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hs****ma
  • 文档编号:549143657
  • 上传时间:2024-02-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0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关键词:黄芪;病虫害;发生;防治定西市为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名贵中药材300多种近年来,当地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流通标准化目前,中医药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贯通一、二、三产,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A.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var. mongholicus (Bunge) Hsiao]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壮脾胃、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等功效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2010年,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达26.3万亩,占全国的40%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黄芪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防治措施1. 黄芪病害1.1黄芪白粉病1.1.1症状 黄芪白粉病主要危害黄芪叶片及叶柄、嫩茎和夹果罹病初期叶片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呈近圆形粉末状灰白色每层,为病原菌的菌丝体发病严重时叶片呈黄褐色,干枯,造成早期落叶叶片和茎干同事受害,则植株枯萎死亡1.1.2病原 病原物为豌豆白粉菌(Erysiphe pisi DC.),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属1.1.3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闭囊壳岁病残体在土表越冬翌年5~6月在适宜条件下,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首先感染2年生黄芪植株,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8~9月病情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

      重茬或者与其他豆科植物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施用氮肥过多,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1.1.4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实行轮作田间发现发病植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忌连作,尤其不要与豆科植物连作②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可减少发病③药剂防治在黄芪白粉病易发地区,可在播种期没667m2施用70%敌克松粉剂2Kg加入适量细干土撒入畦内,轻耙使之与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用70%甲基托布津WP1000倍液或50%苯来特1000~2000倍液灌根,有较好的效果发病期可用25%粉锈宁WP800倍液、50%多菌灵WP500~800倍液、75%百菌清WP500~600倍液、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硫磺SC200倍液喷雾防治用以上任意一种或几种杀菌剂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2~3次,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2黄芪根腐病1.2.1症状 为害黄芪植株的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初期生长点萎蔫,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株怔住萎蔫,最后全株叶片脱落、枯死发病后期,植株侧根腐烂,极易从土中拔出,茎基部及主根上有红色条斑或纵裂,根部及茎部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

      1.2.2病原 普遍认为该病主要病原菌是茄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其次是串珠镰孢(F. moniliforme)、木贼镰孢(F. equiseti)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1.2.3发病规律 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病菌借水流、耕作活动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地下害虫、先抽个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土壤黏重地块易发病4月中旬发病,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突然升高易发病,植株常成片死亡1.2.4防治方法 ①选择砂质土壤种植黄芪为深耕性药用植物,要求土壤有较好的通透性,雨后及时排水,地面不积水,控制土壤湿度,防止湿气滞留,切忌唉黏土地中种植②进行轮作,实行条播或高畦栽培③注意防治地下害虫、线虫④种子处理播种种子用温水浸泡6小时,然后用种子重量4%的50%多菌灵WP拌种,晾干后播种,可降低苗期发病率⑤拔出病株齐苗后,田间随时观察,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并用50%多菌灵WP800~900倍液浇灌病穴防治病害进一步扩展蔓延2.黄芪害虫2.1豆荚螟2.1.1分布与为害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为害多种豆科植物。

      钻蛀性强,以幼虫为害豆荚,将种子吃成缺刻,荚内充满粪便,引起霉烂,直接影响引起经济产量2.1.2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体长10~12mm,翅展20~24mm,触角丝状,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淡黄色,后变绿色,老熟幼虫体长14~18mm,背面紫红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及气门下线均明显,蛹长9~10mm,黄褐色,背有白色丝茧2.1.3发生规律 豆荚螟在国内从北到南每年发生2~8代,甘肃中部每年发生4~5代各地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5~6mm深的表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春季化蛹、羽化,在豆荚上产卵,卵孵化后蛀入荚内为害黄芪开花结荚时,与豆荚螟第二、三代幼虫发生期相遇,从而造成危害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但飞翔能力弱喜温怕湿,高温干旱时发生严重,低温多雨则为害轻黄芪幼荚期与成虫产卵期相吻合发生重,结荚期长及豆荚多毛的品种受害重2.1.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合理安排黄芪种植布局,避免与豌豆、大都等豆科作物及紫云英、苕子等豆科绿肥连作或间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及时翻耕整地或除草松土,消灭越冬虫源调整播期,使开花期、幼荚期避开豆荚螟成虫盛发期。

      ②在成虫盛发期至幼虫孵化盛期,幼虫入荚前,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药剂有2.5%溴氰菊酯EC3000倍液,20%杀灭菊酯EC3000~4000倍液喷雾也可以用80%敌敌畏EC,或50%杀螟松EC1000倍液喷雾③生物防治老熟幼虫入土前,田间潮湿时可施白僵菌粉(干菌粉7.5Kg/hm2加细土75Kg)在成虫产卵始盛期释放寄生蜂效果也很好2.2中国豆芫菁2.2.1分布与为害 中国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为鞘翅目芫菁科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除能为害黄芪外,还能为害豆科作物及甜菜、马铃薯等成虫取食叶片形成缺刻,尤其喜欢幼嫩叶片,严重时可将成片的黄芪叶片吃光2.2.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22mm,体黑色,被黑色稀短毛头部后方两侧红色,十分明显,额中央有一块红斑前胸背板中央有一条由白色短毛组成的纵纹,沿鞘翅侧缘,端缘和中缝均镶有白色短毛组成的白边,中缝白边比侧缝白边窄1龄幼虫头黑褐色,2~4龄幼虫胸足短,无爪、无尾须,形似蛴螬5龄幼虫形似象甲虫,6龄幼虫又形似蛴螬2.2.3发生规律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6月中旬前后化蛹,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为害。

      成虫有群集性,能短距离飞行,爬行力强,好斗6月底至7月初产卵,卵产在受害植株附近土中2.2.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冬季翻耕土壤,把越冬幼虫翻到土表冻死或被天敌杀死实行豆科作物与其他科作物间轮作,有条件时可进行水旱轮作,降低冲口基数②化学防治成虫盛发期,用2.5%溴氰菊酯EC2000~2500倍液,20%氰戊菊酯EC3000~4000倍液,50%马拉硫磷EC1000倍液喷雾2.3黄芪种子小蜂2.3.1分布于为害 黄芪种子小蜂(Bruchophagus sp.)为5种广肩蜂科的混合群体,其中内蒙黄芪小蜂(B.mongholicus Fan et Liao)和黄芪种子小蜂(B.Huonchei Liao et Fan)分别为内蒙和北京两地的优势种雌虫用产卵器刺入种,夹内产卵,幼虫为害黄芪嫩子,仅留种皮黄芪种子被害率一般为10%左右,严重时达50%以上,是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黄芪种子及药材的生产 2.3.2形态特征 以内蒙黄芪小蜂为例体黑色,长2.4~3.0mm,翅基片黄色雌性触角索节5节,前翅痣脉等于或长于缘脉:腹部卵圆形,腹末背板产卵器向后平伸,第一腹背板和体轴呈45°,前翅翅脉无云斑。

      雄性腹部小圆筒形 2.3.2发生规律 黄芪种子小蜂虽种类复杂,但它们的习性基本相似成虫产卵于种皮下,幼虫孵化后蛀食种子,并在其中发育、化蛹成虫羽化后咬破种皮脱出,并留有直径约1.5mm的羽化孔每粒种子内仅1头幼虫,每头幼虫只为害1粒种子越冬成虫5月中下旬在蒙古黄芪上出现,6月上旬为发生高峰,6月下旬为第一代幼虫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种子成熟,大量成虫从田间或已收获的种子里羽化,以后转移到膜荚黄芪等生育期较晚的植物上产卵为害,可继续发育1—2代以幼虫在晚寄主种子内滞育越冬2.3.3防治方法 ①栽培防治清除田间杂草和冬季清洁田园,选用抗虫品种②物理防治播种前做好种子清选工作,除去有虫种子,减少小蜂传播③药剂防治在盛花期及种子乳熟期各喷1次40%乐果EC1000倍液,50%辛硫磷EC1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EC1500倍液以杀灭大量羽化的成虫2.4蝼蛄2.4.1分布与危害 蝼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我国发生的主要有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和华北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 )华北蝼蛄主要分布在北方各省。

      蝼蛄为多食性害虫,成、若虫均喜食各种药材种子和幼芽,造成严重缺苗断垄,也咬食幼根和根茎,被害部常咬成乱麻状,使幼苗凋枯死亡蝼蛄活动力强,善爬乱窜,常将表土层窜成许多隧道,使幼苗根部与土壤分离失水干枯而死2.4.2形态特征 成虫体纺锤形,黄褐或黑褐色头小,触角丝状;前胸背板发达,呈卵圆形生有一对强大粗短的开掘足前翅短,仅达腹部的一半,后翅扇形,长大,折叠于前翅之下,超过腹部末端,—对较长的尾须,若虫与成虫相似2.4.3发生规律 华北蝼蛄约3年完成1代东方蝼蛄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约2年完成1代两种蝼蛄均以成、若虫在冻土层以下和地下水位以上的土层中越冬次春随气温回升,开始上升到表土层活动地表出现大量弯弯曲曲的隧道,标志着蝼蛄已出窝取食春播作物苗期及秋播作物播种和幼苗阶段,为蝼蛄为害高峰蝼蛄昼伏夜出,以晚上9-11时活动最盛蝼蛄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对具有香、甜味的物质趋性强,嗜食煮熟的谷子、棉籽和炒香的豆饼、麦麸等,对新鲜马粪及未腐熟的有机物也有一定趋性华北蝼蛄喜在植被稀少的盐碱地或干燥向阳的渠旁、路边、田埂产卵,东方蝼蛄喜欢潮湿,多集中在沿河两岸、池塘和沟渠附近砂壤土产卵2.4.4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

      药材收获后及时翻耕以减少虫源,不施用未经完全腐熟的有机肥②物理防治利用蝼蛄趋光性强的习性,在有电源的地方,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还可根据蝼蛄早春可在地表造成虚土堆的特点,查找虫窝或夏季在蝼蛄盛发地、蝼蛄产卵盛期,查卵室,先铲表土,发现洞口,往下挖,将雌虫和卵一并消灭③药剂防治可用90%晶体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