二.““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n ————以朴素、自然为美以朴素、自然为美n三.三.““道通为一道通为一””n ————超越美丑的超越美丑的““元气元气””n四.四.““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n ————非功利的人生态度非功利的人生态度n五.五.““心斋心斋””、、““坐忘坐忘””n ————艺术创造的心灵艺术创造的心灵n六.六.““技技””与与““艺艺””n ————艺术创造的过程艺术创造的过程n七.七.““得意忘言得意忘言””n ————略形重神的艺术旨趣略形重神的艺术旨趣n八.八.““天籁天籁””n ————艺术的理想境界艺术的理想境界n九九 ““物化物化””n ————审美主体与对象的融合审美主体与对象的融合 庄子其人其书庄子其人其书n《《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韩非列传》》::n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n 马叙伦《庄子年表》考定庄子生卒年为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之间 n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篇和杂篇为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但全书最后一篇也是杂篇的最后一篇《天下篇》一般认为应是庄子本人所作,相当于该书的附录或后序,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篇有关学术史的文章 一.一.《《庄子庄子》》之之“道道”——艺术最高本体艺术最高本体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养生主养生主》》::n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譆,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1.1 1.1 ““道道””为何物?为何物?n老子二十五章:老子二十五章:n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n老子四章:老子四章:n 道冲,而用之久不盈。
渊乎!万物宗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大宗师:大宗师:n 夫道,有情(真实)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n韩非子韩非子··解老第二十:解老第二十:n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n徐复观徐复观《《先秦人性论史先秦人性论史》》::n 老子的所谓道,指的是创生宇宙万物的一种基本动力n张松如张松如《《老子校读老子校读》》::n (“道”)有时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亦即宇宙本体;在更多的场合下,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n按:按:n 道家思想的产生缘于观“变”思常道家思想者有感于天地万物的纷纭变动,反复无常,各种力量对立冲突,纷争不已,而人的生命和思想则陷于这些变化和纷争之中无法自拔;于是他们试图从万物的变化纷扰中找到一种恒久不变的东西,这种恒常之物存在于万物之中,但又不受万物的生灭、盛衰和变化影响他们把这种东西称作“道”,有时又称为“天地根”、“万物宗”、“玄德”、“一”等。
1.2 1.2 ““道道””的特征的特征n对儒家仁义礼的超越对儒家仁义礼的超越————n老子三十八章:老子三十八章:n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n对有限之物的超越对有限之物的超越————n老子四十一章:老子四十一章:n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不平),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n对差异和对立的超越对差异和对立的超越————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德充符:德充符:n 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视丧其足犹遗土也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齐物论:齐物论:n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n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道通为一 n对变化的超越对变化的超越————n老子一章:老子一章:n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n老子十六章老子十六章n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n老子二十五章:老子二十五章:n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n按:按:n “道”最基本的特征是对一切有限和差异的超越道家把“道”的这种超越性称之为“常”、“自然”、“大”n 超越性有程度之分儒家思想是为了超越礼乐制度的各种形式,揭示礼乐制度内在的“仁”的精神;墨家思想的目的是超越社会中的各种利益争夺和等级差异,宣扬“非功”、“兼爱”和“节用”但道家所追求不是对社会生活或某些社会现象的超越,举凡社会道德、智慧、礼乐、是非、功名利禄、得失、毁誉、成败、人我、圣盗、妍媸、人工、技巧、形体、感官等各种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问题都是“道”超越的对象 n 道家实现超越的方式主要有两类:n 一种是否定和回归,即通过否定各种社会文化向原始朴素状态回归,包括向原始社会、原始自然和原始心理的回归n 一种是“道进乎技”,即通过对工具、方法和对象的熟练掌握和了解,实现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统一,达到道的自由境界n 道家思想的艺术精神正是由道家思想的这种超越性以及实现超越的方式中体现和透露出来的 1.3 1.3 ““道道””的艺术精神的艺术精神n徐复观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国艺术精神》》::n 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
……他们只是扫荡现实人生,以求达到理想人生的状态n 但是,若不顺着他们思辨的形而上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功夫,乃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修养功夫;他们由功夫所到达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 n闻一多闻一多《《古典新义古典新义• •庄子庄子》》::n 有大智慧的人们都会认识道的存在,信仰道的实有却不象庄子那样热忱地爱慕它在这里,庄子是从哲学又跨进了一步,到了文学的封域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怅惘,圣睿的憧憬,无边际的企慕,无涯岸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n 庄子的著述,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他说:“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蔓衍,所以穷年,”一种客中百无聊赖的情绪完全流露了他这思念故乡的病意,根本是一种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并且因为他钟情之处,“大有迳庭,不近人情”,太超忽,太神秘,广大无边,几乎令人捉摸不住,所以浪漫的态度中又充满了不可逼视的庄严是诗便少不了那一个哀艳的“情”字三百篇是劳人思妇的情;屈宋是仁人志士的情;庄子的情可难说了,只超人才载得住他那种神圣的客愁。
所以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 n(南朝宋)宗炳在(南朝宋)宗炳在《《山水画序山水画序》》::n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夫以应目会心为智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n(唐)符载(唐)符载《《观张员外璪画松石序观张员外璪画松石序》》::n 员外居中,箕坐鼓气,神机始发其骇人也,若流电激空,惊飚戾天摧挫斡掣,挥霍瞥列毫飞墨喷,捽(cù)掌如裂离合惝恍,忽生怪状及其终也,则松鳞皴,石巉(chán)岩,水湛湛,云窈渺投笔而起,为之四顾;若雷雨之澄霁,见万物之情性n 观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若忖短长于隘度,算妍媸于陋目;凝觚舐(shì)墨,依违良久,乃绘物之赘疣也,宁置于齿牙间哉!……则知夫道精艺极,当得之于玄悟,不得之于糟粕n饮酒(其五)饮酒(其五)n陶潜n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n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n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n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n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n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n李白n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n想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n山中问答山中问答n李白n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n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在人间二.二.“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朴素而天下莫与之争美” ——以朴素、自然为美n2.1 2.1 主张顺应自然,保全天性主张顺应自然,保全天性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天道第十三天道第十三n 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马蹄第九马蹄第九n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hé)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虽有义(魏)台路(大)寝,无所用之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zhí),编之以皁(zào)(槽枥)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jué)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n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chí)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折輗),闉(yīn)扼(曲颈脱轭)、鸷曼(抗击车盖)、诡衔、窃辔(啮辔)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秋水第十七秋水第十七n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至乐第十八n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qiū)鯈(chóu),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 2.2 2.2 否定对自然天性和违反和戕害否定对自然天性和违反和戕害n否定过分的感官刺激否定过分的感官刺激————n老子十二章:老子十二章:n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天地第十二n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薰鼻,困惾(zōng)中颡(sǎng);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n否定功利性知识和技艺否定功利性知识和技艺————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养生主:养生主:n 吾生也有涯,而知(智)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胠箧:胠箧:n 上诚好知(智)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罾笱(gǒu)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jū)罘(fú)(捕兔器具)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知诈渐毒、颉(黠)滑坚白、解垢(诡曲之辞)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 n批判虚伪的道德仁义批判虚伪的道德仁义————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胠胠( (qūqū) )箧箧( (qi qiè è) )::n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n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自然自然n司空图n俯拾即是,不取诸邻。
n俱道适往,著手成春n如逢花开,如瞻岁新n真与不夺,强得易贫n幽人空山,过雨采蘋n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三.三.“厉与西施厉与西施”“道通为一道通为一” ——超越美丑的“元气”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齐物论:齐物论:n 故为是举莛(tíng)(草茎)与楹(木柱),厉(疠,病瘌)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知北游知北游n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n按:按:n 在中国艺术史上,艺术品质和精神高低往往并不以美丑为标准,而是看重艺术品中的生命之气如人们常常称赞某幅画“气韵生动”、“元气淋漓”、“大气磅礴”、“气势飞动”、“墨气四射”、“生气四溢”、“生气灌注”、“生气充满”、“真气弥满”等气”是较美丑更高一层的艺术标准,一件艺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书法和雕塑作品,只要有生气,则不论美丑都有很高的价值;人们甚至去专门表现丑、刻画丑,以外形之丑衬托出内在的“生气” n郑板桥郑板桥《《题画题画》》::n 米元章论石,曰瘦,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
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米米颠颠拜拜石石图图n刘熙载刘熙载《《艺概艺概··书概书概》》::n 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n刘熙载刘熙载《《艺概艺概··诗概诗概》》::n 昌黎诗往往以丑为美 n傅山:傅山:n宁拙毋巧,n宁丑毋媚,n宁支离毋轻滑,n宁真率毋安排苏轼苏轼·枯木竹石图枯木竹石图n闻一多闻一多《《古典新义古典新义··庄子庄子》》::n 文中之支离,画中的达摩,是中国艺术里最具特色的两个产品正如达摩是画中有诗,文中也常有一种‘清丑入图画,视之如古铜古玉’(龚自珍《书金铃》)的人物,都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古、极纯粹的境界;而文学中这种境界的开创者,则推庄子 四.四.“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 ——非功利的人生态度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逍遥游第一:逍遥游第一:n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xiāo)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n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腰舟)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n庄子杂篇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外物第二十六:n 惠子谓庄子曰:“子言无用n 庄子曰:“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无用 五.五.“心斋心斋” “坐忘坐忘”——艺术创造的心灵艺术创造的心灵n““心斋心斋”“”“坐忘坐忘””的过程和方法的过程和方法————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大宗师第六:n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n庄子内篇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人间世第四n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心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皞天不宜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n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n““忘忘””的具体表现的具体表现————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达生达生n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dàn),以黄金注者殙(mèn)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田子方:田子方:n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shàn)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luǒ)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n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措杯水其肘上,发之,适矢复沓,方矢复寓。
当是时也,犹象人也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尝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揖御寇而进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尔于中也殆矣夫!” 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达生:达生:n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tiáo),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田子方:田子方:n 梓庆削木为鐻(jù),锯鐻,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锯,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
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n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n将近酒将近酒n李白n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n 奔流到海不复回n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n 朝如青丝暮成雪n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n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n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n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n …… n浩歌浩歌n李贺n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n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n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n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n不需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n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n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n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n高轩过高轩过n李贺n n 韩员外愈、皇甫侍御(湜)见过,因而命作 n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n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n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n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n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n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n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n““虚静虚静””与事物本真的呈现与事物本真的呈现————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天道:天道:n 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n庄子杂篇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n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物见其物 n按:按:n “虚静”是相对于日常生活中精神的充塞和纷乱而言的n “虚”不是纯粹的虚无,不意味着心中意中真的空无一物,而是特指精神专注(“笃”)于某一物本身,尽量彻底地忘掉(“坐忘”)此物与他物的各种性质的联系,将此物只作为此物本身对待,以致忘掉观照者自身的存在(“物化”)。
n “静”也不是完全的静止,不是指精神活动的完全停息,而是特指精神因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存在而忘掉其各种性质的外部关系,停息掉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计较和纷乱,自然呈现一种相对安静、平静、宁静的状态 n苏轼苏轼《《送参寥师送参寥师》》::n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 n石门岩上宿石门岩上宿n谢灵运n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n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n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从斤竹涧越岭溪行n谢灵运n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n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n青溪青溪n王维n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n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n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n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n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n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n听宫莺听宫莺n王维n春树绕宫墙,宫莺啭曙光n忽惊啼暂断,移处弄还长n隐叶栖承露,攀花出未央n游人未应返,为此始思乡 n““象罔象罔””与艺术境界的发现与艺术境界的发现————n庄子外篇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天地第十二n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n成玄英成玄英《《庄子义疏庄子义疏》》::n 无心之谓 n按:按:n “玄珠”意为玄妙的珍贵之物,指“道”,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n “知”为人的理智认识;n “离珠”为人的视觉;n “吃诟”指人的言辩;n “象罔”则是指一种停息所有知觉和认识活动之后所进入的与道冥合的心灵状态这种心灵状态若有若无,若明若昧,介于有意无意之间,有象无象之间 n 前三者无法找到“玄珠”,意为人无法凭理智、知觉和言辩等能力把握“道”;只有在停息这些日常认知和语言活动之后,让心灵进入恍惚虚静的状态,才能真正体会“道”、发现“道” n宗白华宗白华《《美学散步美学散步》》::n 非有非无,不皦不昧,这正是艺术形相的象征作用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真理闪烁艺术形相里,玄珠的铄于象罔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