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行员行为及心理因素对航空安全影响评估.docx
6页飞行员行为及心理因素对航空安全影响评估 【摘要】目的:分析飞行员行为及心理因素对航空安全影响方法:筛选出100名住院飞行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名,对照组不予以行为及心理干预,观察组予以行为及心理干预,干预后对比两组飞行员的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状况、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以及航空安全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行为方式评分优于对照组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率(8.0%)低于对照组(20.0%)与本组干预前(22.0%),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的航空安全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行员行为及心理因素对航空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对飞行员的行为及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且能够大大降低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关键词】飞行员;行为方式;心理因素;航空安全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飞行员行为及心理因素对航空安全影响,就100名住院飞行员为研究对象,并对比有无实施行为及心理干预下的航空安全状况,见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筛选出100名住院飞行员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名对照组:均为男性;年龄23~47岁,平均(35.97.3)岁;军龄3~28年,平均(11.56.9)年观察组:均为男性;年龄23~46岁,平均(36.07.2)岁;军龄3~28年,平均(11.66.7)年对比两组飞行员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 方法对照组不予以行为及心理干预观察组予以行为及心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深度访谈:干预前与飞行员进行深入交谈,全面了解其近阶段的生活状态,给予恰当的指导,并参照大体检结果综合评估飞行员的性格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同时根据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特性制定详细的干预措施;(2)行为指导:对飞行员的不良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进行指导,对其航空操作行为进行干预与纠正,同时加强训练,宣教航空相关知识及仪器性能与操作方法,以提高飞行员的航空技能;(3)心理疏导:向飞行员介绍排解压力、舒缓情绪的正确方法,集中对其进行心理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意向放松和渐进性肌肉放松等1.3 观察指标干预后对比两组飞行员的行为方式、心理健康状况、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以及航空安全评分。
1)行为方式:运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进行评估,观察时间为飞行员近1年的行为方式,共62个条目,6个量表,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3]2)心理健康状况: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量问卷(16PF)测试基础上制定飞行员心理健康量表(MHI)进行评估,该量表由12个维度构成,包括自信性、充沛性、性格倾向性、进取性、敢为性、律己性、过度自我关心、情绪稳定性、焦虑性、乐观性、敏感性和紧张性,共196个条目,每个条目的答案有三个选项,中性答案计1分,肯定与否定答案均计2分,总得分越低提示心理健康状况越佳[4]3)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飞行不安全事件包括疲劳飞行、操作失误,统计飞行不安全事件总发生率4)航空安全评分:参照《航线驾驶安全行为多维度评价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共27个项目,包含自动化系统认识、领导与管理、情境意识与决策、人际合作与交流4项,评价结果分为“低于预期水平”、“达到最低要求”、“标准水平”、“机组典范”4个等级,对应评分分别为1、2、3、4分,得分越高提示航空安全性越高[5]1.4 数据分析选用SPPS19.0系统分析数据,计量数据用( s)表示,行t检验,计数数据用%表示,行x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行为方式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干预前的行为方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行为方式评分优于对照组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两组飞行员的行为方式评分对比( s,分)分组例数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对照组500.640.270.280.110.540.250.460.190.680.170.660.15观察组干预前500.650.28*0.290.10*0.520.24*0.450.20*0.670.15*0.650.16*观察组干预后-0.850.15#&0.210.12#&0.700.18#&0.410.22#&0.520.24#&0.510.12#&注:对比对照组,*P>0.05;#P<0.05;对比观察组干预前,&P<0.052.2 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干预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两组飞行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总评分对比( s,分)分组例数心理健康状况总评分对照组5049.816.4观察组干预前5050.016.5*观察组干预后-46.213.3#&注:对比对照组,*P>0.05;#P<0.05;对比观察组干预前,&P<0.05。
2.3 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干预前的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两组飞行员的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情况对比对比[n(%)]分组例数疲劳飞行操作失误总发生率对照组507310(20.0)观察组干预前508311(22.0)*观察组干预后-314(8.0)#&注:对比对照组,*P>0.05;#P<0.05;对比观察组干预前,&P<0.052.4 航空安全评分对比对照组与观察组干预前的的航空安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的航空安全评分高于对照组与本组干预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两组飞行员的航空安全评分对比( s,分)分组例数航空安全评分对照组5065.311.8观察组干预前5065.011.9*观察组干预后-90.212.5#&注:对比对照组,*P>0.05;#P<0.05;对比观察组干预前,&P<0.053 讨论飞行员是航空器的主要操作者,其行为方式与心理因素对航空安全而言尤为关键不良的行为方式及心理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航空安全,甚至可能因此诱发航空不安全事件。
因此,分析飞行员的行为方式与心理因素,并实施相应的指导与干预非常重要也极有必要,这对改善飞行员的行为方式及心理状态均具有重要意义,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航空安全[6]本研究对比飞行员有无实施行为及心理干预对航空安全的影响,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行为方式评分、心理健康状况评分、航空安全评分均明显改善,且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比对照组及本组干预前,均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加强对飞行员的行为及心理因素干预,对提高航空安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飞行员行为及心理因素对航空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对飞行员的行为及心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其行为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且能够大大降低飞行不安全事件发生率参考文献[1]韩越,李瑛,辛潇洋.家庭-工作冲突和飞行疲劳对飞行员安全绩效的影响:神经网络模型[C]//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 2017.[2]张梅,廖江群,彭凯平,等.心理紧张度和心理韧性对飞行员工作绩效的影响——以通用航空飞行员为例[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34(2):134-140.[3]庞兵,于雯宇.飞行员行为及心理因素对航空安全影响评估方法:, CN107194856A[P]. 2017.[4]赵宁.飞行员心理素质与飞行安全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 2015.[5]陈农田.基于序关系法的飞行员安全行为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6, 46(1):155-161.[6]杨姝,李俊龙.基于DEMATEL-ISM法的民航飞行员综合安全能力结构模型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8, 25(4):169-174.-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