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试卷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doc
9页高二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 第Ⅰ卷一、(30分) 1.下列各组加线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组是:(2分) ( ) A.侮辱 忤逆 芜杂 妩媚 B.浸泡 尽管 禁锢 干劲 C.娱乐 参与 翁妪 驾驭 D.匕首 卑鄙 秕谷 考妣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2分) ( ) A.纰缪 廖种流传 内疚 究由自取 B.诧异 叱咤风云 寒暄 喧宾夺主 C.震动 震聋发聩 爆发 火山暴发 D.玷辱 拈轻怕重 梳妆 乔妆打扮 3.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①最后,她 地倚在门框上,呆呆地凝视着大雪纷飞的银色的天空 ②“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 地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③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 地去拿酒杯和筷子 A.悄然 坦然 颓然 B.颓然 淡然 坦然 C.毅然 淡然 颓然 D.悄然 坦然 漠然 4.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 ) ①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 没有 ②根据观察的结果,凡是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是特别 在他们痴情的某件东西上面 ③要精读所选所作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作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 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 ④如果人物语言公式化,彼此雷同,则人物的个性特点势必模糊, 人物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A.竟然 贯注 探索 损害 B.果然 贯注 探究 损害 C.果然 灌注 探究 伤害 D.竟然 灌注 探究 伤害 5.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工作上的马虎,使他多次受到批评,但他总认为不足为训,结果吃了大亏。
B.我对各种文艺形式都一视同仁,没有值得写和不值得写的区别 C.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 D.天下绝无一挥而就之事,亦未有一学即能之业,无不从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成 6.下列各关联词的位置完全正确的一面是;(2分) ( ) A.虽然巴黎公社只存在72天,但是已经初步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力量 B.如果群众不支持,那么领导就无法开展工作 C.由于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所以做出错误的结论 D.只有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才能找到丰富的创作源泉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 ) A.摇滚乐那强歹快速的节奏和迷离闪烁的灯光效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B.这青山绿水,茂林丰田,对于这些老农垦队员来说天疑不是青春汗水的结晶 C.会议结束后,全体与会者和大会主席团在新落成的科技实验楼前合影留念 D.事实证明,吸烟者的记忆力、嗅觉灵敏度有所减退、降低。
8.下面一句话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B.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C.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D.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 9.下面的句子中不属于变式句的一句是:(3分) ( )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B.粥菜?那是不可能有的 C.我迈开步便走,逃回四叔的房中,匆匆地 D.我自有我的确信,虽然当时时局很是动荡 10.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母亲》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不朽著作,列宁称赞它是“一部非常及时的书”,主人公为尼洛夫娜 B.巴尔扎克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守财奴》和《高老头》是他的代表作品 C.《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九十多部小说的总称,被马克思称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的卓越历史。
D.俄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有《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等 阅读下面唐代诗人武元衡的《春兴》,完成文后两题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1.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杨柳阴阴”的“阴阴”实际点及的是杨柳的颜色,“柳色雨中深” B.“残花落尽”点及时值幕春,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 C.“雨晴”与“柳阴”、“流莺”与“残花”有紧密的因果关系 D.“又逐春风”的“又”透露作者思乡的深切,也有行将归故乡的喜悦之情 12.下面对诗歌的分析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整首作品,“春”贯穿始终,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 B.诗人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春风写得极富情意,仿佛理解诗人心情似的 C.短短四句诗想像新奇,意境美妙,美好的景致与作者思乡的沉重悲伤融在一起 D.诗中无形的乡梦似乎也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情感完全被形象化了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10分) “完蛋了吗?”母亲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拌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吗……” 可是,她立刻又鼓着勇气严厉地说:“完蛋了!” 她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各种想法在她脑子里像火花拟的一个个爆发,然后又熄灭了 “丢掉箱子逃吗?” 但是另外一个火花格外明亮地闪了一下 “丢掉儿子的演说稿?让它落在这种家伙的手里……” 她把箱子拿到身边 “那么带了箱子逃吗?……赶快跑!……” 这些想法都不是她原来有的,好像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些想法使母亲痛若 ,并且侮辱了她,逼着她离开自己,离开巴威尔,离开已经和她的心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切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地,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动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 这时候,她心里鼓起一股好像震动了全身的猛劲,吹灭了这一切狡猾而微弱的小火星,像命令一般地对自己说;“可耻啊!” 13.用“火花”比喻“各种想法”有什么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分)( ) A.形容母亲的各种想法的产生和消失很快,一闪即逝。
B.形容母亲的各种想法此起彼伏,连续不断 C.形容母亲的各种想法时隐时现,模糊不清 D.用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把看不见的母亲的思想斗争过程表现出来 14.这段描写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2分)( ) A.懊丧 B.自责 C.畏惧 D.仇恨 15.以上文段描写了“母亲”的心理活动,对其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表现了母亲在同敌人斗争和自我思想成长中不断成长,使母亲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感人 B.表现了母亲对革命事业的动摇,从而反衬了母亲的革命坚定性 C.表现了母亲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胆怯软弱,缺乏自我牺牲精神 D.表现了母亲对革命事业的动摇,说明革命者处在险境时,也有丧失革命信心的时候 16.下面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母亲”是俄罗斯文学,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女共产党员形象 B.从课文看,“母亲”自始至终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战士 C.写“母亲”在车站接受任务的部分,表现了她地革命事业的责任感。
D.“母亲”以自己的斗争实践来支持儿子的革命事业,这革命事业又是母亲进行革命斗争的动力第Ⅱ卷三、阅读下面小小说,完成17~22题10分)隐碑 ——摘自一位老将军的日记 我忍着剧烈的疼痛和愠怒,把事情隐去,甚觉自安 塞北三月,莺飞草长在和煦的阳光下革命陵园里又枝起了一块洁白的石碑碑的背面,镌刻着一位老将军戎马一生的赫赫战绩,令人叹止可是,碑文之处,还有一件事,鲜为人知…… 八○年秋,枫叶通红老将军驱车到新生劳改农场看望那些在押犯人,众犯痛哭流涕,深受感动,临别时,一个曾因“三只手”入狱的少年犯“和尚头”殷勤为老将军拉开车门,老将军点头致谢,迈入车里可是,还没等老将军坐好,“和尚头”便把车门重重地关上了这时老将军的手扶在门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显些昏了过去,车里只有他一个人,他没吭声,他疾快地掏出手帕握住了手指他晕眩的眼光看见车外的那个“和尚头”正摆手向他致意,他也忍痛含笑和他们告别这件几秒钟内突发的事情无人知晓 夜里老伴听他似呓非呓:“我是将军,他是犯人说出于他不利,再则无意造成,不能加罪于人从此,老将军左手食指少了一截,声,称在家误伤,直至离世。
17.根据文意,文意“隐碑”的含义是 2分) 18.“塞北三月,茑飞草长”出自《答陈伯之书》,文章用在这里的寓是 2分) 19.“八○年秋,枫叶通红”这处写景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又暗喻 的作用1分) 20.“车里只有他一个人这个交代有 和 的双重作用不超过2-5个字,2分)21.“夜里老伴听他似呓非呓”中用“似呓非呓”一话,是为刻画老将军 的心理活动不超过30字,2分) 22.这篇小说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1分)( ) A.构思巧妙,描写传神 B.选材精当,立意深远 C.记叙周密,蕴含丰富 D.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10分) 皇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