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秦国和氏璧的故事.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天****步
  • 文档编号:263921247
  • 上传时间:2022-03-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7.2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秦国和氏璧的故事 篇一:和氏璧的故事 江山万代传,只是黄梁梦——和氏璧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做卞和的人在荆山中捡到一块璞玉他欣喜若狂地捧着这块璞石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来查看,玉工认为这只是块普遍的石头卞和被处以欺君之罪砍去左脚楚厉王去世后,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玉,厉王的玉工依旧认为这只是块普遍的石头,卞 和被砍去了右脚到了楚文王的时候,卞和抱着这块玉,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干眼泪后,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便命工匠将玉石上面的岩石去掉,公然得到了一块玲珑剔透的玉,雕琢成璧后,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据《战国策》,和氏璧在最开头,一向是楚国的国宝到了楚威王时期,相国昭阳,灭越有功,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再宴席中拿出和氏璧供众人参观,众人争先参观这块美玉突然,客人中有人突发起哄,和氏璧被人趁乱盗走有人指认张仪为盗玉之人,张仪被严刑拷打后却找不到任何线索就这样,和氏璧在宴席上不翼而飞张仪成为秦国相国后,也因此事对楚国开展报复 接着,盗玉之人将和氏璧屡屡转手后,被赵国太监缪贤以500金购得《史记》上记载,公元前3世纪,和氏璧的仆人为赵惠文王全体。

      秦昭襄王得知贵重的和氏璧在赵国手中,想用15坐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当时的秦国国力远胜于赵国,赵王恐献璧后,不得其城赵王派遣蔺相如携壁使秦,秦王得和氏璧后,公然食言蔺相如当廷力争,以掷璧相挟,结果秦王妥协他令副手乔装后,抄小道,将和氏璧带回赵国他也凭借卓越的胆识,平安回到赵国这便是大家所熟谙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十多年后,赵国为秦所灭,和氏璧秦始皇嬴政手中 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他命人将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命玉工刻上李斯所写的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在此后,一个王朝是否正统,拥有传国玉玺是重要的条件之一,历代帝王无不将其作为权力的象征得到传国玉玺的人通常会被人当成“受命于天”,而一个王朝失去了传国玉玺,那么会被视为气数已尽 和氏璧从出世的那一天开头就屡屡易主,颠沛流离这一切貌似也再预示着,将他加工成的传国玉玺也会是如此的命运多舛 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婴在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向刘邦投降,献上传皇玺,刘邦也梦想这传国玉玺能再刘家代代传授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由于当时的皇帝刘婴才两岁,玉玺由王莽的姑姑汉孝元太后掌管王莽篡位,自然要用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他派自己的弟弟王进宫索要玉玺,太后怒斥道:“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 话刚落音,便将传国玉玺投掷于地王莽的弟弟见状后,迅速捡了起来一看,已经摔缺了 一角王莽命人用黄金来举行镶补,但终究是不完整的这天下至宝,此后留下瑕痕 王莽新政失败后,和氏璧琢成的传国玉玺,再次成为汉朝的玉玺,并在东汉帝王的手中流传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少帝夜出北宫,来不及将传国玉玺带走等到血腥镇压平定回到宫中后,察觉传国玉玺不见了 中平六年(189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董卓战败逃去,放火点燃洛阳宫廷孙坚最先攻入洛阳,他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这宫女脖子上挂的锦襄里竟然察觉了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孙坚认为这是佳兆,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好玩的是自以为“受命于天”的孙坚不久便阵亡,玉玺落入了袁术手中袁术死后,玉玺又经打着汉朝旗号的曹操之手回到了汉献帝手中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让位,建立曹魏曹丕命人在玉玺的肩部刻上隶书:大魏受汉传玉玺。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玉玺落入匈奴部的刘聪的手中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见于《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采纳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后赵石勒灭前赵,杀刘曜,得国玺石勒命人在上面刻:天命石氏 四字玉玺在后赵手中传到石鉴时,发生刻内乱,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夺玺建冉魏 鲜卑族听说冉魏拥有玉玺,于公元352年南下攻魏,冉闵被杀冉魏的大将军蒋干一方面向鲜卑族乍降,一方面又求救于东晋以正统王朝自居的东晋,一向苦于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相较于北方的故土,东晋更想得到的是传国玉玺为了能得到东晋的接济,蒋干将传国玉玺交给了东晋濮阳太守戴施戴施立刻派三百精骑,马不停蹄,将玉玺送回东晋首都建康,交给晋穆帝从晋元帝东渡以后,传国玉玺历42年,重新回到晋朝手中在此之前,东晋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东晋也因此终止了“白板皇帝”的难堪局面 两个月后,鲜卑族大军攻破冉魏邺城冉魏灭亡,没有得到传国玉玺的慕容俊克,慌称自己得到玉玺为了想证明自己是受命于天,还自欺欺人地将改年号改为“元玺”,并建大燕国。

      这个大燕国便是在金庸武侠小说中,慕容复一向想要复辟的燕国其实私刻玉玺的还不仅仅慕容家,想一统天下的枭雄也纷纷私刻玉玺 东晋大将刘裕数次北伐,歼灭了恒楚、西蜀、南燕等国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主为帝,国号大宋,玺入宋接着传国玉玺又体验齐、梁、陈的更迭隋文帝杨坚灭陈,从陈后主那里得到了传国玺,杨坚将传国玉玺改成为“受命玺” 公元618年,隋炀帝于江都被缢死萧后携齐王遗腹子,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带着传国玺逃到漠北的突厥厥处罗可汉将萧后及杨政道迎接到厥来,将隋炀帝的孙子立为隋王把在厥境内的中原人交给其管治,有众万人,还是施行隋朝的制度,史称“后隋” 唐初,没有传国玉玺的太宗李世民闷闷不乐在此前,各个割据政权都私刻玉玺,宣称受命于天,宣传自己才是正统那些私刻的玉玺,是隋统一后,才被隋文帝一一没收的于是,他效仿前人,刻了数方玉玺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大唐令李靖征讨突厥,厥灭亡后萧后与杨政道带着传国玉玺返回中原,传国玺归李唐李世民大悦,将杨政道封为员外散骑侍郎 据《辽史》记载,武那么天将“受命玺”名称改为“受命宝”,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

      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 13年后,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带契丹攻打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携传国玉玺自焚,至此,传承一千六百多年的中华至宝自此不知所终 到了宋朝,有一农人在李从珂自焚的废墟中找到传国玉玺经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后,认定为“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但后人通常认为这只是蔡京坑骗皇帝的把戏而已 明初朱元璋听闻元朝得到过传国玺,便不惜一切,想夺回此宝,却始终无果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到了后金太宗皇太极手中据说,这也是后金太宗改“金”为“清”国号的理由之一 到了乾隆年间,禁城内有玉玺39方,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一向被认为是传国玺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 中华民国成立后,溥仪退位,仍居紫禁城内1924年11月,冯玉祥等人将末代皇帝溥仪驱赶紫禁城冯玉祥等人在故宫内屡屡探索那方传国玉玺,却始终没找到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押回国,皇太极所得的这那方玉玺,一向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他这将这方玉玺交给共C dang,怅然这块玉玺并不是用和氏璧雕琢成的传国玺。

      和氏璧自他面世的那天起,便开头见证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在更换仆人的同时往往都伴随着杀*戮所谓的受命于天,既受永昌,是统治者梦寐以求的,但又有哪个王朝能够挺立万世?江山代代传也只是统治者的黄粱美梦罢了 (本文为本人2022.7.30 于微博文章首发的《江山万代传,只是黄梁梦》的修改版版权@煮酒君谈史 全体,首发微博文章,如需转载其它网站请联系本人) 煮酒君 作品 2022.08.14 篇二:完壁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 完壁归赵的故事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容许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假设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确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惦记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奉劝方才允许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严肃的崇敬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确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庄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报告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渑池之会的故事 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合力攻楚,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互修友好赵王与蔺相宛如行赴渑将军廉颇送赵王到边境并约期三十日,若不见赵王归,那么改立太子为新君以绝断秦扣压赵王来要挟赵国的妄图渑池会上秦王诓骗赵王鼓瑟助兴,赵王不敢推辞,只得演奏秦御史随即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蔺相如见此不悦,随以命相胁请秦王击缶,秦王无奈,只得勉强敲缶几下,蔺相如叫赵国的御史记录此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秦王为赵王敲缶助兴史称此事情为“渑池之会” 篇三:历史故事 完璧归赵显才智 廉蔺交欢赵无敌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以下简称赵王)得到一块名闻天下的美玉──“和氏璧”,爱不释手,视为国宝秦昭襄王(以下简称秦)听说后,连忙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容许拿秦国的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

      这件事让赵王特别作对,他马上召集大将军廉颇及大臣们磋商赵王认为,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却得不到秦国的十五座城,白白地受坑骗;要是不给呢,又畏缩秦国借口攻打赵国赵王切实没有什么好的手段来应对,只想选派一个使者去秦国回复这件事,可眼下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 这时候,宦者令缪贤对赵王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访秦国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贤回复说:“臣下曾犯过罪,私下想逃到燕国去可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怎么会了解燕王呢?’我说:本人曾随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说:‘容许跟您交个挚友’因此我就了解他了,所以很想投奔燕王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赵王宠爱,所以燕王想结交您现在您背叛赵国,投奔燕国,燕国畏缩赵国在这种形势下,燕王断定不敢收留您,还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去上衣,露出肩膀脊背,伏在斧刃之下苦求大王治罪,这样或许幸运被赦免’臣下听从了他的建议,公然大王您开恩赦免了我为臣私下认为这个人有勇有谋,派他出访很适合 于是,赵王连忙召见蔺相如,并询问他:“秦王要用十五座诚来换我的和氏璧,你看能不能允许?”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我们不能不允许。

      赵王又问:“秦国拿走我的和氏璧,却不给我十五座城,怎么办?” 蔺相如回复:“秦国用城来换璧,假设不允许,赵国理亏赵国给了璧,而秦国不给城,那是秦国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