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2年明孝陵导游词范本.docx

45页
  • 卖家[上传人]:lj157****0132
  • 文档编号:264163114
  • 上传时间:2022-03-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96KB
  • / 4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2022年明孝陵导游词明孝陵导游词1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在即将进入明孝陵的时候,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明孝陵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洪武十四年(1381年),孝陵开始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

      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附近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

      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08米,古人称为“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特别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是我们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请大家随我前行,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天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

      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平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  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

      这是第二段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始,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20xx年经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清理,恢复柱础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计划将其复建,重现历史原貌  游客朋友们,走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现在,我们就将进入明孝陵的陵宫区这里就是“金水桥”,桥基和两岸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1998年按原貌恢复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

      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竖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现存的石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现已无存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侧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我们不难想像出当年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

      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体现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穿过内红门,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它前高大约16米,后高约8米,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约20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中国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深长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明孝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

      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

      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