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谈诗歌里的虚与实.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13520933
  • 上传时间:2021-11-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77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谈诗歌里的虚与实 欧阳颖颉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学攀枝花617000就诗歌艺术本身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它是“浓缩的艺术”这种浓缩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那就是画面的单个截取或多个连缀其次它是“扩张的艺术”这种扩张表现在形式上则是画面外延的扩张,亦即简单的一个或多个画面能让人联想或想象到无数个画面的存在;表现在内容上则是意蕴的扩张,表现为情感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不论是浓缩或是扩张,诗歌必须凭借虚实这一表现手法达到理想的境界,只是各个诗歌本身表现的是点是面、程度轻重不同罢了1.由实景到虚景所谓实景、虚景是相对而言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现实为实,梦境为虚;叙述为实,议论为实……实景是可见、可嗅,甚至是可触的;虚景则只可感受在情景类诗歌中,在景情的过渡或延伸中总是追求一种自然贴切这种转化对追求至善至美的诗人而言则是充分展示个人才情的契机,也是诗歌内容层面扩张,追求浓厚、含蓄之美的需要于是在景和情的转化处也就成了情景类诗歌的作者普遍的着力点之一例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总的说来,诗歌的前两句属写景,后两句属抒情就前两句的写景而言,首句的“暗飞声”写出了诗人闻笛的感受,实中有虚,尤其是“暗”字意蕴丰富;而次句的“满洛城”则差不多都是想象了:诗人觉得这样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整个洛阳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这句与前一句的“暗飞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正是这种反差让读者体会到了此曲的巨大穿透力,更进一步说,它实际上展示的是一直在酝酿和最终形成爆发的思乡之情的威力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了需要补充的是也有不少诗歌是先有情,然后才有景,也即缘情即景之作,那么诗歌的后几句景物刻画则或多或少地符合这种由实景到需景的特点;而诗歌的最后一句往往起着提升全诗映照诗情或另辟蹊径、拓展意蕴的作用如李白的《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2.由实景到虚情这里的“实景”与“虚景”亦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初略地将景物描写统称为“实景”,将诗中抒发的情感统称为“虚情”在情景类诗歌中由景到情的写法是主流这是诗歌本身扩张的需要,也只有从有限的景升华到无限的情,诗歌才能实现内容上的有效扩张若仅仅搁于实,不能较好地融入虚,诗歌便会显得浅显和单调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一望无际、连绵不绝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缓缓而没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向东流向大海这两句诗结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了诗人笔下,使画面显得格外宽广和辽远。

      如果说第一句诗是标准的实景展示的话,那么次句则是由实景向虚情的过渡,实中已有了虚的融入了在看似写尽望中景色之后,诗人却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将诗篇推向了更高的境界将先前之景与胸中之情打成一片:以视野之开阔,暗含诗人抱负和气度之远大,同时还使人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就这样,整首诗在浓缩中实现了扩张,通过由实景到虚情这种手段提升了整首诗的意蕴和层次3.实景寄寓虚情在情景类诗歌中,景与情往往是紧密交融,难以分割的我们知道,景往往是情的载体;情往往是景的目的但在寓情于景的作品中,景既是情的载体,又是情的显性表现在解读这类诗歌时,我们要充分激活自己是联想和想象,要把诗人由繁复的生活现象加以高度精炼的东西还原到它原先的状态中去要把浓缩的东西泡开……(谢冕《论诗》)让自己的情感在诗歌的景物描写中自然涌动,以达到自我情感与诗歌情感共鸣和交融,进而实现诗歌内容的膨胀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此诗的前两句即以“江”与“山”的关系着笔首句着重写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之势,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道路。

      次句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如果说前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此句则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后两句是一个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山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正是因为末句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可以说正是在对诗中景物的品味中,景、情、人三者才不可分割地融为了一体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